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功能,以丹参组成的复方制剂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疗效显著。由于丹参的种质来源混乱、栽培技术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丹参的产量和药材质量。本文对近年来丹参栽培研究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总结,旨在为丹参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实施丹参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
1 丹参的生物学特性
1.1 自然分布 丹参植株适应性较强,全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常野生于林缘坡地、沟边草丛、路旁等阳光充足、空气湿度大、较为湿润的地方,主产于河南、山东、四川、江苏、安徽等地。《神农本草经》称:“生桐柏山川及太山”。苏颂也明确指出:“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皆有之”。陕西河东州即为现在的商洛,其地处秦岭东南麓,靠桐柏山的西北侧。太山为山东的泰山山脉。这说明陕西商洛和山东泰安自古以来就是丹参的道地产区。
1.2 生长特性 丹参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可耐受一
1.3 开花特性 植株地上分枝较多,无限花序持续开花。一般4月底开花,一直持续到10月下旬植株几近枯萎时。6—7月为开花高峰期,小花开放时间基本在2~6 d,每日上午8:00~10:00时开花数目最多,整个花序持续开放8~11 d。小花开放期间可接受外来花粉,在不同的天数结实率略有不同。花粉粒在花药开裂前就具有活力,达到最高萌发力时则开药,为常异花蜂传授粉植物。
1.4 种子特性 为小坚果,其果皮外层有10~20μm厚的粘液物质覆盖,并形成菱形网纹结构,其重量占整个果实重量的8%~10%;粘液物质能够迅速吸水膨胀,2 h吸水量可达果实原重的10倍以上,而脱水速率却远低于吸水;发芽最适温度在
2 丹参的栽培技术
2.1 选地与整地 选择种植地点主要依据丹参植株的生长发育规律、对自然环境条件的要求及中药材GAP环境质量标准。育苗地应选择地势较高、土层疏松、灌溉方便的地块。翌春播种前再翻2次,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整细耙平后作高畦,四周开好排水沟,以待播种。栽植地宜选择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地块,若在
山地种植,则宜选向阳的低山坡,坡度不宜太大。研究发现,土壤风化程度高低与丹参产量密切相关。丹参不宜连作,通过对1~4年不同连作年限地块丹参生长发育情况调查发现,连作严重危害丹参生长,主要表现在6~9月份生长期枯苗率大幅度上升,地上、地下部生长量下降,根系数量、直径和长度减小,产量降低,根系外观畸形,有效成分含量降
低。
2.2 繁殖方法 丹参地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分根繁殖、扦插繁殖和芦头繁殖等,以种子繁殖最为常用,尤以育苗移栽为好。可以大田育苗,亦可以塑料薄膜小拱棚育苗。育苗播种量1~
根系快速生长期明显滞后于苗系,但其持续时间长;根系数量变化呈双“s”型增长曲线,快速增长期分别出现在移栽后的30~70 d和140—200 d二个时间段。丹参素含量在移栽后140~180 d达到最高水平,丹参酮ⅡA最高含量出现在移栽后的100120 d。芦头繁殖时栽后40~45 d即可生根,药材产量最高,比分根繁殖增产62.5%。
2.3 栽种方式与密度 丹参植株根系较深,种植时以采取高畦或起垄为宜,平畦种植产量较低。种植密度应根据土壤肥力及种植年限等具体情况来决定,以保证单位土地面积产量达到最高。刘文婷等通过田间试验证明,在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杨峪河基地种植时,最佳种植密度为
2.4 施肥 施肥是提高丹参药材产量的有效途径,但需要根据土壤基本肥力和植物生长不同阶段需肥特性进行。在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增施氮、磷肥对丹参都有一定增产效果,但药材产量并非随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施肥过多不仅达不到增产效果,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陕西省商州市山阳县,低肥力土壤田间丹参目标产量在10 000~11
2.5 水分管理 中度干旱胁迫条件下,丹参植株生长受到抑制,株高、叶长的伸长生长减缓,地上、地下部分物质积累量减少;丹参叶片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降低,气孔扩散阻力增大,气孔调节灵敏度下降。因此,充足的水分供给是维持丹参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的重要保障。但土壤水分过多,则会导致根系腐烂,所以雨季要注意及时排水。
2.6 摘蕾 在整个花期应及时不断地摘除花蕾,井注意现蕾即摘,不要等花开了再摘。摘除花蕾可以抑制植株的生殖生长,促进丹参根的发育。摘蕾与不摘蕾产量有极显著差别,摘蕾可增产0.5~1倍。
3 病虫害及其防治研究
丹参种植历史较短,病虫害尚不太严重。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叶斑病、根结线虫病、菌核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银纹夜蛾、棉铃虫、蛴螬、地老虎等。其中根结线虫病具有传染性,其危害越来越严重,可导致产量大幅度降低,并且对药材中的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等成分含量均有影响,但却能提高丹参酮ⅡA及隐丹参酮等活性成分的含量,应用克线磷药剂对其进行防治具有较好的效果。
