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调胃汤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薏苡仁15g,干栗15g,莱菔子10g,五味子5g,麦门冬5g,石菖蒲5g,桔梗5g,麻黄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调胃,驱邪消食。主治太阴人表寒证。如伤寒时气头痛,身痛,无汗,食滞痞满,下肢脚膝无力。方中薏苡仁、干栗开肺之胃气而消食进食;干栗、莱菔子协助薏苡仁增强消食之力;五味子健肺直肺;麦门冬补肺和肺;桔梗壮肺而有外攘之力;石菖蒲调和肺气;麻黄解肺之表邪。诸药合用,共奏补肺调胃,祛邪消食之功。本方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常用于以下诸病证:太阴人中寒、骨蒸、食滞、痰滞、水积、气胀、六郁、短气、咳嗽、疟疾、黄疸、头痛、眼疾、失音、乳蛾、腹痛、阴囊肿、口眼喁斜、产后虚劳、瘫痪、失血虚劳、瘾疹、月经不调、产后腹痛、产后泄泻、小儿五硬等。诸滞证可加大黄,头痛可加白芷、藁本,气胀、六郁可加黄芩,失血虚劳可加元肉、山药,腹痛可加柏子仁、使君子,五淋可加浮萍、虎杖根,腰痛、腿痛可加续断、桑寄生,内痈、臂痛可加白芷、蒲公英效更佳。
麻黄调胃汤(《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麻黄15g,薏苡仁15g,莱菔子10g,五味子5g,麦门冬5g,石菖蒲5g,桔梗5g。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止咳。主治太阴人肺虚寒咳嗽。
固气调胃汤(《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薏苡仁15g,干栗15g,莱菔子10g,五味子5g,麦门冬5g,石菖蒲5g,桔梗5g,小白皮10g,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止泻。主治太阴人泄泻。
升芷调胃汤(《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薏苡仁15g,干栗15g,升麻10g,麦门冬5g,五味子5g,桔梗5g,麻黄5g。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祛风,止痛。主治太阴人无汗、疝证、阴肿、阴痒。
承气调胃汤(《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葛根15g,大黄15g,藁本10g,石菖蒲5g,五味子5g,莱菔子10g,桔梗5g,麦门冬5g,麻黄5g。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和肺通便。主治太阴人热多谵语,大便秘结。
升芩调胃汤(《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薏苡仁15g,干栗15g,莱菔子10g,升麻10g,黄芩10g,五味子5g,麦门冬5g,桔梗5g,麻黄5g,石菖蒲5g。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敛肺发汗。主治太阴人无汗寒热证。
调胃续命汤《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薏苡仁15g,干栗15g,莱菔子10g,藁本10g,石菖薄5g,麦门冬5g,桔梗5g,麻黄5g。功能补肺祛风。主治太阴人风证。临床应用于治疗中风、中腑、半身不遂、暴痦、风痰、寒痰、湿痰、乳痛、五硬。现代用本方治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等。
肾气调胃汤(《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薏苡仁15g,干栗15g,莱菔子10g,海松子10g,五味子5g,麦门冬5g,桔梗5g,石菖蒲5g,麻黄5g。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补肾。主治太阴人肾阳虚损证。
经验调胃汤(《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海松子15g,干栗15g,石菖蒲5g,五味子5g,麦门冬5g,桔梗5g,麻黄5g。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双补肺肾。主治太阴人孕妇肺肾虚证,恶阻、咳嗽、疟疾。加黄芩可治胎动腹痛证。
花惜调胃汤(《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民鱼胶15g,薏苡仁15g,干栗15g,莱菔子10g,桔梗5g,五味子5g,麦门冬5g,麻黄5g,石菖蒲5g。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敛肺补气。主治太阴人妇女脱阴证。
葛根解肌汤
本方出白《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葛根15g,黄芩7.5g,桔梗5g,藁本7.5g,
