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效分类
根据现代临床用药的性与效的关系又分若干类,仅选有代表性的介绍如下。
1.治疗热性病的药物有:冰片、牛黄、竹黄、白檀香、红花、毛瓣绿绒蒿。
2.治疗“赤巴”病的药物有:藏茵陈、波棱瓜子、止泻木、唐古特乌头、风毛菊、小蘖、秦艽花、钩腺大戟等。
3.治疗“龙”病的药物有:红硇砂、阿魏、野葱、干姜、山柰等。
4.治疗“龙”病和热性“培根”合并症的药物有:宽筋藤、悬钩木、沉香、广木香、安息香等。
5.治疗热性“培根”病的药物有:余甘子、藏木香、沙棘果膏、绿绒蒿、芫荽、石榴子。
6.治疗寒性“培根”病的药物有:紫硇砂、光明盐、大托叶云实、黄花杜鹃、硇砂、溪畔银莲花、黑胡椒、小米辣、豆蔻、铁线莲等。
7.治疗血病的药物有:锦鸡儿茎与根、藏洪连、鸭嘴花枝条木、矮紫堇、翼首草、红檀香、降香、茜草、紫草茸、余甘子等。
8.治疗瘟病时疫的药物有:大株红景天、膜边獐牙菜、角茴香、翠雀花、波棱瓜子等。
9.治疗食物中毒的药物有:麝香、乌头(含黄、白、红三种)、山茛菪、矮茛菪、秦艽和龙胆的花、小蘖皮、茶蔗子皮与果实、翼首草、乌奴龙胆、藏川芎、藏贯众、柽柳等。
10.治疗肺病的药物有:牛尾蒿、葡萄、大籽蒿、沙棘果及膏剂、竹黄、红景天等。
11.治疗虫病的药物有:紫草、茛菪子、天仙子、阿魏、麝香、酸藤果、结血蒿等。
12.治疗“黄水”病的药物有:草决明、瑞香皮、麝香黄葵子、小蘖皮、圆柏枝、麻黄等。
二、藏药剂型
其剂型有散剂、丸剂、膏剂、汤剂、浸膏剂、药油剂、药酒剂、煅制剂。
散剂 系指多种药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根据医疗用途不同,又分为内服散、外敷散、煮散和汤散。常用散剂举例。
以冰片为主的七味散:冰片、牛黄、白檀香、红花、藏黄连、藏茵陈、竹黄,以白糖水冲服。治紊乱热症、背痛。
冰片九味散:冰片、檀香、竹黄、红花、熊胆、藏茵陈(獐牙菜)、大株红景天、藏黄连
(兔耳草)、紫草茸。以白糖水冲服。治经脉传导性热症、紊乱热症、胸痛、痰液带红黄色或烟汁色。
藏红花七味散:红花、牛黄、竹黄、肉豆蔻、植藤子、沉香、藏木香。凉开水冲服。治心热症。
檀香八味散:白檀香、竹黄、红花、小豆蔻、大株红景天、岩白菜、葡萄、甘草。白糖水冲服。主治肺热脓疡。
诃子十味散:诃子、小豆蔻、藏茵陈、岩精、山矾叶、白刀豆、茜草、侧柏叶、紫草茸、
红花。主治外伤引起的肾病,尿闭、腰痛不能伸直、肾腑热症。
熊胆七味散:熊胆、波棱瓜子、止泻木子、穆坪马兜铃、香附子、川乌、矮紫堇。白糖水冲服。主治外伤引起的肠道瘀血,胆热症。
寒水石十二味散:寒水石、石榴子、小豆蔻、诃子、荜茇、秦皮、肉豆蔻、余甘子、木香、芫荽子、光明盐、干姜。主治溃疡、“培根”型消化不良。
乳香十味散:乳香、草决明、黄秋葵子、广木香、鸭嘴花、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宽筋藤、岩精。白糖水冲服。主治痛风、“黄水”病、游走性的疼痛。
石榴八味散:石榴子、香旱芹、藏菖蒲、铁线莲、小米辣、硇砂、芒硝、光明盐。主治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所致的腹胀腹痛、呃逆、胃痞瘤、上吐下泻、寒性尿闭。
以上各方中药物均为等量。
丸剂
系指药物细粉加适量的粘合剂制成的圆粒状剂型。由于粘合剂的不同,有水泛丸、糊泛丸、浸膏丸、酥油丸、药油丸之别。
大鹏五味丸:乌头、麝香、广木香、藏菖蒲、诃子。以童便制丸至梧桐子大,睡前服,第一日服五粒,第二日七粒,自第三日起每日服九粒。主治胃痛、虫病、咽喉疾病、疫疠,尤其对“黄水”病、麻风病疗效尤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