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长期以来,江苏省中医药的整体实力可以说位居全国前列。在11月26日公示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中,江苏省中医院作为重点研究脾胃病的基地,赫然在列。您能具体谈谈江苏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现状吗?
郭兴华:近年来,江苏省各地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切实加强中医药工作,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省和各地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中医机构的规划和建设,对一批占地面积小、基础设施差的市县级中医院进行了改造。目前,全省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已发展到138家,拥有床位20255张,其中二级和三级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别达60家和14家,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7年统计,我省中医医院固定资产占全国的8.93%、净资产占全国的8.98%。
二是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建设了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知名度较高的中医医疗机构,着力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江苏省中医院各项可比较的主要统计指标均居全国省级中医院的前列。2007年,全省中医机构年门急诊量达202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达58万人次,我省的中医院院均诊疗人次、出院人次超过全国平均数的2倍。
三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坚持以提高临床疗效和专科学术水平为核心,大力实施中医“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全面加强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十五”期间建成8个全国重点中医临床专科,目前全省正在建设19个全国重点中医临床专科、15个全国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和12个全国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项目,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群体。
四是科研和人才培养取得明显进展。全省建有国家重点中医学科8个、国家重点研究室5个,省中医院、省中医药研究院成为国家中药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中心。近5年全省共承担省部级以上中医药领域科研课题171项,其中国家“十五”攻关课题3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0项。大力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107名老中医和173名继承人参加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16人获“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培养了一批省级名中医。
五是基层中医药工作稳步推进。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中医科,设立了中药房。在经济薄弱地区组织实施中医院对口帮扶计划,投入帮扶资金7500万元。稳步实施乡村医生中医专业学历教育项目,基层中医药队伍素质逐步提高。深入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努力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目前,全省共建成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1个、先进县(市)14个,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2个。
记者:江苏省中医医院的固定资产超过了全国的1/12,的确是实力不俗。您认为江苏省中医药工作之所以在服务水平、专科建设、基层服务等方面取得以上成绩,有哪些成功经验?
郭兴华: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造福群众,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是坚持中西并重、中西结合,把中医与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中西医共同发展。
三是坚持发扬特色、与时俱进,遵循中医药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眼我省中医药实际,统筹城乡和区域中医药发展,努力使中医药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卫生事业发展相协调。
记者:今后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郭兴华: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总的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牢固树立“特色立业、人才强业、科技兴业、优势固业”的理念,着力完善中医药投入、服务、人才、科研、文化和管理等支撑体系,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医临床基地、中医药科研教育基地和中药生产研发基地,逐步实现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中医药整体实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江苏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郭兴华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