升麻5g,白芷5g,杏仁7.5g,酸枣仁(炒)5g,大黄5g组成。每日二付,水煎,早晚饭后服。
功能壮肺清热祛邪。主治阳毒面赤而斑斑如绵纹、咽喉痛、唾脓血、恶寒发热、潮热、消渴、狂谵、身热、腹痛自利、长感、瘟疫寒厥等证发病五日无汗者。方中黄芩、葛根为本方中主要药物,收敛肺元而开皮毛祛邪;桔梗、藁本、升麻、白芷协助主药壮肺而解之表邪;杏仁润肺痰;大黄通肺之通利;酸枣仁安神定志。故本方有壮肺而解肺之表邪,清里热而通利之功。本方为表里双解之剂,常用于太阴人外感证见表里具热面赤,咽喉痛,肺热咳嗽,大便秘结者;如发热无汗者加麻黄;本方亦可用于吞酸,嘈杂噫气,霍乱,疟疾,暑泄,郁热头痛,偏头痛,鼻渊,聤脓,痈疽初发。
调胃升清汤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为太阴人补虚调气,安神定志之代表方剂。方由薏苡仁15g,干栗15g,莱菔子7.5g,麻黄5g,桔梗5g,麦门冬5g,五味子5g,石菖蒲5g,远志5g,天门冬5g,酸枣仁5g,龙眼肉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调气,安神定志。主治食后痞满,跟脚无力,中消善饥等证。方中干栗、薏苡仁为主药,开肺之胃气而消食进食;莱菔子助主药增加消食作用而消痞除满;麻黄、桔梗壮肺外攘之势,解肺之表邪;五味子健肺直肺;远志醒肺之气;酸枣仁、龙眼肉安神定志;石菖蒲错综肺气之参伍均调。上药合用,共奏补肺调气,安神定志之功。
清心莲子汤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莲子肉10g,山药10g,天门冬5g,麦门冬
5g,远志5g,石菖蒲5g,酸枣仁5g,龙眼肉5g,柏子仁5g,黄芩5g,莱菔子5g,菊花1.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醒肺安神、开肺消食。主治虚劳,梦泄无度,食滞,胸腹痛,腹痛泄泻,中风舌卷等。
方中莲子肉为主药,开肺之气而消食进食;莱菔子助主药增加消食作用;山药、龙眼肉补肺壮肺;天门冬、麦门冬、黄芩、菊花,补肺和肺开皮毛,收敛肺元;远志、柏子仁、酸枣仁醒肺之真气,安神定志;石菖蒲错综肺气之参伍均调。故本方有补肺和肺,开胃进食,壮肺开皮毛,醒肺安神定志,收敛肺元之功。在临床上本方加减治疗如下诸病证:本方加桔梗、石菖蒲,可中风调气;治疗暑滞、骨蒸、倒饱、不思饮食、呕吐、干呕、六郁,鼓胀加大黄、泽兰、浮萍;梦遗加龙骨;吐血加侧柏叶;色伤尿血、白淫、便血、茎中痒痛、滞泄、虚泄加干葛、薏苡仁;痢疾加樗根皮;肾泄加牡蛎。
热多寒少汤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葛根20g,黄芩10g,藁本10g,莱菔子5g,桔梗5g,升麻5g,白芷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敛肺生津,祛风解表。主治太阴人伤寒热多寒少证,虚劳、梦泄证。方中葛根、黄芩为主药敛肺生津;莱菔子、桔梗化痰壮肺;藁本、升麻、白芷祛风解表。本方在临床上亦用治口苦、咽干、目眩、头痛、面热、风热眼痛、乳蛾、咽喉病、耳聋、吐泻、吐蛔、霍乱、恶心、六郁、积聚、小便不利、五淋、交肠、阴肿、茎中痒痛、疝证、臂痛、月经不调、阴痒、带下、小儿疳疾等。如年老体弱者,风燥热引饮,小便多,大便秘结时,本方加藁本10g,大黄5g效好。
清肺泻肝汤(《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葛根20g,黄芩10g,藁本10g,莱菔子5g,白芷5g,大黄5g。每日二副,早晚水煎服。功能敛肺通便。主治太阴人虚劳梦泄,兼有大便秘结者。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风、二便闭、中脏中腑、历节风、燥热证、六郁、酒积、水积、虫积、中消、下消、白淫、癫狂、吐血、尿血、便血、郁痰、热痰、流注痰、鼻痔、瘾疹、痈疽溃后、子痫、胞衣不下;产后腹痛加蒲黄效果更好,小儿五硬,小便不禁等。
定神泻肝汤(《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葛根20g,黄芩10g,藁本10g,莱菔子5g,桔梗5g,升麻5g,白芷5g,龙骨5g。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敛肺涩精。主治虚劳梦泄大便不秘者。
解肌大安汤(《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经验方。葛根20g,黄芩10g,藁本10g,莱菔子5g,桔梗5g,升麻5g,白芷5g,蛴螬10g。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敛肺消肿。主治太阴人浮肿。
加味寒少汤(《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葛根20g,藁本10g,黄芩10g,莱菔子5g,升麻5g,桔梗5g,白芷5g,续断50g。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活血。主治太阴人瘀血症。
