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0:52:03
核心提示:【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85》)。 二、切制 生半夏用时捣碎;清半夏切厚片;姜半夏切薄片(《药典85》)。 三、炮炙 1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85》)。
二、切制 生半夏用时捣碎;清半夏切厚片;姜半夏切薄片(《药典85》)。
三、炮炙
1.清半夏
(1)矾泡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的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半夏100kg,用白研20kg(《药典85》)。
(2)矾煮 取拣净的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kg加白矾2kg,泡1日后再换水,至口尝无麻辣感后,加白矾与水共煮透,取出,晾至6成干,焖润后切片,晾干即得。每半夏100kg,用白矾12.5kg)(夏季用14.5kg(《药典63》)。
(3)矾腌 取原半夏,筛去粉末,大小个分开,择净杂质。将半夏分别倒入容器内,放入清水浸泡,水量以淹过半夏的5寸为度,春秋每日翻倒,换水2次,夏季每日3次,浸泡3天,待腌。取净白矾,用石研轧成粉末,取少量泡好半夏铺于容器内,上面撒1层白矾面,再铺1层半夏,如此,半夏与白矾面层层铺均,然后加入清水淹没,淹至3天,再将白矾水撤掉,换清水浸泡一天待煮。将锅内入清水,加热至沸,取泡好的半夏,倒入锅中,用武火加热煮沸后,再加文火缓煮,用铲随时搅动,煮至2-3小时后切开,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捞出。摊开烘干或晒干。择净杂质,用粉碎机打成颗粒即得。每净半夏100kg,用白矾10kg(《天津》)。
(4)白矾、面粉制 取拣净的生半夏,大小分挡,用清水浸泡。夏天泡7天左右,冬天泡14天左右。每日换水1-2次,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时,移置锅内加白矾与水煮透;或再加面粉拌匀,取出,制成团,略晾后,切片0.3mm厚左右,干燥(用时筛去末)。每半夏500g,用白矾60-90g,面粉适量(《河南》)。
(5)矾、姜、甘草制
①取生半夏,用水浸7-10天(每天换水2次),取出,放缸中,加白矾及热甘草水及生姜泡7-10天后,蒸约8小时,至无白心,晾冷,焖1-2天,切鱼鳞厚片。每半夏100kg,用生姜1kg,甘草2kg,白矾12.5kg(《集成》)。
②取生半夏,加水浸10天(换水2-3次),换缸,铺1层半夏,1层生姜、明矾,至缸将满时放入清水,1个月后倾出,换水洗2次,再将甘草破开,掺入半夏蒸透,倾出,晾风,隔2天后,装入硫黄柜内熏1夜,稍去水气,刨片。每半夏100kg,用生姜7kg,甘草3kg,白矾10kg(《集成》)。
2.姜半夏
(1)姜矾煮制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于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半夏100kg,用生姜25kg,白矾12.5kg(《药典85》)。
(2)姜矾腌制 取净半复,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内无白心时,取出,滤干,切厚片,加姜汁拌至吸尽,再加白矾粗粉,反复搅拌使匀透,置缸内腌48小时,然后浴缸边加入清水至超过半夏平面约10cm,注意不使白矾粉冲况缸底,继续腌2-4天,至口嚼无麻辣感时,取出,洗去白矾粉,干燥。每半夏100kg,用生姜18kg,白矾20kg(《药典77》)。
(3)姜、矾蒸制 每取生半夏5000g,大小分开,加水浸泡至内无白心,稍晾。另取生姜1250g,捣绒煎汤,加明矾620g,溶化后,与半夏拌匀,待汁吸尽后,与半夏蒸至透心,取出,切片,干燥(《四川》)。
(4)姜炒 取鲜姜切片熬水去渣拌入半夏片内,晾7成干后,用微火炒至稍变黄。每半夏片500g,用鲜姜60g(《黑龙江》)。
