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热带到寒温带,东西从多雨湿润地区到干旱荒漠地区,气候复杂,土壤类型多样。中药资源极其丰富。
中药资源绝大多数是植物和动物,它们的生长繁衍受到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和制约。药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特定的自然环境,由于环境的影响,其内在质量也在发生变化。所谓“地道药材”就是由此形成的。过去,因没有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是否适应各种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有些地区盲目地引种,使生产布局分散,药材质量下降。为发展“地道药材”,建设商品基地,实现区域化生产,在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辨明地域分异规律,明确各地区的主攻方向,克服不利因素,组织合理的生产结构,增强发展药材生产的主动性,必须开展中药区划工作。
我国中药资源蕴藏丰富。但是,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资源也必然受到影响。许多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的可能,过度地利用甚至滥采乱挖,乱砍滥伐,导致资源减少,药用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环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要保护中药资源,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加强宏观控制,就需要在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中药区划,以合理开发中药资源。
综上所述,中药区划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地区资源、经济和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制定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区划
中药区划是在查明中药资源和中药材生产条件基础上,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按照地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各地中药生产条件和特点的相对一致性,药材生产发展方向、途径、措施的相对一致性,将全国划分为9个一级区和28个二级区,并阐明各区的现状、特点以及开发潜力,确定今后的开发方向和建设途径。
Ⅰ东北寒温带、中温带野生、家生中药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东部及内蒙古东端,共86个县(市、旗)。本区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林基地和商品粮、大豆等生产基地。区内交通运输比较发达,铁路、公路遍布,水运也很方便。
本区地貌构成主要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土地、水、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热量资源不够充足。区内主要分布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自然肥力高。全区森林覆被率达30%,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主要的用材林区。本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凉爽,雨量集中,气候湿润,农作物一年一熟。三江平原是我国宜垦商品粮基地之一。本区植物主要由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长白植物区系构成。地带性森林植被是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和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叶混交林。北部,大兴安岭属寒温带,药用动、植物以耐寒的野生种类居多,少有栽培、饲养的品种。东南部长白山地处于温带湿润季风区,雨热同季。暗棕壤富含腐殖质。这一地区动、植物繁育良好。1.本区中药资源的主要特点
(1)野生种群大,蕴藏丰富。本区山峦重叠,森林茂密。中药资源有2000多种,其中植物类1600种左右,动物类300多种,矿物类50多种。人参、黄柏、桔梗、牛蒡子、刺五加、白头翁、瞿麦、淫羊藿、细辛、鹿蹄草、赤芍、白薇、白蔹、苍术、白鲜皮、槲寄生、木通、草乌、升麻、威灵仙、地榆、五味子、秦皮、蛤模油等中药材在本区具有很大的优势,蕴藏量分别占全国同类品种蕴藏量的50%以上。金莲花、山杏、山丹百合、兴安百里香、细叶杜香、越桔等分布广泛。长白山地是我国药用资源宝库之一,高山红景天、东北刺参、龙牙格木、长白忽木、东北雷公藤等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2)珍稀特产及地道品种较多。家种人参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全区有70多个县种植,年产量占全国人参年产量的99%。人参加工品边条红参以体长、肥大、芦长、皮表纹深、形体优美而著称;辽细辛气味浓烈辛香,畅销国内并大量出口;“江五味”肉厚、色鲜、质柔润,香气浓郁,质量上乘;赤芍根条长、色鲜亮、粉性足、气微香;关龙胆根条粗长、色黄、产量大;防风主根发达、色棕黄,被誉为“红条防风”;鹿茸与蛤蟆油皆是动物药中珍品。梅花鹿茸是东北三宝之一,粗、大、肥、壮、嫩,茸形美,色泽好,质量高。蛤膜油是本区特产品种,野生蕴藏量占全国的99%。清朝末年,蛤模油就与人参、鹿茸、熊胆等名贵药材销往各地并出口港、澳。
