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0:52:03
核心提示:大黄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 及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药典85》)。
大黄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 及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药典85》)。
二、切制 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药典85》)。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规范》。加水稍浸泡,润透,切成1.5-5mm厚的片,晒干或晾干。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集成》)。
三、炮炙
1.酒制
(1)取大黄片,加黄酒拌匀,润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大黄片100kg,用黄酒10kg(《药典85》)。
(2)将大黄片与酒拌匀,焖润至酒尽时,取出晾干。每大黄片100kg,用黄酒18kg(《河南》)。
2.蒸制 取大黄块,加黄酒拌匀,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炖制或蒸制至酒吸尽.或蒸制至内外均呈黑色,取出干燥,每大黄块100kg,出黄酒30kg。成品称“熟大黄“(《药典85》)。时,喷淋清水,取出,晾干(《药典85》)。
4.醋制 取大黄片,用米醋拌匀,焖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大黄片100kg,用米醋15kg(《规范》)。
5.酒蜜制 取大黄片或块置锅内,加水满过药材,用武火加热,煮约2小时至烂时,加入黄酒(100:30)拌匀,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再粉碎,取过100目筛细粉,与黄酒炼蜜(100:45:40)混合成块状,置笼屉内蒸约2小时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焖约10天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时取出,切厚片,晾干。每大黄100kg,用黄酒75kg,炼蜜4Okg。成品称“清宁片“(《规范》)。
6.炒制 取大黄片,置热锅中,用微火炒黄或炒至微黄,放凉(《集成》)。
7.盐制 取大黄片,用微火炒至外皮微焦黑,喷入盐水。每大黄片1kg,用盐30g,水适量(《集成》)。
8.蜜制 先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加入大黄片,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废,取出放凉。每大黄片100kg,用炼蜜18kg(《河南》)。
9.药汁制 先将梗大黄拣净杂质,用清水浸泡约6-8小时捞出,浸泡的水待澄清滤净泥沙杂质后,倾入锅内。每百公斤原干药加辅料(鲜车前草10kg,鲜侧柏叶10kg),与大黄分层放入锅内,用武火煮4-6小时,煮全水将近干时,加入白酒10kg,拌匀,再用文火煮约10-20分钟,吸干水分,取出。除去车前草、侧柏叶,将大黄晒晾至五成干时,用刀切成7-10mm的小方块,晒干或烘干。晒时勤翻动,以免发霉(《集成》)。
【现代研究】
1.比较研究了生大黄、水浸大黄、酒炒大黄、酒蒸大黄、大黄炭的蒽甙含量,结果表明,其含量依次降低,其ED50相应依次升高而增强,大黄炭的结合蒽醌含量最低为1.87,而鞣质为2.92,与生大黄结合性蒽醌3.19,鞣质3.39相比,降低44.6%和25.7%。可见鞣质降低幅度较结合蒽醌降低幅度小(北京中医学院炮制教研室:湖南医药杂志,(6):54,1979)。
2.比较研究了大黄及其炮制品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中蒽醌类化合物及鞣质的含量变化。实验表明与生品相比各炮制品中所含总蒽醌、结合性蒽酿、结合性大黄酸、结合性非大黄酸及鞣质均有所减少。其中结合性大黄酸、结合性蒽醌及鞣质量的变化相似,与加热时间的长短和温度的高低成平行关系,但总的看来鞣质的损失量均较少(李胜华等:药学通报,15(8):1,1980)。
3.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黄经炒制、蒸制、煮制及制炭,对其所含的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均有影响,其中酒炒与醋炒制品仅游离蒽醌衍生物减量;酒炖、醋煮等制品无论结合型与游离型衍生物均减量,而大黄炭各种蒽醌类衍生物含量均大幅度下降,此等均受高热而分解破坏有关(江文君等:中药通报,(5):20,1981)。
4.在试管内及近似胃肠道的生理条件下,大黄炭对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的活性没有明显影响;酒炖大黄对胰蛋酶的活性有较弱抑制能力,对胰淀粉酶的活性没有明显影响;酒炖大黄和大黄炭对胰脂肪酶的活性抑制能力最强。醋炒大黄对胰蛋白酶的活性抑制能力最强。酒炒大黄和清宁片对胰淀粉酶的活性抑制能力最强。当存在血清时酒炒大黄对胰脂肪酶活性抑制能力不明显,醋炒大黄有较弱抑制能力(高晓山等:中药通报,(5):24,1981)。
5.通过大黄的泻下ED50值测定,泻下出现时间、泻下次数及排泄物性状与干重的测定,结果表明:酒炒与醋炒大黄的泻下效力比生大黄降低30%左右,但泻下出现的时间、次数、性状等与生大黄无明显差别。酒炖大黄、清宁片等泻下效力降低95%左右,泻下出现时间明显延长,次数明显减少,多为软便。大黄炭几乎无泻下作用。但无论生品、制品在同等剂量下,排泄物干重基本一致。在剂量加大时,排泄物亦相应增多。