(5)美矾甘草皂角制 取净半夏,清水泡漂(一般夏天5天,春秋7天,冬天10天),每天换水1次,夏天2次,捞出,与材料共置锅内加水煮至内无白心,嚼之微麻舌取出,晾凉,盖渥至表面析出1层白矾,淘净,如此反复2-3次,切薄片,晒干。每半夏100kg,用生姜10kg,甘草、皂角各5kg,白矾10kg(《陕西》)。
3.法半夏
(1)石灰甘草制
①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手心,去水,加入甘草——石灰液(取甘草加适量水煎2次,合并煎液,倒入加适量水制成的五灰液中)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pH12以上,至口尝微有麻舌感,切面黄色均匀为度,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每半夏100kg,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药典85))。
②先拣较珠半夏稍大的干半夏。加工过程如浸泡时间,石灰量同珠半夏,捞出晾干水分,再放置于缸内。每100kg半夏加甘草10kg(打碎,泡水30kg),栀子仁(打碎2kg,泡水6kg),合并煮2-3小时,滤渣取汁,浸吸3-4日,每日搅拌1次,浸吸至水干透心,半夏变黄色,取出晒干后,再放置入麻袋或撞箩内,撞去外皮为光滑黄色,即成“京半夏”(《云南》)。
(2)石灰水制 先拣小粒的山珠或地珠生半夏,筛净杂质,浸泡约10日左右,在浸泡时每日换水1次。每100kg半夏加石灰(矿子灰)30kg,放入半夏缸内,石灰放在竹箩内,溶化后去净石块杂质共浸泡(浸过半夏3-6cm),浸泡20-25日,每日搅拌1次,取出后淘净石灰,继续用清水浸漂约10日左右,每日换水1次。漂至灰水排净发泡时,取出晒或烘干即成“珠半夏”(《云南》)。
(3)灰矾甘草鲜姜制
①取生半夏,筛去土杂质,大小个分开泡制。浸泡:取净半夏100kg,分别置容器内,放入清水,水量以淹没半夏约20cm为度,春秋每日换水2次,夏季换水3次(翻倒),浸泡3天。矾腌:取净白矾10kg,用石研轧成粉末,再取少量泡好半夏铺于容器内,上面撤1层白矾粉末,再放1层半夏,如此,半夏与白矾面层层铺匀,放入适量清水,腌至7天,将矾水撤掉,换清水浸泡,每天换水2次,浸泡2天。石灰泡:取白灰块30kg,淋适量清水,将白灰过筛与半夏搅拌均匀放入容器中,灰水淹过半夏为度,浸泡5天,翻倒1次撤掉灰水,换清水浸泡2天,每天换水2次。甘草、鲜姜腌:取甘草15kg轧碎,鲜姜10kg洗净切片或轧烂(如无鲜姜可用干姜,每鲜姜3kg折干姜1kg),分别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加热熬煮4小时,将煮液取出,再放入清水熬煮3小时,将残渣取出,压榨去掉,榨出液与煮液合并,取甘草、鲜姜煮液倒入半夏容器中,以淹过半夏为度,腌至5天搅动翻倒1次,取出摊开晾干即为法制半夏。每净半夏100kg,用白矾10kg,石灰块30kg,甘草15kg,鲜姜10kg(《天津》)。
②取净半夏,大小分档,放于水中漂3-7日(每日换水1次),倾去水,加入明矾及水适量浸泡3-7日(每天搅动1次),再倾去明矾水,加入甘草、石灰水及姜汁,搅匀,浸泡3-7日,至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晒干或烘干。每净半夏5000g用甘草片156.25g,石灰1000g,姜汁150g。
注:甘草石灰水的制法:取甘草片,加水适量,煮沸1-2小时,倒入矿灰中,搅拌均匀,静置片刻,捞出矿灰渣及甘草片,即得(《湖北》)。
(4)石灰甘草皂角生姜制 取净半夏,清水泡漂(一般夏季7天,春秋季10天,冬季14天),捞出,置缸内,以1层半夏,l层配料铺平,从上面深水淹没,使石灰块泛开,约1小时,加大量水,每日搅拌1次至发透,捞出,清水洗净石灰,拣去杂质,晒干,用时捣碎。每半夏100kg,用甘草、皂角各5kg,生姜10kg,块石灰30kg(《陕西》)。
