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蛾(蜘蛛证),为风毒、热毒伤血、伤风引起的一组病证,有宾蛾谬、宾吓蛾、丝蛾拌嗒3个证。
一、宾蛾谬
侗语病名:Biingh ngoc kyeear(汉语译名:蜘蛛丹)。
临床表现
宾蛾谬为风毒、热毒伤血引起。头发根脚长有小米样黄色小疮,起糠皮样头皮,很痒,头皮稍红,头油多。有的在头发根脚出现淡红色小疹子,抓痒后流水,水干后呈黄色小米样颗粒。疹子溃破后不易封口。
诊断
头皮多,发痒,头发根脚有黄色小米粒。
治疗原则
搜风止痒,顺气补水去毒。
治疗
1.鲜教糖(鸡尿藤)适量。捣烂后泡醋搽患处。
2.美灼虽(地胆草)100g。水煎洗患处,一日2次。
3.骂同辰巴老(崩大碗)200g。捣烂兑淘米水取汁搽洗患处。
4.寸芭一贾奴(七叶一枝花)30g,尚闹亚(紫苏根)30g。研末,加白酒外搽患处。
5.高宁岑(绶草)30g,如救啶(继木)30g。研末,调茶油外搽患处。
6.教素昆(威灵仙)10g,尚虐更(苦参)6g,美比蛮(黄柏)10g,骂在耿(白芷)10g。
水煎内服,一日3次。
二、宾吓蛾
侗语病名:Biingh Xap ngoc(汉语译名:波丝症)。
临床表现
宾吓蛾为风热毒气伤血伤皮所致。起病先发冷,后发烧,一身酸痛,恶心呕吐,随后患病部位的皮肤出现红肿片状红斑,发痒,搔破后,疹子很快向周围扩散,成蜘蛛网状,病变皮肤发热刺痛,病人全身无力,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小便黄。病情重者在红斑当中出现水泡,流黄水。脉快有力。
由于病变部位不同,蜘蛛症的命名各异。如患处位于头部,称宾蛾崩焙炉(波丝飞灶);位于头顶称吓蛾强焙炉(波丝走灶);位于背部称宾焙闷蜥蛾(波丝天火);位于两肋称蜥蛾炉赧(波丝火灶);位于脐以下称宾不波蜥蚁(波丝葫芦);位于两大腿称吓焙野蜥蛾(波丝野火);位于阴囊及其附近称吓蜥蛾王义(波丝孤瘟)。
诊断
起病急,发冷,发烧,红肿皮肤又烫又辣又痛。
治疗原则
补体退火,顺气排毒,退水湿。
治疗
1.尚国猛(瓜蒌根)lOg,尚虐更(苦参)lOg,巴素借困(大青木)9g,奴金奴银(金银
花)15g,尚九牛(九牛胆)6g。水煎内服,一日3次。
2.美兜介(六月雪)15g,尚娘架(白茅根)15g,骂菩姑(蒲公英)15g,散梅尽(三颗
针)15g,骂巴亮(九头狮子草)15g。水煎内服,一日3次。
3.壁虎3~6条。火煅研粉,分3次内服。
4.美榴藜(藜罗根)适量,研末,调茶油,搽患处。
5.生黄豆适量。加少许水打烂外敷患处。
6.美彦(五倍子)20g,尚虐更(苦参)30g,明矾20g。水煎外洗患处,一日3次。
三、丝蛾拌嗒
侗语病名:Siip ngoc pant dai(汉语译名:波丝网眼)。
临床表现
丝蛾拌嗒为风、毒、热伤血引起的热病。患病为单眼或X21艮,多发生于靠近鼻梁一侧,单眼发病为多,双眼较少,起病缓慢,最初无任何症状,有时眼发红、流泪、发痒,有一条白色的一头宽大、一头小的薄肉片盖住眼睛正中,影响视力时,才引起病人注意。
诊断
眼内有白色薄肉片盖住眼睛正中。
治疗原则
搜风退火明目。
治疗
1.骂卡茂(车前子)lOg,美比王巴老(十大功劳)lOg,木贼lOg,青葙子lOg。水煎内
服,并乘热气熏患眼。
2.珉亚(红的田蚂蟥)1~3条,蜂蜜1小半杯。将活蚂蟥放入蜂糖内浸泡半天,用灯草蘸
点眼。
3.同辰丽(天胡荽)适量。加人乳捣烂,过滤取汁滴眼,一日3~4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