麻黄定喘汤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麻黄15g,杏仁7.5g,黄芩5g,莱菔子5g,
桑白皮5g,桔梗5g,麦门冬5g,款冬花5g,白果炒黄20枚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
能补肺润肺,化痰平喘。主治胸腹痛,喘气,咳嗽。方中麻黄为主药,解肺之表邪,止咳平喘;杏仁配麻黄助止咳平喘;黄芩、桑白皮清肺止咳;麦门冬、桔梗补肺,壮肺;款冬花、白果润肺化痰止咳;莱菔子消食祛痰。故本方止咳平喘力甚强,为太阴人咳嗽喘气病常用方剂。本方中的麻黄量根据大人、小孩,体质强弱,病情轻重,气候等不同,灵活增减。
麻黄定痛汤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由薏苡仁15g,麻黄10g,莱菔子10g,杏仁5g,
石菖蒲5g,桔梗5g,麦门冬5g,五味子5g,使君子5g,龙眼肉5g,柏子仁5g,干栗5g组成。
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调气,消食止痛。主治胸腹痛。方中薏苡仁为主药,开肺之气而消食进食;莱菔子、使君子、柏子仁、干栗协助薏苡仁增加消食进食。同时化痰.止呕吐.定志止痛。龙眼肉、杏仁、麦门冬、五味子配麻黄补肺和肺,解肺之表邪;石菖蒲、桔梗壮肺,调和诸药。本方奏补肺调气,消食止痛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鼓胀、食积、胁痛、六聚等证。
葛根承气汤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葛根20g,黄芩10g,大黄10g,升麻5g,桔梗5g,白芷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壮肺开皮毛,解肌清里。主治因瘟病憎寒而壮热燥涩,头面顶颊赤痛,里热不欲食,谵语发狂,热生风,两手厥冷(阳厥),两脚伸而不屈,大便不通等证。
方中葛根为主药,解肌开皮毛;升麻协助葛根退热解肌生津;黄芩收敛肺元;桔梗、白芷壮肺而解表邪;大黄通肺清里热。故本方共成解肌清里之剂。
本方大黄用量加倍,名为葛根大承气汤;大黄量减至5g,名为葛根小承气汤。用本方亦治齿舌出血、鼻渊、痰厥(热型)、痢疾、便闭、乳蛾、内痈等症。
鹿茸大补汤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鹿茸10~20g,麦门冬7.5g,薏苡仁7.5g,
山药5g,天门冬5g,五味子5g,杏仁5g,麻黄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益
精血,健肺止咳。主治太阴人虚弱者表里寒证。
方中鹿茸为主药,补肺益精血;麦门冬、薏苡仁、五味子、山药保肺、健胃肺,以协肋鹿茸增强益精血之力;天门冬、杏仁、麻黄解肺之表邪,开皮毛止咳。故本方是培其正气,以鼓邪从表解,成为扶正祛邪之方剂。
调理肺元汤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麦门冬10g,桔梗10g,薏苡仁10g,黄芩
5g,麻黄5g,莱菔子5g组成。每日一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祛邪,开肺之胃气而进食消
食。
补肺元汤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麦门冬15g,桔梗10g,五味子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养胃生津。主治太阴人小儿慢惊风或预防泄泻后可能引起的慢惊风。
山药补肺元汤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麦门冬15g,桔梗10g,五味子5g,薏苡仁5g,山药5g,莱菔子5g。功能补肺生津,化痰消食。主治衄血、恶阻、胎动、子悬、子痫、产后失音。治产后失音,加石菖蒲效更佳。
寒多热少汤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薏苡仁15g,莱菔子10g,麦门冬5g,桔梗
5g,黄芩5g,杏仁5g,麻黄5g,干栗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敛肺化痰,调胃消食。主治太阴人寒厥四、五日无汗者。方中薏苡仁开肺之胃气而消食进食;麦门冬补肺养胃;黄芩收敛肺元;杏仁、桔梗润肺痰;麻黄解肺之表邪;莱菔子、干栗配薏苡仁消食。诸药合用,共奏补肺养胃,化痰消食之功。临床多用于长期感冒者。
蛴螬败毒散(《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蛴螬5~9个,薏苡15g,莱菔子10g,麦门冬5g,桔梗5g,干栗5g。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益胃。主治寒厥四、五日面部无汗而大便滑者。
