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阳光沙滩、美丽浪漫。大连,这颗我国北方璀璨的明珠,是东北
地区最大的贸易口岸,海陆空交通便利,工业部门齐全,享有“服装城”、“足
球城”和“旅游城”等诸多美誉。
近年来,大连市政府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把生物与医药产业列为高新技术
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对其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该市生物与医药产业近
几年增长迅速,据统计,其总产值每年以高于30%的速度递增。这个速度大大超
过了同期该市规模工业的平均增速。它无疑正在蕴藉熠熠光华,为北方明珠增添
夺目异彩。
■措施得力目标明确
专家正在就大连市未来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支招”。在听取与会专家的发言后,
大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夏德仁指出,大连地处东北亚、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
济圈的中心地带,拥有全国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东北地区惟一的保税区和出
口加工区等开放先导区,是东北地区开放度最高、对外贸易量最集中的开放城市。
在未来的发展中,大连市应积极把握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大连东北亚
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大连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科技、人才、
研发、产业化基础以及物流口岸等优势,大力发展高新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
在构建大连市新型工业体系和推动东北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发挥龙头和窗口
的作用。
谋定而后动。近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和完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
建设,着力创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环境,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
资、企业化经营”的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大连生物与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大连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大连高新区促进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园发展的暂行
规定》、《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关于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措施》等优先
发展的配套优惠政策(“双D”即指数字技术和生命技术)。市政府每年在财政
预算中安排5000万元资金,专门设立大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并逐年
加大投入,主要用于支持重点医药园区建设、新药研制、产品技术创新、高新技
术产品产业化、科技创业、高水平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国际市场开拓等方
面。
此外,大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共同建立了生物与医药
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办公会议,形成有利于推进整个产业发展
的高效协调机制。
智力支持和科学决策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导航仪”。大连市政府成立了医药
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医药产业提供专业支持和决策参谋。专家咨询委员会重
点围绕大连市医药发展总体目标,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借鉴其他领先
省市在医药产业领域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开拓发展思路。
放眼未来,大连市市委、市政府在发展生物与医药产业方面思路愈加明晰。
“十一五”期间,大连市将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发
展潜力的新药产品,并实现产业化,通过“壮大一批、引进一批、培育一批”,
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实力的医药企业。
在生物与医药产业园区建设上,大连将以大连市双D港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
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七贤岭高新技术园、经济开发区制药园区建设,发挥先
导区的政策和配套服务优势,把双D港国家产业园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物
医药创新、创业中心,利用大连市区位和对外开发优势,将其发展成为东北地区
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医药出口基地。
■成效凸显发展迅猛
辉瑞来了,东芝来了——大连市独有的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越来越
多世界知名医药企业的目光。实践证明,这些大企业入驻后,不仅可以拉动经济
的发展,更可以带动本地医药产业的发展。
在化学制药领域,大连市的几家制药企业近几年风头正劲。辉瑞制药有限公
司目前在大连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6000万美元,成为国内投资规模最大的合资制
药企业之一。它已先后将集团在全球市场上畅销的立普妥(阿托伐他汀)、万艾
可等产品引进到大连基地进行加工生产,并销往国际市场。随着出口业务的不断
扩大,大连辉瑞已经成为辉瑞公司在亚洲的重要生产基地。大连美罗大药厂目前
拥有产品生产批文217个,其中近两年来开发生产的新产品31个,形成了治疗心
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抗病毒、抗癌、抗糖尿病及抗过敏药物等多个产
品群。大连绿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300吨/年NaHP、500吨/年FQA项目”
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首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债项目”,公司的产品全部出
