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傣语称“短滚害”。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眉毛的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体内四塔变化,了解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所包含的内容,与中医望诊大体相同。
望 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方面的情况,来判断疾病的轻重预后。如西里凹类病症中的批扒病就可根据神的不同分为六种病症。
1.批扒木:表现为患者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双目呆滞,瞳孔散大,双目直视或斜视,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唇指发绀。发作过后患者昏睡,醒后对发病情况一无所知。
2.批扒介:表现为突然中止正在进行的活动,摇头晃脑,不知所云,持续数分钟后恢复正常。
3.批扒卯:自言自语,夜游,甚至狂躁伤人。
4.批扒火:表现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动时则苏醒。
5.批扒哦:跟踪他人,模仿,重示他人动作。
6.批扒泵:夜游,事后不知所为。
望色
望色,指望面部的颜色和光泽,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预后好坏。傣医认为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是四塔所化,为生命活动之外候。若面色发青,伴四肢抽搐,肌肉强直或发疹起块,皮肤瘙痒游走不定的多为风偏盛之症;若颜面红赤,为火偏盛之热症;若面色滞暗发黄,肢体水肿为水偏盛之寒症;若面色苍白,伴疲乏无力、心悸头昏、贫血等多为水土不足;面呈黑色,多为四塔衰败之候,病情严重。
此外,傣医根据人体皮肤和面部颜色的不同,将人体的血分为酸、苦、咸、淡不同性质,胆分为苦、酸、甜三种口味,再结合季节气候的不同,作为诊断、治疗、用药的依据。若肤色和面色红者,血酸而胆苦,说明病人体质较好,病于热季用甜药,雨季用涩药,冷季用咸药;肤色和面色淡红者,血咸而胆淡,病于热季用热药,雨季用苦药,冷季用湿药;肤色和面色白者,血苦而胆酸,为体质较差,病于热季用甜药,雨季用苦药,冷季用咸药。这些说明望色不仅作为傣医的诊断依据,而且也是傣医治疗用药的依据。
望舌
1.舌色:舌色淡白是水土不足之象,舌淡面润滑是水盛之候,舌色鲜红而干为火盛之候,蓝舌是四塔衰败之候。
2.舌态:舌体伸缩时震颤多为风盛之候,吐舌并舌为火旺土虚之象。
3.舌苔:白苔多主水病,黄苔多主火病,腻苔多主土病,黑苔主四塔衰败等。
望眉毛
正常人的眉毛是倒向两边的,若眉毛不经外力而自行竖起,说明体内可能有寄生虫,若伴见流涎、烦躁欲呕等,确诊的可能性更大。
望手指
看左手大拇指可诊断肾、肝、心、肺等脏腑及妇科病症,看右手大拇指可诊断风湿之属寒属热。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