润肺清肝汤(《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葛根15g,大黄10g,莱菔子10g,麦门冬5g,桔梗5g,黄芩5g,杏仁5g,麻黄5g。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敛肺解表,润肺通便。
主治寒厥四、五日无汗兼大便燥者。
麻黄发表汤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桔梗15g,麻黄7.5g,麦门冬5g,黄芩5g,
杏仁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和肺,壮肺解表邪。用于太阴人太阳病表实无汗、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脉浮者。方中麻黄、桔梗为主药,壮肺解表邪;麦门冬、黄芩补肺敛肺;杏仁润肺痰。上药合用,共奏补肺解表之功。
皂角大黄汤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升麻15g,葛根15g,大黄5g,皂角5g组成。
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解表清里,消肿。主治憎寒壮热,头面项颊赤肿证。方中升麻、葛根发散风热,升麻并能清热解毒;大黄通肺清里热;皂角化痰退肿。四味合用,奏表里双解之功。在临床上常用于太阴人一切痈肿之治疗。但因药力过猛,不可超过3~4付。孕妇忌服,体弱者慎用。
葛根浮萍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葛根15g,莱菔子10g,黄芩10g,浮萍5g,
大黄5g,蛴螬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方中黄芩收敛肺元;葛根、浮萍发汗行水;莱菔子化痰消食;大黄、蛴螬通利行水。六味合用,共奏消肿之功。临床治疗要点为太阴人浮肿里热证。
藁本浮萍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葛根15g,莱菔子10g,黄芩10g,藁本10g,浮
萍5g,大黄5g,蛴螬5g。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开腠发汗,通利行水。主治太阴人里热型浮肿。临床运用于中风热证、半身不遂等证。
葛茸浮萍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葛根15g,黄芩10g,鹿茸10g,莱菔子10g,浮
萍5g,大黄5g。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行水,通利消积。主治太阴人浮肿里热证及果菜积,亦能治咳嗽、痰喘等证。
干栗蛴螬汤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干栗百个,蛴螬十个。水煎服,或水煎含漱用。每日二付,功能补肺利水。主治太阴人浮肿表证寒多者。
干栗樗根皮汤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干栗50g,樗根皮25g组成。每日二付,早
晚水煎服。功能开肺之胃气而消食进食,收涩固肠。主治太阴人痢疾。临床运用于梦遗、白淫。
瓜蒂散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瓜蒂炒为末1.5~2.5g。温水调下,或取5g急煎服催吐。本方为太阴人卒中风救急主方。用于太阴人卒中风、臆膈、格格有窒塞声及目瞪者。卒中风、面色青白而素有寒证表虚者,则当用熊胆散,牛黄清心丸,石菖蒲远志散,而不可用瓜蒂散。
熊胆散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熊胆1.5~2.5g。用温水吞服。功能驱逐肺邪。主治太阴人卒中风手足拘挛,中风暴痔证,寒厥六、七日面无汗证。在临床上,用此方可治寒痰、湿痰。
麝香散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麝香1.5~2.5g。用温水或温酒调下。功能除肺之久病。主治太阴人中毒吐泻,急腹痛,可用于气痛气郁证。
石菖蒲远志皂角散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远志5g,石菖蒲5g,猪牙皂角3g组成。共
为细末,一日3次,每次0.5~1g温水调服。功能醒肺之真气,化痰开窍。主治因卒中风所致牙关紧闭,目合,手足拘挛证。方中远志醒肺之真气;石菖蒲调肺气通窍;牙皂消痰开窍。三药合用,共奏醒肺调气,化痰开窍之功。是治疗太阴人痰迷心窍所致卒中风仍主要方剂之一。在临床上,把牙皂一味细末,少许吹鼻治中风牙关紧闭证有效。
石菖蒲远志散(《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远志5g,石菖蒲5g。共为细末,一日3次,每次5g温酒调服。功能醒肺调气,化痰开窍。主治太阴人中风、中气、气滞、癫痫、癫狂、气痰、夜啼、盘肠痛、客忤中恶。
三神散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龙骨5g,远志5g,石菖蒲5g。共为细末,一日3次,每次5~8g,温水调服。功能醒肺调气,龙骨重镇安神。三药合用,醒肺安神之功。主治癫狂、癫痫、健忘、惊悸、怔忡。
