关于傣族文字的起源,史书记载的传说有四种:一是猎人受到小虫蛀食芋叶留下的斑痕的启发,用硬刺在叶片上模仿虫蛀的痕迹用来记载猎取的动物数,形成了“虫蛀文字”。二是猎人经过湖边看到小虫在荷叶上留下的许多像豆芽似的斑纹受到启发,创造了“豆芽形文字”。三是“吹火筒印成文”。据说有一个善于做饭的男人常用的吹火筒,一头是圆形,一头是半圆形,在火灰上一排排的圆圈和半圆圈受启发,创造了文字。四是向佛祖乞讨而来的。
根据贝叶经典籍记载,傣族在远古时就有了文字。傣族文字起源于拆蔑片记事,在简单的拆蔑片记事的基础上,创造了能够记录更复杂的事物数字的“数字文”,后来又发明了能记录事物形状和代表简短语言的象形文字。随着社会的演化进步,创造了更能表达人类语言的虫蛀文字。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佛经梵文体字母被傣族逐渐接受。41个巴利文辅音字母的传入,对原傣族文字进行充实,有力地推动了傣族文字的发展。但是,只靠41个巴利文字母,还不足以准确表达和反映傣语实际。于是,就出现了一次语音和文字再创造的变化时期,即:傣历六三九年(公元1277年),名叫阿雅坦孙洛的高僧,又增创了15个傣文辅音字母和11个元音符号,进一步发展了傣文。至此,傣族文字作为一套完善和规范的文字系统被固定下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