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安国药业源远流长。据安国县志记载:相传,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太宗弟秦王赵廷美患病,邀遍名医,皆未能治, 便贴皇榜寻医。 一日一医揭榜进宫,自称祁州南关人氏,取药丸数粒,让秦王喝下,秦王用药后病愈。便派人追医致谢。医以为惹
安国药业源远流长。据安国县志记载:相传,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太宗弟秦王赵廷美患病,邀遍名医,皆未能治, 便贴皇榜寻医。 一日一医揭榜进宫,自称祁州南关人氏,取药丸数粒,让秦王喝下,秦王用药后病愈。便派人追医致谢。医以为惹祸, 自缢身亡。宋廷就说是祁州南关的“皮王神阁”神显灵治愈了秦王的病,重建庙宇,广为宣扬。从此“皮王神阁”香火渐盛, 逐步形成药材交易庙会。
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敕修药王庙;成化年间宪宗谴人到药王庙为药王树碑,使药王的影响越来越大,药王庙名声大噪, 药材交易量日渐增大。明末清初,药材的交易范围向全国扩大,每年春秋举办两次。京汉、京浦铁路通车后, 俄国、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药商也来参加贸易。药材贸易的繁荣,促进了药材加工、种植的发展。明万历年间, 药材加工炮制工艺日趋完善,药业体系初步形成,使安国赢得了“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的美誉。
1938年,日军占领安国后,药商、药工纷纷迁往天津等地,繁荣的药业开始萧条。
解放后,外迁药商、药工迁回安国,1956年春,安国开始组织全国性的药材交流大会,1966年 文革开始后中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国药业突飞猛进的发展。1980年恢复全国药材交流会,开放药材市场, 药材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形成了经销、加工、种植、医疗、保健一条龙,科技、教学 、信息、服务相配套的发展新格局。
1984年7月,占地15亩的西关药市建成,内设2500平方米的交易大棚、4700多个摊位、上市中药材200多个品种。
1985年,建成占地400亩、有六条大街、420座楼房、9000多平方米交易大厅的祁州药市,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为祁州药市题写了匾额。并成为每年春秋全国中药材交流大会的主会场。
1994年8月,安国人民投资6亿元建设了占地2000亩、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有近万个摊位、年成交额达30亿元的东方药城。原国务院总理李鹏为东方药城题写了城标。东方药城获得了国家级文明市场的殊荣,每年的全国中药材 交流大会暨中华药材节”都在这里举行。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