麦门冬远志散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麦门冬15g,远志5g,石菖蒲5g,五味子
2.5g组成。共研细末,井华水调下,每次2.5~5g,日服3次。本方具有聪明耳目之功。主治太阴人耳鸣、耳聋、视力减退。亦治风寒失音。方中麦门冬、五味子补肺;远志、石菖蒲醒肺调气。
牛黄清心丸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山药35g,蒲黄炒12.5g,犀角10g,大豆黄卷炒8g,麦门冬7.5g,黄芩7.5g,桔梗6g,杏仁6g,牛黄6g,羚羊角5g,龙骨5g,麝香5g,白蔹4g,金箔70叶(其中20叶是为衣用),乌梅膏适量组成。共研细末,用乌梅膏调均为丸,每丸重为2.5g,用20叶金箔为衣。早晚温服,每次1~2丸。功能壮肺润肺痰,除肺之久痰。主治中风(救急),不省人事,痰涎壅塞,精神昏暗,言语短涩,眼合不开,手足不遂证。方中山药、麦门冬壮肺内守;牛黄、犀角、大豆黄卷、羚羊角、白蔹、黄芩收敛肺元、清热解毒;桔梗、杏仁润肺痰;蒲黄利血通络;龙骨、金箔重镇安神;麝香除肺之久病,开窍定惊。诸药合用,奏壮肺内守,化痰安神之功。临床运用于治惊悸,怔忡,癫痫,客忤中恶等。
生脉散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麦门冬去心10g,五味子5g组成。水煎或细末每次5g,温水调服。功能补肺气,生津止渴。主治太阴人中暑、烦渴、注夏病。方中麦门冬补肺和肺,养胃生津;五味子健肺。二药合用,补肺气,养胃生津之功。
退黄饮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牛肉不拘多少,作羹或脍服。功能退黄。治太阴人黄疸病。
立效散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升麻10g,葛根10g,白芷10g,石菖蒲10g组成。水煎外用洗眼。功能调肺气,祛风清热。治太阴人眼疾。水煎含漱亦可治齿龈肿痛。方中石菖蒲调肺气;升麻清热解毒;葛根、白芷发散风热。
如神炷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大黄5g,藁本5g,皂角5g,麻黄5g组成。
研末作七条卷纸分装,烧纸条熏鼻,从鼻中出黄水即效。功能解肺之表邪,发散风热。主治太阴人头痛、鼻渊、鼻塞、乳蛾、齿痛等证。
归肾一擦光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海松子不拘多少。去壳咬附痛处,或蒸食。治肾虚牙痛。海松子,对太阴人有润皮肤,悦颜色,肥五脏,益肾气,壮筋骨,养精血,生津液,除骨节风等作用。因此本方亦可治疗肾虚腰痛,眩晕耳鸣,痹痛之证。
滚痰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生莱菔子50g,捣汁服。功能消食化痰。主治太阴人中风不语,气滞,中气,凉痰。
祛风解语散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升麻、白芷、麻黄、藁本、菊花各等分组成。水煎安放病床下熏鼻。用于中风不语证(风痦)。
千金文武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葛根10g,山药10g,黄芩10g,藁本10g,
麦门冬5g,五味子5g,桔梗5g,升麻5g,白芷5g组成。功能补肺敛肺元,养胃生津。水煎日
服二付。用于治疗太阴人孕妇燥热尿多证。亦治疗太阴人下消,小便不禁,胎动等证。
万金文武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葛根20g,海松子10g,黄芩10g,藁本10g,
天门冬5g,五味子5g,桔梗5g,白芷5g,大黄5g,升麻5g,莱菔子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
水煎服。功能补肺固肾,润肺生津。主治太阴人上消,或小便不禁证。
二门五味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妇女催剂。方由麦门冬15g,天门冬10g,五味子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催产。主治太阴人妇女难产,二便闭。本方加葛根、大黄、莱菔子、升麻,亦可治中风便秘,误吞骨、铁片等。
明目散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硼砂(制)少许,研细末和乳调和贴眼。主治一切眼疾。
补肺通乳散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牛乳房50g,桔梗50g,麻黄50g,升麻20g。先
浓煎牛乳房后,下三味药同煎,一剂分5~10次服用。功能催乳。主治太阴人乳汁不足。
三黄散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麻黄、黄芩、蒲黄、石菖蒲、杏仁各等分组成。共研细末,每次10g,温酒调服。功能敛肺化痰,活血止痛。治太阴人挫闪腰痛。本方可治破伤风。