(3)中成药发展迅速,研究成果卓著。本区中成药工业迅速崛起。近一个时期,研制开发的新品种约200种,其中有50种属国内首创。本区研究加工的长白红参、新开河参荣获全国科技成果一等奖。以人参及其茎叶为主要原料的系列产品有数十种,人参蜂王浆等品种深受消费者欢迎,人参的研究和应用也向食膳、烟酒、糖茶及化妆品等方面发展。以本区黄芪、五味子、满山红、刺五加、长白瑞香、月见草等为原料的产品开发。经济效益十分显著。2.中药资源开发的方向和途径
发展地道药材,保持珍稀名贵品种的特色,立足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注重提高中药材的深加工水平,推动中成药工业的发展。
(1)建设商品生产基地,改变粗放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本区东部直耕面积大,劳动力不足,药材种植管理比较粗放。人参、细辛等品种生长期长,土壤肥力下降,低温冻害及病害比较严重。种植人参需砍伐森林,林药矛盾较为突出。因此要集约经营,增加药材产量。在东部山区建立人参、五味子、细辛、黄柏、马兜铃、平贝母、黄芩、升麻、桔梗、鹿茸、蛤蟆油等地道药材的种植、养殖基地,提高农田管理水平,培养地力,创高产农田,做到起药还林,缓和林药矛盾。
(2)保护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本区的中药材以野生为主,对野生资源要合理开发,逐步建立野生药材抚育、保护相结合的生产基地。野生东北虎、豹、梅花鹿、黑熊、棕熊、中国林蛙、野生人参、东北刺参等是本区特有或价值较高而资源极少的珍贵品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必须结合本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实行就地保护。
(3)加强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新品种、新资源的研究应用领域。本区主要野生药材蕴藏量占全国的17-18%,是我国野生药材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要充分利用本区的药用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亲缘关系相近、治疗作用相似的植物种类加五加属、杜鹃属、小檗属的种类进行系统研究,以扩大中药材新的品种和不同药用部位的应用,开发新资源。
(4)立足于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药用资源,发展中成药工业,继续开拓以人参、刺五加为主的产品系列;以鹿茸、蛤蟆油、蛇毒等为主要原料的动物药产品系列;以长白山真菌为原料的药用菌类产品系列;以大宗地道药材、民间草药为原料的传统中成药和新药制剂。医药科研部门与中成药生产企业,进一步结合,共同深入开发本区丰富的中药资源,以形成本区中成药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Ⅰ1大兴安岭山地黄芪、赤芍、防风、满山红、熊胆区
包括大兴安岭及其边缘地区,涉及大兴安岭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部分地区共10个县(旗)。
本区中药资源中野生资源占绝大多数。赤节、黄芪、龙胆、升麻、黄芩、桔梗等为主要品种。境内野生中药资源蕴藏量大,但人口较少,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因热量严重不足,家种药材生产尚不发展。本区为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林中野生中药资源丰富,在发展林业生产的同时,应在林区积极开展中药材的生产收购。
Ⅰ2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地人参、黄柏、五味子、细辛、鹿茸、蛤蟆油区
本区包括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及松花江下游的三江平原。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东部,共76个县(市)。本区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长白山有“世界生物资源金库”之称,野生植物约1600余种,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药材产区。
本区药用植物约有1600多种。其中人参、五味子、细辛、黄柏、刺五加、马兜铃、平贝母、黄芩、升麻、桔梗为本区主要地道药材。满山红、党参、知母、地榆、槲寄生、白鲜皮、玉竹、黄精、威灵仙、草乌、白薇、白蔹、淫羊藿、牛蒡子、荆芥等为本区主要大宗药材。本区药用动物以梅花鹿、马鹿、原麝、豹、黑熊、棕熊、紫貂、长白蝮蛇、中国林蛙为代表种。鹿茸、豹骨、熊胆、蛤蟆油为珍贵的动物药材。
本区是野生药材集中产区,又是我国著名的家种药材产区。东部地区大面积种植了人参、细辛、党参等几十个品种,其中人参、细辛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第一位。本区中成药生产具有相当规模,产品约有数百种。1990年吉林省中成药工业产值达1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本区的发展措施是搞好宏观控制,加强生产的计划性;提高家种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改土增肥,防低温冻害;药材生产与林业、农业统筹安排,注意保护森林资源;保护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开发长白山区、张广才岭等地区丰富的中药资源;进一步发展中成药生产。
