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次控股权转让的吉林制药,不仅延续了新控股股东吉林金泉宝山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宝集团)主政以来业绩回升的走势,而且步伐似乎比投资者预料的更加快捷而有力。
近日,吉林制药公布2004年年报摘要显示,主营业务收入15726.42万元,同比略微下降2.97%;净利润1300.28万元,同比大幅飚升78.69%;每股收益0.10元;每股净资产1.22元;净资产收益率7.88%。
据对吉林制药相关资料分析发现,这是吉林制药1993年12月上市后,1996年至2004年以来,首次实现净资产收益率超过6%的再融资“底线”。
吉林制药是以解热镇痛类药为主导门类的制药企业,品种老化、更新乏力、附加值低、盈利能力弱,一直是困扰吉林制药本身以及掌握它的大股东们面临的棘手难题。从吉林市国资局到吉林省恒和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两任控股股东都对吉林制药产品结构性矛盾“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可奈何之下,控股权最终落入金宝集团之手。2004年5月,金宝集团正式办完了有关股权过户手续后,开始吉林制药“掌门之旅”。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其实在一年前,金宝集团就已经是实际上的吉林制药的控股股东,但鉴于种种原因,吉林制药实行以金宝集团为主的“共管”制度。在金宝集团的主导努力下,200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207.08万元,净利润727.69万元。其中净利润比上年度翻了一倍有余。
虽然就绝对数字而言,吉林制药2004年净利润逾千万,与医药板块其他医药类公司比,乃“小巫见大巫”,不足挂齿,但吉林制药自己与自己比,无疑在上年度业绩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跨出了坚定的一大步。更可喜的还不仅如此。
年报显示,2004年吉林制药产品结构出现重大的转折性变化:化学原料药主营业务收入7262.74万元,同比下降24.%,毛利率12.68%;药品制剂主营业务收入8463.68万元,同比增长27.65%,毛利率67.31%。而在分产品项下,在化工原料产品、老产品、化工进出口产品主营业务收入有18.7%至28.47%收缩的情况下,新产品主营业务收入6567.79万元,比上年度大幅增长52.8%,成为吉林制药新的主导品种。这表明,金宝集团自入主以来对吉林制药品种结构进行的调整卓有成效。
而具体看,2004年新增的参芪片销售额比上年度增加了2090万元,相应令吉林制药主营业务利润增加587万元。
规模经营面临考验
进步固然可喜,隐忧依旧如故。从吉林制药主要指标之一主营业务收入实际值看,对比上年呈轻微下降势头。
根据一般重组型公司的经验,上市公司在主营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原有品种结构的更新,老品种主营业务收入出现下降,新品种主营业务收入达不到事前的预期,均属于正常的现象,所以,吉林制药全年主营业务收入整体上小幅下跌,并不足为怪。
问题是,从2001年至2004年,吉林制药经营规模大致上在年1.4亿元和1.6亿元区间窄幅徘徊,这种局面还要持续多久呢?
吉林制药在年报中对于未来的经营发展似乎趋于乐观,并称,2004年“增加主导产品销量,加大新品销售力度,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现有产品生产水平,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公司生产经营明显趋好”。据此,吉林制药认为,“公司已具备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推动力。”
不过,联系过去几年的经营实际,尽管吉林制药各方面的条件今非昔比,大为改善,欲实现规模经营,仍须付出不懈的艰苦的努力。
国际诉讼仍存变数
对于吉林制药来说,“阿斯匹林反倾销”诉讼案一拖5年,一直是难解的心结。
阿斯匹林出口美国,是吉林制药主导产品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本世纪初,有美国厂家以倾销为名,将吉林制药诉诸美国政府。2000年7月,美国联邦政府、国际贸易部终审判决包括吉林制药在内的中国阿斯匹林生产商向美倾销,课以反倾销税,由零关税加至10.85%。
2000年9月,吉林制药通过委托律师及相关公司上诉,要求国际贸易法院改变对中国阿斯匹林反倾销调查的终审判决。
2002年9月,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批准商务部发回判决,再次核算的吉林制药阿斯匹林倾销税率最低为1.27%。然而,上诉人对美商务部、司法部就该终裁向美国联邦上诉巡回法院提出了上诉。
2003年11月,吉林制药将有关行政复审调查问卷提供给美商务部。
2004年6月24日,美商务部公布复审公告,初裁决定撤销来自中国、包括吉林制药的大宗阿斯匹林的反倾销令;2004年12月28日,美商务部发布仲裁结果,撤销该反倾销令,仍维持零关税。
鉴于“阿斯匹林反倾案”旷日持久,且目前仍在审理过程中,因此,吉林制药能否最终胜诉,还是未知之数。倘若失败,或对吉林制药业绩走势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摘自《医药经济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