大黄散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大黄、杏仁、升麻、皂角、白蔹、白芷各等分组成。共研细末,每次10g,调酒服。功能清热解毒。治一切疮疡。
保胎饮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干栗15g,海松子10g,五味子7.5g,麦门冬7.5g,石菖蒲7.5g,桔梗7.5g,麻黄7.5g,阿胶7.5g,鹿角胶7.5g,酸枣仁5g,升麻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肾、安胎。治太阴人寒多者的胎漏下血,亦可治半产。
文武保胎饮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葛根20g,山药10g,黄芩10g,藁本10g,
麦门冬7.5g,天门冬4.5g,桔梗7.5g,升麻7.5g,白芷7.5g,五味子7.5g,阿胶7.5g,酸枣仁7.5g,鹿角胶7.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肾,清热安胎。用于太阴人胎漏下血热多者。
李氏承气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大黄20g,黄芩10g,桔梗5g,升麻5g,白
芷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和肺通利,主治结胸证。
西施玉容散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藁本、黄栗、白芷各等分组成。共研细末备用。每次洗脸时取适量,用水调洗脸,主治雀斑。
麻黄金水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麻黄15g,款冬花10g,麦门冬10g,杏仁
5g,升麻5g,桔梗5g,黄芩5g,五味子5g,白果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解肺
之表邪、润肺化痰。主治伤寒头痛,喘促证。方中麻黄、款冬花解肺之表邪;麦门冬、五味子补肺;黄芩收敛肺元;桔梗、杏仁、白果润肺痰。上药合用,共奏补肺,润肺化痰,能解除肺之表邪之功
解肌大安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葛根20g,黄芩5g,莱菔子5g,藁本5g,桔梗5g,升麻5g,白芷5g,蛴螬十个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角肌除湿,得气化瘀,逐水消肿。主治太阴人浮肿(实证)。
升麻开及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升麻15g,麦门冬5g,五味子5g,酸枣仁
5g,桔梗5g,黄芩5g,麻黄5g,杏仁5g,葛根5g,款冬花5g,白芷5g,大黄5g组成。每日二
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升举阳气,解肺之表邪;主治寒厥4~5日汗不出证。
天门冬润肺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天门冬15g,黄芩10g,麦门冬5g,酸枣仁5g,升麻5g,葛根5g,桔梗5g,五味子5g,大黄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开皮毛通利。主治太阴人目痛、鼻干、憎寒壮热、头痛、腰痛。
鹿茸大造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剂。方由鹿茸10g,天门冬10g,麦门冬10g,升麻5g,葛根5g,杏仁5g,酸枣仁5g,黄芩5g,五味子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大补肺肾。主治太阴人气虚。是补元之主方。
桔梗生脉散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剂。方由麦门冬15g,山药5g,桔梗5g,黄芩5g,黄栗5g,五味子5g,白果3个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和肺,扶正祛邪。
主治寒厥4~5日不出汗,表里俱病者。
清心山药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山药15g,远志10g,天门冬5g,麦门冬
5g,莲子肉5g,柏子仁5g,酸枣仁5g,龙眼肉5g,桔梗5g,黄芩5g,石菖蒲5g,菊花2.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壮肺内守,安神定志。主治虚劳梦泄,无腹痛之泄泻,中风舌卷不语证。
方中山药、龙眼肉、麦门冬补肺养胃;莲子肉开肺之胃气而消食进食并能涩肠固精;黄芩收敛肺元;天门冬、菊花开皮毛,滋阴降火;远志、酸枣仁、柏子仁、桔梗相配壮肺、醒肺之真气并安神定志。各药配伍,能补肺养阴,涩肠固精,安神定志。
