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与其他机构投资者相比,社保基金购买个股显得更加苛刻、更加挑剔、更加谨慎、更加注重个股的成长、稳定和绩优。这是鉴于社保基金乃中国社会经济急剧转型过程中的“稳定剂”,既担负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转型付出的社会“成本”的“抵销”职能,又担负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社保制度要求越来越健全和越来越完善的建设职能。因而注定了社保基金当以价值投资为首选。
正因为如此,关注医药类公司2004年年报的投资者或会发现,随着时间推移,社保基金持股较之上年度出现了一些微妙变化。一些医药个股已被社保基金剔除,而另一些医药个股则被社保基金继续持有、新增持有或重新增持。
有意思的是,3月22日和23日相继公布2004年年报的同仁堂、海正药业、马应龙三家医药类公司,即是被社保基金纳入投资组合的个股。
那么,在证券市场市道低迷、人心涣散,在医药行业景气程度持续走低的情况下,社保基金对同仁堂、海正药业、马应龙等医药类公司“爱”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呢?
重新持有同仁堂
理由:中药龙头 业绩稳健
提起同仁堂,无论是不是证券市场投资者,都或许会众口一词地道出“金字招牌”这个词儿。是的,不需赘言,只要说起中药,人们就一定会首先想起这个历300余年而不衰的中华医药老字号。虽然同仁堂近几年的成长性曾引发质疑,甚至在一般投资者中产生了“期待疲劳”,但在证券市场持续下调过程中,仍然被机构投资者视为不可多得的投资品种。
同仁堂2004年主要财务指标为,主营业务收入24.45亿元,同比增长12.73%;利润总额4.36亿元,同比增长18.69%;净利润2.87亿元,同比增长19.73%;每股收益0.79元;每股净资产5.92元;净资产收益率13.39%。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在同仁堂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社保基金106组合持有333.05万股,列10大流通股股东第7位。而同年第三季度,社保基金106组合被排除在“十大”之外。
众所周知,同仁堂经营业绩一向以稳定著称,这种掖绩既源于完全继承弘扬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传统,更源于与时俱进吸收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成功的经验。
例如,在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同仁堂一方面高举金字招牌积极走出国门进军海外市场,把同仁堂药店办到了东南亚,把同仁堂制药厂办到了香港;另一方面利用金字招牌与国际大资本对接,与和记黄埔共同设立同仁堂科技,实现同仁堂分拆赴港上市。
年报显示,2004年同仁堂主导产品的市场号召力依旧不减,其中,同仁六味地黄丸主营业务收入34281.02万元,比上年度增长13.4%;同仁乌鸡白凤丸主营业务收入22545.59万元,比上年度增长7.11%。而从地区看,国内主营业务收入226767.35万元,同比增长13.12%;国外主营业务收入17757.88万元,同比增长8.04%。透过所有这些,足见同仁堂惯有的稳健本色。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同仁堂对营销体制进行重大调整。其中,2004年启动建立首席品种经销制度试验,可谓“首战告捷”。据年报,同仁堂全年有13个品种实行了首席经销商制度,12个品种销售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显示了首席经销制度已显露出旺盛的生命力。
继续持有海正药业
理由:规模经营 倚重创新
早在2000年7月IPO4,000万股(每股发行价11.83元)并上市时,海正药业虽然以国家抗肿瘤药生产重点企业自诩,但在普通投资者眼中并不像现在这样灸手可热。以2001年、2002年为例,海正药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5.76亿元、7.6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854.26万元、5,010.36万元。其稳定有余,却成长不足。
可是,就在投资者以怀疑的目光审视、甚至不屑一顾之际,海正药业的发展能量蓦地在2003年“大爆发”:主营业务收入15.51亿元,净利润1.72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03.45%和245.6%。
其实,如果说海正药业头几年处于发展及高增长的蓄势时期,那么就不难理解海正药业2003年整体经营业绩骤增的可喜现象。而这种仿佛一夜之间迸发出来的能量背后,是海正药业对于医药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从不吝惜的巨大资金投入。资料显示从2000年至2002年,三年内海正药业用于新药研发的资金全年均近4,000万元,相当于日本中小型企业科技投资额,这一指标在全国医药企业包括医药类公司中属于领先水平。