经泻下成分番泻甙及大黄酸甙的测定,结果表明:酒炒、醋炒制品中未受影响,而酒炖、清宁片、醋煮及制炭的制品其泻下成分明显减量,大黄酸甙减量1/2、1/3,番泻甙仅微量成完全破坏。各样品番泻甙量的变化与其泻下出现时间、次数、排泄物性状基本上呈平行关系,且番泻甙的减量程度与泻下效力下降程度较为接近,而大黄酸甙量的变化与生物测定结果相差甚远。发现在同等泻下效力剂量下各制品的大黄酸甙量均高于生品,而番泻甙量除大黄炭和酒炖大黄外,其他制品亦稍高于生品0.4-3.5倍。推测大黄中可能还有其他较强泻下活性物或起协同作用的物质存在(吴连英等:中药通报,(2):
20,1983)。
6.体外测定表明:大黄生品、制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酒炖大黄、酒炒大黄与生品的抑菌效力基本一致,对绿脓杆菌及伤寒杆菌抑制作用优于生品。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但对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仍保持了较好的抑菌效力,而石灰炒大黄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生品及其他制品(江文君等:中药通报,(3):18,1983)。
7.大黄对人血清抗原抗体反应及抗体形成作用影响的实验结果,认为去探质的生大黄煎剂对人血清中的天然抗体(lgMA、lgMB)与免疫抗体(lgGD)的特异性抗原抗体血凝反应有明显的阻断作用;大黄炮制品中以酒炖大黄煎剂对人血清抗原抗体反应阻断作用最强。口服生大黄及酒炖大黄混悬液9天,未见对大鼠抗绵羊血抗体形成影响。本实验为进一步探讨大黄及其炮制品可能具有的体液免疫抑制功能具有一定的意义(江文君等:中成药研究,(12):16,1983)。
8.采用薄层一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大黄生品、酒熟大黄、蒸熟大黄中番泻甙、5种蒽醌甙元及其结合态、游离态的含量。结果表明:在炮制熟大黄过程中,其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或转化,酒熟大黄与蒸熟大黄均不再含番泻甙;蒸熟大黄中的蒽醌类有效成分的含量较酒熟大黄为高(赵云生等:药学通报,(7):33,1984)。
9.用薄层色谱分离-反应-分离薄层色谱和薄层扫描技术,对生大黄、炒大黄、大黄炭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薄层定性:生大黄、炒大黄。大黄炭的总蒽甙元在性质上无差别,但其甙组分有些差异;薄层扫描定量结果水解后总总醌甙元的含量均为生大黄>炒大黄>大黄炭,游离蒽醌甙元(除大黄酚外)的含量是炒大黄>大黄炭>生大黄。以上表明,大黄炮制后化学成分的量和质的变化致使药性和功效不同,炒大黄和大黄炭中的大黄酚含量为生大黄的2.7倍,大黄素——6-甲醚分别为生大黄的4.5倍和4.1倍左右,其止血作用的成分确实增加;抗菌消炎的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炒大黄为生大黄的2.7倍和3.4倍,大黄炭为生大黄的1.9倍和2.8倍。证实大黄的炮制及其临床功效、药理和化学成分变化三者是统一的(洪筱坤等:上海中医药杂志,(6):46,1984)。
10.以浸出物(水、醇)含量为指标,比较不同蒸制时间的熟大黄制品,结果表明以10小时的炮制品其浸出物含量最高,超过10小时后其含量即逐渐下降。加酒炮制的熟大黄其浸出物含量都比不加酒者为高,结果认为熟大黄的炮制以蒸10小时为宜(李庆华等:中成药研究,(10):18,1984)。
11.以血浆cAMP和cGMP为指标,观察了生大黄和酒炖大黄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由应激造成胃溃疡时,血浆内cAMP和cGMP都减低,而cAMP下降更为显著,cAMP/cGMP比值上升,说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酒炖大黄能显著降低cAMP/和cGMP比值,使之接近正常,提示酒炖大黄对应激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一定调整作用(陆卓珊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0):622,1984)。
12.对熟大黄的传统酒炖制(罐炖30小时,焖一夜),酒蒸制(蒸7小时,焖1夜)及新法(酒热压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经实验室和临床验证,认为酒热压法熟大黄制品既能缓和生大黄副作用(峻下、恶心、呕吐、腹痛),又保持了较好的药效(解热、抑菌、消火),说明酒热压法新工艺是可行的。新法制品的质量控制可考虑暂以水浸出物量在40%以上,总蒽醌衍生物保存率在70%以上(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熟大黄炮制工艺研究,1984,内部资料)。
13.以大黄生品、酒炒、醋炒、酒炖及大黄炭的煎剂进行解热与镇痛作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制品与生品一样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解热时间持续在3小时以上。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除酒炖大黄、大黄炭其抑制程度明显减弱外,其他制品、生品煎剂有同样明显的抑制作用(吴连英等: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1984,内部资料)。
14.以大鼠应激性及幽门结扎法两种实验性胃溃疡为模型。以大黄及其制品的不同用药方式对胃出血和出血灶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黄及其制品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出血和出血灶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江文君等:中药通报,(2):17,1985)。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