皂角三黄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大黄20g,黄芩5g,麻黄5g,升麻5g,桔梗5g,牙皂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通利泻热,解之表邪。主治太阴人微寒发热,目痛鼻干,烦渴,谵语。因阳毒所致面赤、眼红、咽痛、唾血诸证。方中大黄、升麻解肺之表邪、发散风热;桔梗、牙皂壮肺消痰。各药配伍,共奏表里双解之功。
浮萍大黄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大黄20g,黄芩10g,浮萍10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收敛肺元,泻热通便。主治伤寒里证大便不通者。
桔梗樗根皮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樗根白皮25g,桔梗12g组成,每日二付,
早晚水煎服。功能壮肺排脓,涩肠燥湿。主治太阴人下痢脓血。
黄栗固气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黄栗100枚,桔梗15g,五味子5g,樗根
皮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健肺,开肺之胃气而消食进食。主治太阴人食滞痞满,腿脚无力证。
黄栗五味子膏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黄栗100个,五味子30粒组成。初次吞服再次加倍,第三次又加倍量服。功能开肺之胃气而消食进食,健肺直肺。主治太阴人腹胀浮肿证。
牛黄山药丸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山药10g,远志10g,牛黄10g组成。研细
末,分四次温开水送下,日服二次。功能壮肺增力,醒肺之真气,豁痰开窍。主治中风不语。
麦门冬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麦门冬15g,葛根10g,桔梗10g,薏苡仁10g,黄芩、莱菔子各5g,五味子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祛邪,消食止泻。主治太阴人伤寒半表半里证,及表热泄泻者。
杏仁麦门冬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杏仁15g,麦门冬5g,麻黄、桔梗、龙眼肉、远志、石菖蒲、天门冬、黄芩、莱菔子、五味子各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解表。主治眼病、耳聋证。
薏苡仁调胃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薏苡仁50g,干栗10g,莱菔子10g,麦门冬5g,五味子5g,石菖蒲5g,桔梗5g,麻黄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养胃,
开肺之胃气而消食。主治大泄无度。
大黄樗根皮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大黄50~100g,樗根皮35g组成。每日二
付,早晚水煎服。功能通肺止痢。主治太阴人痢疾。
加味清心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薏苡仁25g,莲子肉10g,山药10g,天门冬5g,麦门冬5g,远志5g,莱菔子5g,甘菊1.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壮肺内守,安神定志。主治太阴人衄血吐血,下血,怔忡等诸证。本方加大黄10g,治妇人经期全身痛及带下证。
加味寒少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续断50g,葛根20g,黄芩10g,藁本10g,
莱菔子5g,桔梗5g,升麻5g,白芷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敛肺之元,通血脉。
主治太阴人瘀血症。
桔梗黄芩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桔梗10g,黄芩10g,升麻10g,白芷10g,
麻黄10g,藁本10g,竹茹10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收敛肺元,润肺利咽。主治太阴人咽喉诸病证。
加减清心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薏苡仁20g,麻黄15g,莱菔子10g,莲子肉10g,桔梗5g,麦门冬5g,五味子5g,黄芩5g,石菖蒲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开肺之胃气,行气消滞。主治太阴人滞祟。
三黄石仁散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麻黄15g,大黄10g,黄芩10g,石菖蒲
10g,杏仁10g,皂角刺5g组成。共研细末,每次服5g,日服2~3次。功能敛肺通利,调血脉。