据海正药业2004年年报摘要,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7.79亿元,同比增长14.76%;利润总额2.95亿元,同比增长27.69%;净利润2.17亿元,同比增长26.19%;每股收益推薄0.48元(2004年9月实施每10股新增8股);每股净资产2.61元;净资产收益率18.5%。假如2003年因使用国产设备而获得税收减免收入5184.12万元权且称之为“水分”的话,2004年海正药业净利润就实打实地全部来自主营收入的增加和产品附加值的释放。
而社保基金107组合、104组合,双双出现在海正药业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分别以持股912.12万股和371.14万股排在第3位、第5位。
年报显示,尽管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扬、能源供应紧张以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海正药业主营整体上升趋势未变,心血管药主营业务收入62325.14万元,同比下降16.46%;抗肿瘤药主营业务收入37165.13万元,同比增长9.73%;其他主营业务收入63904.53万元,同比增长86.99%。而海正药业全年最大的经营亮点在于出口业务仍保持活跃,全年主营业务收入47974.93万元,同比增长49.42%。
在研发方面,海正药业2004年研发投入再创新高,达8,800余万元,占本部主营业务收入的8%。全年有2个产品避工艺专利基本成熟,10个新药产品进入产业化阶段,4项新申请专利,5项已进入专利实质性审查。
新增持有马应龙
理由:小盘绩优 成长性好
毫无疑问,马应龙是截至3月23日止已发布2004年年度报告的医药类公司中每股收益最高的。如不出预料,马应龙凭每股收益1.03元,大有在医药类公司财务指标“单项”中“一骑绝尘”之势。
据马应龙2004年年度业绩报告摘要,其主营业务收入37098.99万元,同比增长13.92%;利润总额6308.92万元,同比增长32.14%净利润5263.69万元,同比增长32.32%;每股收益9.96%。
数据显示,马应龙上市第一年整体业绩经营表现不俗,其小盘、绩优及成长性好的特点较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与同仁堂的金字招牌相比,马应龙以麝香痔疮膏作招徕的中华老字号似乎逊色一些,但同样熠熠生辉,并且显现发扬光大之势。例如,几年前,马应龙主导产品还是300多年一贯制的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可时至今日,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的加盟,使马应龙不再只靠一个核心品种单打独斗,而渐渐形成了马应龙的抗痔疮药物系列。
马应龙是2004年5月获准IPO1,800万股(每股发行价格16.11元)并上市的次新股,截至2004年12月31日,社保基金102组合、108组合已经入驻其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分别持有64.14万股和19.28万股,排在第2位和第5位。
从马应龙2004经营以及业绩走势不难发现,社保基金高价购入并聚集持有的理由。
年报显示,在马应龙全年主营业务收入中,马应龙抗痔疮药物系列主营业务收入17903.37万元,比上年度增长19.29%,占主营比重48%以上。这表明马应龙由比重较大的主导产品形成的核心竞争力较强。同时,药品零售主营业务收入9249.47万元,同比下降9.01%,表明马应龙在医药商业几乎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主动放缓了片面追求速度扩张的脚步。
令人欣慰的是,鉴于抗痔疮药系列的市场效应,一个更大规模的传统药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基础上的抗痔疮药物“二次开发”,在马应龙紧锣密鼓地展开。据年报透露,新抗痔疮品种痔痛安熏洗剂已经完成临床研究、报批生产;口服治疗痔疮药地奥思明原料、制剂,以及痔血清胶囊已申报临床研究批文;而第二代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的新处方及关键技术亦已确定。
俗话说“十男九痔”,中国抗痔疮药物前景广阔,由此可见一斑。预计未来数年内,马应龙不仅可以凭借现有抗痔疮药物及后续新抗痔疮药物获得持续的业绩增长,而且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内肛痔类药物的现代专业化公司,一举确立这一领域的“领袖”地位。
摘自《医药经济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