(5)石灰明矾甘草制 取生半夏,筛去土屑,拣净杂质,置缸或池内,用清水浸泡,水量高出半夏尺许,避免日晒,春、秋季浸泡21天,每日轻轻搅拌换水2次,夏季浸泡要适当缩短,每日轻轻搅拌换水3次,冬季适当延长时间,每日轻轻搅拌换水1次。根据品质和大小个不同,缩短或延长浸泡时间,,泡10天后,如起白沫时,可投入串碎白矾,泡3天后,撤矾水再换清水以撤除毒质,切开,口尝无麻辣感,取出稍晒。取甘草串碎粗块,加水熬汤(熬3次)去甘草渣滓。以甘草计泡石灰块加适量水混合,去石灰渣,倒入以前泡无麻辣味的半夏内,继续浸泡4-5天,每日轻轻搅拌,使其颜色浸泡呈黄色,内无白心为度,捞出冲洗多次干净为止,阴干,入库即得。每半夏100kg,用甘草20kg,白矾2kg,石灰块30kg(《北京》)。
(6)石灰白矾皂角制 取净半夏按大小个分开,分别用清水浸泡10-14天(以淹没10-12cm为度),每天换水,倒缸,或搅动2-3次;再取捣碎的皂角和白矾化水,倒入清水泡过的半夏中,浸泡2-3天,每日换水,倒缸,或搅动2-3次;最后再在石灰水中浸泡7日,至口尝无麻辣味时,捞出(以上操作均避免日晒),用清水冲洗干净,晒干。每半夏100kg,用皂角5kg,白矾10kg,生石灰块30kg(《甘肃》)。
4.苏半夏 取洁净半夏,大小分开,加入清水浸过药面33cm,共浸3天(每天换水2-3次),改用2%白矾水浸泡5-10天(每2天换水1次);再以1%白矾水浸泡15-20天(每1-2天换水1次)。最后用清水浸泡3天(每天换水1-2次),至无麻或微有麻舌感,取出,晒干,用时打碎(《广东》)。
5.仙半夏 取制半夏净片,先将下列处方的药汁拌入,使之吸尽,再将6味药粉与半夏拌匀晒干。每制半夏净片100kg,用甘草2.5kg,炒枳实0.19kg,陈皮0.31kg,五味子0.31kg,炒枳壳0.25kg,薄荷2.5kg,川芎0.19kg,小青皮0.31kg,共煎浓汁。
粉料:丁香粉0.31kg,广木香粉0.31kg,豆蔻粉0.19kg,沉香粉0.06kg,肉桂粉0.19kg,砂仁粉0.31kg(《上海》)。
6.宋·半夏 取制半夏净片,用下列处方的药汁搅拌入,使之吸尽;干燥。每半夏10kg,用陈皮0.19kg,苏子0.13kg,青礞石0.13kg,五味子0.06kg,天花粉0.13kg,白前0.06kg批把叶0.13kg,共煎浓汁(《上海》)。
7.青盐半夏 取制半夏净片,用青盐化水拌匀,使之吸尽,晒干。每制半夏净片10kg,用青盐0.31kg(《上海》)。
8.竹沥半夏
(1)取姜半夏加竹沥拌匀,待吸尽,干燥。每姜半夏100kg,用竹沥12.5kg(《江苏》)。
(2)取生半夏水浸8-24小时,润透至无白心,切厚片,与明矾姜汁拌匀,腌至口嚼微具麻味感,漂去涩味,干燥,与竹沥拌匀,吸尽,干燥。每生半夏100kg,用竹沥25kg(《浙江》)。
9.醋制 先将半夏片拣净杂质。每100kg半夏片加醋20kg兑沸水适量喷洒拌匀,吸约半小时,再放火锅内用文火不断拌炒,炒至醋干,表面呈淡黑黄色,铲出晾冷即醋炙半夏(《云南》)。
10.胆汁制 先将半夏片拣净杂质,每100kg半夏片加猪胆汁1kg,兑沸水适量溶化。将胆水汁喷洒拌匀半夏片内,洒完吸透约半小时,再放入锅内用文火不断拌炒至胆汁干,表面呈淡黑黄色,铲出晾冷即成胆炙半夏(《云南》)。
11.半夏曲
(1)为清半夏、生姜汁、白矾、六神曲、白面等加工制成(《药典85》)。
(2)取法半夏、赤小豆、苦杏仁共研细粉,与面粉混合均匀,加入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之煎出液,搅拌揉匀,堆置发酵,压成片状,切成小块,晒干。每法半夏100kg,用赤小豆30kg,苦杏仁30kg,面粉40kg,鲜青蒿30kg,鲜辣蓼30kg,鲜苍耳草30kg(《规范》)。
(3)每取法半夏5000g,研成极细粉,加草甘粉500g,以冷开水拌合,搓揉均匀,分成适当大小团块,使其发酵至内部疏松,起细蜂窝眼为度,切成小立方块,干燥(《四川》)。
12.麸制 取麸皮,撒在热锅内,加热候冒烟时,加入半夏曲,迅速拌炒至表面深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半夏曲100kg,用麸皮10kg(《规范》)。
【现代研究】
1.比较研究了制半夏丸、制半夏和生半夏对家鸽的镇吐作用,结果表明:
①它们都具镇吐作用;
②生半夏在120℃焙制2-3小时可除去催吐成分而不损害其镇吐作用;
③生半夏及60℃低温处理的生半夏流浸膏有催吐作用,水浸剂则无催吐作用(林兆瑛等:中华医学杂志,(7):653,1985)。
2.未经加工的鲜半夏毒性大,豚鼠服1.6g/kg2-5天即死亡。漂对降低半夏的毒性意义不大,用矾或乙醇浸制的半夏无毒性(杭秉倩:南京中医学院学报,(2):89,1960)。
