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
(一)概述 禾本科薏苡属中一个栽培变种,单子叶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经济价值高的谷作物和药用作物,还是一种好的保健食品。薏苡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古籍中还有解、起实、米、感米、薏珠子、苡米、芭实等多种名称。
薏苡起源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主产中国对33度N以南的广大地区。河北、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省(自治区)产量较多。薏苡性喜温暖,潮湿,但能在易受旱、涝的河谷、山谷、溪间、池塘、屋旁等地生长,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作物,从海拔300~1300米的山地都可种植。
(二)植物特性 薏苡植株高大,茎秆粗壮。须根黄白色。粗达3厘米。秆直立丛生,高100~200厘米,基部节上生有不定根,分枝多。叶片线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1.5~3厘米。总状花序腋生成束,长3~8厘米;小穗单性;雌雄同序;雌小穗位于花序下部,外包以壳质总苞;总苞卵形至椭圆形,长8~10厘米,宽0.6~0.8厘米,有白色,灰色或蓝紫色,质硬而有光泽,内含1枚孕性花,花柱细长;子房卵圆形。雄花序自总苞中伸出,2~3枚雄小穗着生于穗轴各节;无柄小穗长0.6-0.7厘米,雄蕊3枚,花药长0.4~0.5厘米。染色体2n=20。种仁也称苡仁,圆珠形或长圆形,长0.5~0.8厘米,宽0.4-0.6厘米,白色或黄白色,质地坚实,多为粉性,味甘淡或微甜。
薏苡的总苞地较软,用指甲按压即凹入,揉搓时可被其壳,果椭圆形,基部孔较小,颖果饱满,含淀粉丰富,米质黏性,白如糯米。
薏苡根据植株的高矮,总苞的色泽及幼苗、籽粒性状,划分为若干类型。中国东部种植面积较大的有高秆白壳、高秆花壳和训秆黑壳,以及矮秆黑壳种;白壳高种秆生育期长,耐盐碱,产量较高;花壳高秆种混有黑白两类,植株高大,生育期较长,产量高;高秆黑壳种幼苗紫红色,植株高大,种子大,产量高。矮秆黑壳种幼苗紫红色,植株矮,分杈多,生育期短,种子略小,产量较低。
(三)生长特性 薏苡的生育期为150~180天,中国北方地区一般在谷雨前后播种,7~9月开花,8~10月成熟,霜降前后收获。在长江流域一带种植,所需≥10℃活动积温约3800℃,降水量约脱厘米,日照约960小时。
(四)栽培技术 1.繁殖方法 有直播、套种和育苗移栽等种植方式。播种前,采用温水(约60℃)浸种10分钟、置于冷水中浸泡2天,吸足水分后促进萌发。一般种子出苗约15天。可用催芽法提早4~5天,方法是播种前3天,将种浸泡一昼夜,淤干后放入有筛的林桶中,每隔6~12小时,用温水淋一次,待胚根露出即可播种。采用温水浸种,可以防治黑穗病及提高种子出芽率;播种前需要整地作畦。条播行距为40~60厘米,待苗生长至3~4叶片时,按株距15厘米定苗。采用穴播,每穴4~6粒。播种量每公顷30~35千克。播种期有春播和夏播。如为冬闲地,雨季早,可在清明前后春播。如前作为大麦和豆类,需在谷雨套入行内。无霜期较长地区,当小麦收割后,整地夏播,或在割麦前半月套种麦行内。因生育期较长,适当早播为好。
2.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一般进行3次,分别在苗高6~7厘米、20厘米和30厘米时进行,要注意浅松土,除尽杂草,培土要浅,植株封垄前,停止中耕。
(2)灌溉 幼苗期逢天干应及时浇水。抽穗、开花、灌浆期要经常浇水。灌水宜于傍晚进行,水不能越过畦面,第二天早晨再放水,注意防旱。
(3)搞脚叶 拔节结束后,要把第1分枝以下的叶片和无效分率全部摘除,以利生长和防止倒伏。
(4)人工辅助授粉 薏苡是以风媒传粉,花期每隔3~4天,在上午露水稍干后,两相相隔数垄横拉绳,顺沟同向走动,使茎秆飘荡,花粉飞扬,帮助授粉,提高结实率。
3.病虫害防治
(1)玉米螟 按常规方法防治。
(2)粘虫 以幼虫咬食叶片,也危害嫩茎和嫩穗。严重时叶片被吃光,造成大量减产。
防治方法:①用精3份,醋4份、白酒1份、水2份拌匀,做成糖醋毒液诱集捕杀成虫。②喷90%敌百虫800~100倍液毒杀幼虫。③挖土灭蛹。
(五)采收加工 薏苡花期长,果实成熟不一致,应注意适时收获。采收过早,果实不成熟,青秕粒多,产量低;过迟,子粒脱落,难以采集。一般在基部叶片是黄色,顶部带绿,有80%左右果实黄褐色或褐色并充实饱满时即可采收。晴天收获,用打稻机脱粒。脱粒后置于干净的晒场上曝晒,干燥后用碾米机去外壳和种皮,过筛,装入麻袋,以干燥、色白、无屑、无壳、不油蛀者为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