Ⅱ华北暖温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本区包括辽宁南部、北京、天津、河北中部和南部、山西中部和南部、山东、陕西中部和北部、宁夏中部和南部、甘肃东部、青海西部、河南中部和北部、安徽北部及江苏北部,涉及13个省、市,共674个县(市、区)。本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种植业十分发达,小麦、棉花、花生、芝麻、谷子、高梁等在全国种植面积最大。铁路、公路、海运便利。科学教育、经济文化发达。
本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冀北山地,西部为秦岭山地,中部为山西高原。丘陵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黄淮海平原和辽河平原占据着本区的东半部。本区位于我国暖温带,夏季酷热,冬季寒冷,水热同季。东部的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西部黄土高原雨量常低于500毫米。东部丘陵山地的土壤为微酸性棕壤,中部丘陵山地为褐色土,黄土高原以黑垆土为主。东部平原主要有潮土、盐渍土及水稻土。植物种类以华北植物区系占主导地位。森林植被是以油松、侧柏、赤松为主的针叶林和栎树为主的阔叶林。本区处于古北界动物区系南端,除古北界动物外尚有猕猴、果子狸等东洋界成分。区内矿物有自然铜、磁石、阳起石、赭石、炉甘石、龙骨等。1.本区中药资源特点
(1)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本区中药资源近1800种,其中植物类有1500多种,动物类250种,矿物类30种。大宗家种药材的产量占全国50%以上的有地黄、板蓝根、紫蜿、白附子、酸枣仁、白芍、牛膝、党参、北沙参、枸杞子、瓜蒌、金银花、丹参等。本区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生产水平较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诸如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潞党参等著名的地道药材和地道药材产区。河南怀山药洁白、质坚、粉足;山西潞党参皮细嫩、紧密、质坚韧;青海西宁大黄质坚实、油性足、气清香;安徽亳菊花大足壮,瓣细紧密,颜色清白。山东济银花,河南密银花,安徽亳白芍,山东莱阳沙参等均是品质优良、驰名中外的地道药材。此外,本区的山地森林中,野生药材比较丰富。蕴藏量占全国50%以上的品种有酸枣仁、款冬花、土鳖虫、全蝎、柏子仁、远志、银柴胡、苍术等。河北酸枣六粒大饱满、油润,外皮红棕色;连翘身干纯净、色黄、壳厚;远志色黄、简粗、肉厚,畅销于国内外。
(2)中药加工业兴旺发达。本区中成药和饮片加工企业近150家,占全国的27%,北京、天津、太原、青岛、烟台等地中成药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是华北区中成药工业主要基地。北京同仁堂中药厂和天津达仁堂药厂为国家一级企业。北京同仁堂中药厂的安宫牛黄丸、山东东阿阿胶厂的阿胶,天津乐仁堂中药厂的天津感冒片、山西中药厂的龟龄集、定坤丹等先后获国家金质奖。近一个时期,本区部分中药厂获国家银质奖的优质产品占全国银质奖产品总数的一半。
(3)中药商品市场活跃。本区西部以西安为中心集散地,进行药材商品购销活动。河南辉县百泉、禹县、商丘是中原地区规模较大的药材交流中心;东部河北安国、安徽亳县是国内著名的药都;辽宁营口是东北重要的通商港口,也是东北的药材集散地;天津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又是我国中成药三大产地之一,年产值近亿元。也是华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市场,京、津地区年购销额达几亿元。2.本区中药资源开发方向与途径
以发展家种传统药材为主,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发展中成药工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药材商品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应着眼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立足于本区的生产水平,统筹安排,择优发展。应在自然条件适宜、具有长期实践经验的传统产区集中种植,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东部以金银花、地黄、山药、怀牛膝、菊花、白芍、北沙参、板蓝根、槐米为主。以亳县、武陟、温县、平邑、莱阳、安国为中心,实行适度规模生产。巩固传统产区,稳定种植面积,保持业已形成的生产优势。重视邢台、淄博、承德、晋东南等地资源的开发保护,使之成为我国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野生大宗药材高产稳定基地。西部采取开发野生资源和家种并举的方针,保护野生党参、大黄、麝的资源,适度开发九节菖蒲、猪苓、沙棘等品种。
(2)重视野生中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连翘、酸枣仁、全蝎、远志等是本区野生药材的优势,充分认识这些资源的药用价值,做好收购工作。在进一步开发的同时,注重保护资源。本区的湿生和水生药用植物较多,如三棱、芡实、芦根、蒲黄、浮萍、莲等,既要充分利用,又要积极保护,提倡莲、鱼、芡实等共养,对水面进行综合利用。