4 采收与产地加工研究
采收时间对药材质量具有明显影响,确定最佳采收时间需要依据产量与质量的变化来进行。一般来讲,根类药材适宜在秋后地上部分枯萎及早春尚未出苗之前进行。有人比较了9-12月份及1月份丹参中丹参酮ⅡA、次甲丹参酮及丹参酮I的含量,结果丹参酮ⅡA含量在11月份最高,次甲丹参酮含量在12月份最高,丹参酮I含量在12月份最高,因此认为丹参在11~12月份采收最为适宜。丹参传统的干燥方法就是晒干,为达到完全干燥的目的往往需要进行发汗处理。有试验证明,传统的发汗法能够提高丹参酮ⅡA含量。但裘氏等人发现,发汗法并不能提高丹参酮ⅡA的含量,阴干者丹参酮ⅡA含量最高,曝晒者次之,发汗者再次之,
5 优良品种选育
来源于唇形科鼠尾草属Salvia有40多个种(含变种、变型)的根及其根茎可作为丹参使用,有报道丹参2个变种1个变型,原变种s.miltiorrhiza var.miltiorrhiza,单叶丹参S. miltiorrhiza var.char-bommellii和白花丹参S.miltiorrhiza f.alba,这三者在药材性状上没有区别。我国药典规定丹参药材原植物只有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属于正品,但从近年研究的成果来看,作为丹参药材的有效成分重要指标丹参酚酸,在鼠尾草属植物中所测定出的含量均不低于正品丹参。因此,这些植物种类应作为丹参的新资源加以研究利用。有人将来源于不同地区的丹参种子种植在同一块试验地中,发现产量与质量均差异很大,说明不同产地丹参种质存在差异,可从中选育出适合于不同环境条件的优质高产品种。王氏将安徽亳州(家种)、安徽大别山(野生)、四川中江(家种)、南京宝华山(野生)、中国药科大学四倍体等不同种源的丹参引种到江苏盱眙县种植1年后,比较其种植前后的丹参酮含量,发现四川中江(家种)、安徽毫州(家种)种源产量较理想,并且总丹参酮含量均在2.0%以上,中国药科大学四倍体含量较高但产量明显偏低,野生种源复种后总丹参酮含量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田伟等人通过收集与纯化山东、河北两地丹参资源,筛选出了圆叶、狭叶、矮茎、高茎4个品系。并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了其生物学性状和生物学产量差异,发现矮茎丹参在生产性状上优于其它种质,圆叶丹参单果产籽率最高,高茎丹参容易感染病害。张兴国等人采用道地主产区专题调研法和系统选择法,在无公害的适宜丘陵生态区,应用系统分离纯化种源和规范化种植技术,3 x 5随机区组排列,连续3年品种比较试验及其专题实验研究,t检验比较,研究了四川产丹参大叶型、小叶型和野生型品种资源特性,发现大叶型、小叶型和野生型品种间的生物学性状及生长力、抗病性、商品产量特性等也有极显著性差异,生态适应性、植株特征、花粉粒、染色体、I司工酶和品质特性也有显著差异。其中,以小叶型丹参为优质高产新品种。唐晓清等人对江苏引种的丹参原型、单叶型丹参、小叶型丹参及皱叶型丹参进行研究,发现4种类型的后期生物量积累不完全一致,并且总丹参酮、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丹参素和总丹酚酸量均有一定差异,生物量与有效成分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生物量与成分间呈负相关,脂溶性成分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各类型的丹参酮ⅡA与隐丹参酮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ZY)0.942(DY)、0.715(XY)、0.960(ZC):水溶性成分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各类型丹参的丹参素与丹酚酸B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6(ZY)、0·416(DY)、0.841(XY)、0.618(ZC),但两大类成分间无明显相关性。各类型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积累也存在一定差异。最终认为,不同类型丹参中以小叶型最佳,其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量均高于其它3种类型。高山林等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和不同浓度秋水仙碱处理进行了人工诱导丹参多倍体的研究,对经3次以上镜检确认为四倍体的试管苗进行了移栽及田问农艺性状初步鉴定和主要化学成分测定,发现所获四倍体植株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多倍体植株的典型特征,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亦大多高于原植株。朱丹妮等人对丹参四倍体中10个根部药材产量高的优良株系进行了主要化学成分测定,发现在供试的10个多倍体株系中,多倍体
6 小结
随着丹参野生资源的减少,而丹参药材的临床需求量越来越大,现在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丹参的引种栽培,但目前丹参药材生产中品种混杂,栽培技术不规范,内在质量不稳定,影响到丹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因此,对丹参药材进行多指标综合质量研究,从丹参种质资源筛选和优良品种的寻找,到丹参GAP生产技术的推广,通过调控可能影响质量的那些内在和外在因素,形成一条从原料种植到临床应用完整监控体系,保证丹参药材质量的稳定性和优良性,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