主治瘀血腰痛。
安蛔饮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干栗35g,薏苡仁35g,使君子7.5g,白矾半生半熟5g,莱菔子5g,石菖蒲5g,桔梗5g,麻黄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开肺之胃气消食进食,壮肺调气。主治太阴人脱肛证。
乌梅煎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乌梅15g,桔梗10g,杏仁10g,桑白皮7.5g,款冬花7.5g,白果(炒)20枚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润肺祛痰止咳。主治太阴人咳嗽。
千金调胃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经验方。方由薏苡仁35g,干栗15g,远志15g,石菖蒲15g,麦门冬10g,唐皂角5g,桔梗5g,麻黄5g,莲子肉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行气消食,涩肠止痢。主治太阴人痢疾。
太阴麻黄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草本卷》,太阴人方剂。方由麻黄15g,杏仁10g,黄芩10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解肺之表邪。主治太阴人外感诸证,无汗恶寒,呃逆或吐涎沫。
安神承阴煎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草本卷》,太阴人方剂。方由桔梗10g,麦门冬5g,五味子5g,山药
5g,远志5g,龙眼肉5g,黄芩5g,杏仁5g,白果2.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壮肺和解,醒肺安神。主治风寒外感证。
九味天门冬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草本卷》,太阴人方剂。方由天门冬、麦门冬、山药、远志、石菖蒲、
酸枣仁、龙眼肉、柏子仁、甘菊各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和肺,安神定志。主治怔忡、不寐、遗精、梦泄等证。
清心侧柏叶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草本卷》,太阴人方剂。方由天门冬15g,侧柏叶15g,莲子肉5g,生
藕节5g,白茅根5g组成。功能润燥清热止血。主治吐血。
解热升阴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草本卷》,太阴人方剂。方由葛根10g,藁本20g,天门冬7.5g,麦门冬7.5g,黄芩7.5g,莱菔子7.5g,升麻7.5g,五味子5g,杏仁5g,桔梗5g,白芷5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敛阴,燥湿化痰。主治太阴人全身湿疮。
龙肉调胃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龙眼肉50g,干栗25g,柏子仁10g,麦门冬10g组成。每日一付,早晚水煎服。功能补肺消食,安神定志。用于大病后调理。
四时丹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太阴人方剂。方由大黄16g,皂角20g,莱菔子20g,杏仁20g,石菖蒲20g,使君子20g,五味子20g,犀角20g,款冬花20g,白蔹20g,白芷20g,天门冬20g,麦门冬20g,桔梗20g,麻黄20g,升麻20g,黄芩20g,藁本20g,蒲黄20g,黄栗20g,浮萍20g,蛴螬20g,龙脑20g,山药20g组成。共研细末,用煮好的乌梅肉混合做丸,每丸重5g,每次一丸,日服二次。功能通利化痰,壮肺调气。主治太阴人四时瘟疫,食滞、胸腹痛、肺痿、淋疾、黄疸、疳疾、赤白浊、梦遗、积聚、惊痫、霍乱、吐泻等。孕妇忌服。
拱辰黑元丹
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剂。方由鹿茸20~30g,山药200g,天门冬200g,蛴螬50~100g,麝香25g组成。共研细末,以乌梅肉煮膏,做梧子大丸。每次50丸,日二次温水调服。功能补肺开窍。主治虚弱者虚汗证。
二圣救苦丸
本方出自《万病回春》,太阴人方剂。方由大黄200g,猪牙皂角100g组成。共研细末糊丸绿豆大。每次服20~70丸,服后汗出。功能清热、化痰、开窍。主治太阴人瘟疫。临床常用于中风,中脏,中腑,口舌病之治疗。
黑奴丸
本方出自《活人书》,太阴人方剂。方由大黄100g,黄芩100g,釜底煤100g,芒硝100g,
墨100g,梁上尖100g,小麦奴100g组成。共研细末做弹子大蜜丸。每日二次,每次一丸,温开水调下。功能敛肺通利。主治太阴人阳毒及怀伤寒而精魄已竭,但心下尚暖者。用时开口灌注于口,则即醒而复活。据《东医寿世保元》,此方当去芒硝。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