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0:52:03
核心提示: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l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85》)。粉甘草须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l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85》)。粉甘草须去外皮(《甘肃》)。
二、切制 除去杂质,润透,切厚片,干燥(《药典85》)。
三、炮炙
1.蜜制 先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甘草片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取出,放凉。每甘草100kg,用炼蜜25kg(《药典85》)。
2.炒制 取甘草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河南》)。
3.麸制 先将麦麸炒热,加入甘草,炒20-30分钟,至甘草断面呈黄色,筛去麦麸,再用水洗去麦麸,12小时后,切片即可(《江西》)。
【现代研究】
1.对甘草粗末和饮片的水煎液做了数种物理常数和甘草酸含量测定。结果证明,甘草粗末比饮片煎出成分多,有显著差别。粗末头煎比饮片头煎多煎出甘草酸0.357g,粗末二煎比饮片二煎多煎出甘草酸0.14g。粗末与水的接触面大,利于药中成分煎出。应用甘草粗末,可达到节约用药的目的。建议将甘草研成0.15-0.2cm粗末状入煎(刘中煜:江西药学杂志,(2);634,1965)。
2.比较了生甘草、清炒甘草与6种不同加蜜量的甘草炮制前后甘草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甘草酸的含量没有显著变化,甘草酸的含量与加蜜量多少无关。但从中医角度蜜炙可与甘草起协同作用,故加蜜量以甘草100kg,加蜜18-20kg为好(卢长庆等:中成药研究,(5):36,1980)。
3.对比了甘草加工过程中,浸泡与浸润时间长短,以及饮片厚度,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浸泡48小时的损耗率,水溶性浸出物为49.89%,甘草酸为48.40%;浸润48小时的损耗率,水溶性浸出物为7.22%,甘草酸为4.49%。认为甘草只能润,不能泡,浸泡对药材的有效成分损失极大。润药对某些质地坚硬的药材不能忽视,否则对有效成分和疗效都有严重影响。饮片厚度:2-3mm,甘草酸的浸出率为99.91%;5-6mm,甘草酸的浸出率为85.22%。饮片厚度对有效成分的浸出有一定影响,应以2-3mm为好(石若明等:中药通报,(4):23,1983)。
4.比较了生甘草与炙甘草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表明,炙甘草在对抗BaCl2诱发大白鼠心律失常方面优于生甘草。炙甘草和生甘草均对CaC12-Ach混合液诱发小白鼠心房纤额,表现一定的预防作用。炙甘草和生甘草均有加强异搏定诱发小鼠房室传导阻滞的作用,且随剂量增加而作用增强(黄维良等:中成药研究,(6)13, 1984)。
5.对比了蜜炙炒甘草和蜜炙烘甘草,对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与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及其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炒甘草与烘甘草相等剂量下,有相同的促皮质激素样作用和拮抗地塞米松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抑制作用。烘甘草的急性毒性低于炒甘草的毒性。现代化大生产,可用烘甘草代替手工炒甘草,有利于统一工艺标准(俞振良等:中成药研究,(7):24,1984)。
6.应用纸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测定了烘法与炒法炮制的蜜炙甘草。结果表明,两者的甘草酸含量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认为烘法可代替传统的炒法蜜炙甘草,在实际生产上是可行的(冯成汉等:中成药研究,(12):16,1985)。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