本区山地丘陵土层较薄,森林植被覆被率低,降水量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要重视改造生态环境,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配合林业的植树造林,以乔、灌、草相结合,搞好野生药材的人工抚育和人工种植,既保证药材商品的供应,又促使野生资源自然更新和繁衍。本区的远志、柴胡、知母、防风、黄芪、桔梗、丹参、黄芩、全蝎、土鳖虫的人工试种、试养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发展。
本区大面积森林消失,草原受到一定程度的毁坏,一些作为森林和草地的建群种或依赖森林生存的药用资源有的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如野生黄芪、党参、大黄、杜仲以及豹、虎、麝等分布区域日渐狭窄。为保护野生种质资源,应在陕西黄龙山、乔山、山西太岳山、宁夏六盘山等地建立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区。
(3)依靠技术进步,增强中药材生产后劲,推动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进行家种药材的栽培技术、质量标准方面的系统研究,着重解决种质退化,广种薄收,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难点;加强对引种试种品种的生态、生理及遗传方面的研究。坚持小面积种植示范,大面积推广的科学程序,选择生态-生产适宜区扩大生产,防止盲目性。开展综合利用的研究,提高经济效益。加利用酸枣,金银花、菊花、白芍、山药,地黄等制成饮料、酒、调味品、香精、茶剂等。
(4)开拓中药市场,发展中成药工业,为本区中药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充分利用本区西安、沈阳、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和安国、辉县、亳县等传统集散地市场活跃、信息灵通的有利条件,加强药材商品的购销活动,通过市场导向发展中药生产。充分利用天津、营口、青岛、烟台等通商口岸,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增加中药生产中的外向型成分。
本区中成药工业基础雄厚,技术水平较高,设备先进。因此,以本区的中药资源为依托,发展中成药工业,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生产市场急需的高质量,高效益的中成药产品。
Ⅱ1 黄淮海辽平原金银花、地黄、白芍、牛膝、酸枣仁、槐米、北沙参、板蓝根、全蝎区
本区包括辽西山地、燕山山地南麓、太行山东麓、豫西山地、下江河平原、华北平原、淮北平原。涉及辽宁南部、河北中部和南部、天津、北京、山东、河南中部和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8个省、市,共434个县(币)。本区栽培药材占优势,金银花、地黄、牛膝、白芍、槐米、北沙参、板蓝根、丹参、枸杞子、紫花、菊花、白芷、山药、瓜萎等为主要家种品种。本区平原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土壤比较肥沃,但旱、涝、盐碱容易使药材产量不稳定。药材生产中盲目引种的问题比较突出,商品质量有所下降。今后,本区的家种药材生产应以主产区为中心,建立商品基地,集约经营。本区山地丘陵区药用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酸枣仁、柏子仁、天花粉、连翘等为本区主要野生品种。远志、苍术、葛根、地榆、知母、防风、藁本、升麻、玉竹等有一定的蕴藏量。中药材生产收购,重点应放在野生药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抚育管理上,有计划地进行稀有品种的野生变家种、家养工作。
Ⅱ2黄土高原党参、连翘、大黄、沙棘、龙骨区
本区在华北区西部,占据着黄土高原的中部和南部。包括山西中部和南部、陕西中部和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和青海东北部,共5省(区) 209个县(市)。本区经济不甚发达,除关中、晋南地区外,广大山区是我国重点扶贫地区之一。
本区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水分条件差,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高原部分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平原部分年降水量为600-700毫米。自然植被大多数被破坏,区内药用资源种类相对减少。汾河平原的黑芝麻、白扁豆、党参,关中平原的沙苑子、瓜蒌、附子、山药,甘肃陇西的党参,青海西宁大黄等均为本区地道药材,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尤其是党参、大黄年产量各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在国内中药市场中占有重要位置。本区的野生药材占有相当比例。连翘、沙棘、龙骨等为本区特产。黄芪、淫羊藿、地榆、旋覆花、秦艽、苍术、山豆根、辽藁本等蕴藏量较大。
本区生态环境脆弱,不少野生珍贵资源处于濒危或绝灭的危险境地。太白贝母、马麝、马鹿等野生珍品亟待保护。家种药材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市场价格冲击,生产不稳定,布局趋向分散。为此,集中发展地道药材,合理调整布同,维护生态平衡,注意保护野生资源为本区根本方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