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又名紫顶龙芽、铁马鞭、鹤膝风、土荆芥、红藤草等,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药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广泛分布于我国中南、西南及山西、甘肃、新疆、江苏和浙江等地。本品味苦性凉,入肝、脾、肾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淤及利水消肿的功能,主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癓瘕、痈肿疮毒和牙疳等。现就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化学成分
马鞭草全草含马鞭草苷(verbenMin)、鞣质、挥发油;根和茎中含水苏糖(stachyose);叶中含腺苷(adenosine)和B-胡萝卜素。另发现该植物含强心苷。从马鞭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3个化合物,经过光谱分析分别被鉴定为熊果酸、
2药理作用
2.1 消炎止痛作用 水及醇提取物对滴人家兔结膜囊内的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消炎作用,后者的作用比前者强。后者中的水溶部分又较水不溶部分为强。水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家兔齿髓电刺激法),在给药后l h开始,3 h后消失;醇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在6 h后尚未完全消失,水溶部分更久,而水不溶部分则无镇痛作用。
2.2止血作用 从干燥全草中提取的马鞭草宁有促进家兔血液凝固的作用。
2.3抗菌作用 体外实验水煎剂在3lmg/ml浓度时,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2.4抗癌作用 用不同浓度马鞭草提取液(10,20 mg/ml和40 mg/mI),作用于体外培养的JAR细胞,24,48h和72h取上清液,采用B—hCG单克隆酶免定量法检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含量。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用药后细胞DNA断裂情况,透射电镜观察不同作用时间JAR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对JAR细胞分泌hCG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以40 mg/ml作用最明显,作用72h后hCG分泌下降78.3%(P<0.01);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阶梯状条带”;超微结构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改变。
2.5抗早孕作用 从人早孕绒毛体外培养及动物整体实验结果发现,其有效部位脂溶性部分具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马鞭草醇提液抗早孕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增殖分化,损伤细胞超微结构,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干扰细胞能量代谢,合体滋养层细胞合成和分泌hCG减少,使蜕膜组织退变,胎盘血流量减少,导致胚胎生长发育停止。
2.6促进神经生长 因子介导的轴突生长从马鞭草分离得到的littorachalcone能显著增加神经生长因子(NGF)介导的轴突细胞的比率,当littorachalcone(3~30mmol/ml)加2 ng/ml NGF时,轴突细胞的比例大约与30mg/ml NGF单独作用时相同或稍大。
3临床应用
马鞭草除传统的治疗疟疾、白喉、传染性肝炎、丝虫病、血吸虫病、流行性感冒外,临床还有如下报道。
3.1治疗疱疹性口腔炎症 用马鞭草(最好为鲜品)200~
3.2治疗急性扭挫伤 刘建武等报道用马鞭草
3.3治疗乳痈 马鞭草
3.4治疗面神经瘫痪 用马鞭草、节节草、扶芳藤等组成的汤剂,治疗58例面神经瘫痪患者,完全纠正35例,占55.7%;基本纠正19例,占21%;无效4例,占6.8%;总有效率为93.2%。
3.5治疗尿血及其它 马鞭草30~
另有报道以马鞭草为主与其它中药配伍治疗晚期肝癌口、支原体肺炎、水疝、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甲沟炎等。
4结语
马鞭草是一种较常用的中草药,由于它分布较广,价格低廉,因而广泛应用于基层医疗单位。对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由于其在临床应用中有明显的疗效,近年又发现有新的药理活性,因此马鞭草中的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又引起了新的关注。其抗癌、抗生育的有效成分的发现为研制新药提供了有利的依据。马鞭草提取物,无明显毒副作用,有望成为治疗难治、耐药病例的有效药物。另外分离得到某一化合物具有增强脑神经生长因子作用的活性,这又为马鞭草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研究的方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