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还是蓓蕾初开?
自从浙江医药(600216)披露有两个新药后被热炒了一把,市场对类似消息的敏感度也随之提高。
医药股不缺乏行情,但大都昙花一现。这主要是由于医药业是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除了中成药外,在化学药和生物制药的研发方面,国内企业与国外大制药企业的实力差距甚远,真正能开发出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新药并不多。就连前段时间备受追捧的浙江医药也饱受市场人士质疑,那么西藏药业是否也只是昙花一现?虽然“新活素“尚未投产,其市场前景尚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但至少有两点让我们有理由认为“新活素“来头不小。
首先,西藏药业于2002年3月初与控股股东西藏华西药业集团签订《专有技术转让合同》,以7180万元的价格收购新活素专有技术,这个价格创下了国内基因工程一类新药临床成果转让的天价,由此可以掂量出“新活素“的份量。
其次,据了解,除西藏药业外,目前“新活素?在全世界只有美国的Scios公司成功研制并生产,但该公司未在中国申请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按相关规定,“新活素“有5年监测期,在此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批准其他企业生产和进口,这意味着“新活素“上市5年之内在国内没有竞争对手。
厚积薄发是不少医药企业的成功之路,随着“新活素“的投产,西藏药业前几年的巨额投人也将产生回报。在国内心血管药品领域,成都地奥集团仅凭一个国家二类新药地奥心血康在2003年就实现产值14亿元。对于手握一类新药的西藏药业,是否可以让投资者寄予更高的期望?
不过,回顾西藏药业上市以后的业绩表现,我们对该公司的经营能力并不乐观。该公司以生产藏药为主,主导产品“诺迪康“系列药品是由生长在海拔3500米至 5000米的珍贵药材红景天制成的,其药用价值较高,价格也非常昂贵,“诺迪康“系列药品是西藏自治区政府重点扶持产品。
但这并没有给西藏药业带来“好运”,公司几年业绩持续低迷。一方面是“新活素”转让费用每年需要摊销不少,加上该药的临床试验花费,都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另一方面,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领先优势,西藏药业从2001年起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了藏药材生产基地和藏药资源保护示范区,巨额投入也增加了公司的经营成本。
而更主要的是,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按公司招股说明书的计划,绝大多数募资项目应在2001年中期完成并产生效益。但事实上,公司所有募资项目均未按期投入。募集资金建设项目未达到计划进度的主要原因是,施工设计方案一再修改,延误了计划工期;部分项目在与GMP建设计划结合过程中,工程管理上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工程施工队伍管理不力,未能很好地按要求抓紧工期;成都工程部所在的工业区,基础设施配套严重滞后。目前的市场环境与项,目立项时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公司销售量增长与产能增长不匹配,固定资产利用率较低,销售瓶颈突出,影响了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
上述因素导致公司控股子公司四川诺迪康威光制药有限公司、西藏康达制药有限公司、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西藏诺迪康藏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和西藏诺迪康医药有限公司等全都不景气,要么微利,要么亏损,成为公司的拖累。
时下“新活素”即将投放市场,西藏药业业绩是否会随之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公司在“新活素”产销运营方面的能力是实现“咸鱼翻身”的关键。鉴于此,该股经过短暂的飙升之后,会有理性的回归,至于中长期的走势,还有待于公司实际业绩表现。
(深圳智多盈余凯)
新药还需过三关
虽然西藏药业已经取得新药证书,但仍需要过三大关。
一是生产和成本关。公司需要在GMP认证的厂房内进行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对于一家从未生产过基因药物的上市公司而言,达到并优化稳定的、规模化的生产工艺并不容易。一般基因药物生产成本较高,只是因用量较少而导致成本相对低廉,公司产品是否具有成本优势还有待考验。
二是学术推广和营销关。一个新产品上市,必须有强有力的学术推广能力和营销能力,否则即使是优良的产品,其市场表现也会非常平庸。从公司自产产品的销售增长态势和销售规模来看,西藏药业在这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
三是公司资金、人力和物力关。新产品推广的前期投入较大,学术会议、产品进入各大医院等都需要支付大量的营销费用,而且产品推广期可能并不挣钱,公司需要有一定实力才能度过产品推广期。而据年报显示,截至2004年末,公司的货币资金仅有9,681万元,总资产为7.5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3.72%。西藏药业自产产品的医院销售额不到l亿元,销售能力很有限。推广一个一类新药,将对西藏药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东吴证券王光清)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