口国际市场,主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在30%以上,NaHP、TFMS等产品为独家
生产产品。从2003年起,该公司已将未来发展重点转向医药领域,预计到“十一
五”期末,通过扩建、收购等手段,进一步加大与世界500强的合作,将实现年
销售额12.67亿元,实现利润两亿元以上,医药比重上升至80%以上,成为大连市
“十一五”医药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除了以上3家实力较强,已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外,天宇制药、金港制药、
水产药业、天宇奥森、吉林敖东集团大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光彩制药、德泽制
药、南美制药、泛太平洋制药等9家企业年产值已达到规模水平以上。
医疗器械是大连市医药工业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连医药的特色和
优势领域。以欧姆龙、东芝和JMS3家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日本独资企
业为主体,在国外知名医疗器械企业的带动下,大连市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医疗器
械生产企业,目前大连市已拥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81家,形成一批数量较大的中
小企业群。
在中药生产领域,目前大连市已通过GMP认证的中药生产企业共有12家,其
中大连美罗中药厂、鸿宇集团大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天山药业有限公司3
家企业年产值均在1000万元以上。
此外,近年来大连市在高新生物技术领域开发、投资活跃。珍奥集团作为首
批进入双D港的医药企业,核心产品核酸胶囊自上市以来,在国内同类产品市场
上占据80%以上比例,产品出口亚洲、欧美等12个国家,并在马来西亚投资建厂,
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2004年9月,大连天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加拿大YES公司
成功合作,与上海亚联抗体医药有限公司、加拿大YES生物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联
合组建了中外合资大连亚维药业有限公司,成为包括国家一类生物新药“恩博克”
软膏在内的单克隆抗体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大连龙胜药业有限公司在原有中药
开发生产的基础上,把生物制药作为“十一五”重点投资和发展领域,正在开发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人生长激素等两个高新生物制药产品,重组人生长激素
经辽宁省科技厅鉴定,工艺高效稳定,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很好
的市场开发潜力。
■打造园区促成积聚
“在技术-产品-产业的链条上,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生物
技术成果研发的扶持,努力促成市场前景较好、市场容量较大的成果尽快转化为
产品,不断推出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并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控和整合,形成较大
规模的产业基地。”大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吕功政如此认为。
据介绍,继经济开发区、七贤岭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之后,大连市双D港生物
医药产业园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
业基地。在区域分布上,大连市医药企业已经在经济开发区、双D港、高新区3个
重点医药园区形成空间上的聚集。
今年5月31日,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
地的大连高新园区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举行挂牌仪式。该产业园总规划
面积7.2平方公里,一期工程已完成可开发利用土地3.7平方公里。2004年1月,
大连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在研发孵化区的核心区竣工落成,该中心建筑面积两万平
方米,由大连高新区投资建设,是实施发展大连双D港生命园乃至大连市生物医
药产业的战略平台。研发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采用企业化运营模式,
通过占地
搞研发不必自己购置设备,向公共资源‘采购’即可”的创新环境,研发服务平
台内的各种设备和仪器,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精密仪器室、化学检测中心、
蛋白质实验室、细胞培养室等均对外开放。此外,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和研发机构
不必事事亲历亲为,还可以将其中的小工程“承包”给研发平台。
高新园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加大对生物工程技术、现代医
药和研发中心项目的引进,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
度,支持医药产业创新要素不断向高新区汇集。截至目前,中科院大连化物研究
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在高
新区设立了9个国内一流的生物材料和医药工程中心;珍奥集团、美罗药业等企
业建立了近20个企业研发中心,吸引业内领衔式高水平人才30多名,其中两院院
士3名。高度集中的科技创新要素,产生了巨大的创新能量,促使大连高新区在
国家级高通量筛选技术(HTS)、纳米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生物医
用材料等关键技术和海洋生物学、水产品加工和贮藏工程、水产养殖学等国家重
点学科均实现重大突破,助推了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不断创新。到2005年
底,高新区企业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和省市重点项目达15项,其中国家一类新药
5个。
目前,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入驻企业已近30家,年生产总值超过15亿元
人民币,按照上半年度发展态势推测,今年预计实现产值40亿元。
政府有目标,有措施;企业有干劲,有思路,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大连市拥
有“生物城”、“医药城”的美称,也将为期不远。
本报记者 王华锋 龚翔
《中国医药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