3.比较研究了半夏不同炮制品的毒性、失音、催吐、镇吐和镇咳作用,实验结果:
①生半夏毒性最大,漂半夏、蒸半夏、美浸半夏仍有毒性,只有白矾半夏和生半夏煎水无毒性;
②生半夏对咽喉有直接刺激作用,其它制品半夏都有不同程度的失音,只有白研半夏无失音情况;
③除白矾半夏和生半夏煎水无呕吐情况外,其它半夏制品均有;
④姜半夏、白矾半夏、姜半夏煎水、生半夏煎水均有止吐作用,以姜半夏为最明显;
⑤所有半夏煎水均有镇咳作用。由此可知,半夏中有毒成分不溶于或难溶于水,不能单纯被姜浸所破坏,也不能在100℃加热3小时完全破坏;其_,止吐和镇咳的有效成分能溶于热水;其三,白矾能解除毒性,生姜似有协助止叶作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药剂室,药学通报,(5):264,1960)。
4.研究追溯了半夏炮制的源流,作者认为:生半夏始见于《金匮》甘遂半夏汤,治半夏在2000年前的《内经》中有记载,半夏洗《伤寒论》中用之,姜制半夏、姜矾制半夏、醋制半夏等《局方》中创制,仙半夏、京半夏、半夏曲、竹沥半夏、青盐半夏、猪胆汁制半夏等属清代发展,皂角白矾于姜水浸制半夏为张是岳所采用(赵思竞:广东中医,(11):32,1962)。
5.研究拟定了半夏炮制新工艺:取净半夏浸泡润透至内无白心,切片,用一定量的白矾粉和姜汁拌腌至口尝5分钟后舌喉无麻辣感为度,洗去矾粉,干燥即得(上海市药材公司:中草药通讯,(3):33,1970)。
6.比较研究了热蒸法和传统法炮制半夏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用热压法炮制的半夏可保留其水溶性成分87.5%,醇溶性成分50.8%,生物碱73.2%-79.6%;而传统法炮制的半夏其上述3类成分分别为11.9%,12.5%,35.7%-51.4%,损失大。
②成人口服热压法炮制的半夏粉剂10g及煎剂30g,均无不良反应,有实用价值。热压法工艺是,取生半夏浸入水中一夜至药透水尽,后置热压灭菌器中以115度加热100分钟取出切片干燥(中国人民解放军58医院制药厂:中草药通讯,(3):26.1975)。
7.比较研究了新老两法炮制半夏的毒性变化,结果表明:
①生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为粘膜(胃、肠、眼、咽喉等)的强烈刺激作用;
③白矾能降低生半夏的毒性;
③炮制品损耗率,新法在10%以下,老法为20%-30%;炮制时间新法缩短至2-5天;临床20例试用新法炮制品剂量3-5钱,未见副作用,可进一步推广使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药理室等:新医药学杂志,(7):38,1977)。
8.比较研究了半夏炮制前后的毒性,结果表明:
①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刺激作用:刺激眼结膜水肿而起泡,刺激胃粘膜而致吐,刺激肠粘膜而腹泻,刺激声带粘膜而失音,刺激口腔、咽喉粘膜而有麻辣刺激感,重则起泡。
②半夏生品煎剂,即无致吐的副作用,又可保持镇吐的疗效,采用炮制品或煎剂可以消除半夏的致吐现象。
③采用家兔点眼观察半夏的刺激性,可作为衡量半夏炮制工艺或寻找刺激物质的一项指标(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草药,(2):14,1985)。
9.比较研究了半夏炮制前后的药效变化,结果表明:
①半夏生品与新制品均能减少鸽子的呕吐次数,其减吐率为50%左右,说明半夏确有镇叶作用。
②半夏对CuSO4刺激引起的反射性呕吐效果较小,对CuSO4吸收后引起的呕吐作用较差,或者说半夏之镇吐作用较弱,而且作用时间不够持久。
③祛痰实验表明新、老法炮制品混悬液和煎剂未见明显的祛痰效果,而乙醇提取液有一定的祛痰效果,但剂量较大,生品在同剂量下未见明显祛痰作用。作者认为,生半夏煎剂镇吐效果与新法炮制品煎刘相当,说明半夏生品煎剂既无明显的毒性又能保持疗效,在常量下可用于临床(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等:中草药,(4):21,1985)。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