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公司等中药传统品牌企业相继发布2004年业绩报告,大幅增长的高额利润进一步显示了其传统中药品牌的优势和实力。
“从目前已公布的中药类上市公司年报可见,中药企业通过在资源、品牌、技术等方面的垄断,以及政府多方面的政策倾斜,业已形成了独特的优势,而近来以同仁堂和云南白药为代表的中药板块股价持续稳定,在大盘弱市中更是显得独树一帜。”
近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同仁堂)、云南白药公司(简称云南白药)等中药传统品牌企业相继发布2004年业绩报告,大幅增长的高额利润进一步显示了其传统中药品牌的优势和实力。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几家中药上市公司企业年报可见,中药企业通过在资源、品牌、技术等方面的垄断,以及政府多方面的政策倾斜,业已形成了独特的优势,逐步构筑起其他制药企业无法超越的壁垒。
而近来以同仁堂和云南白药为代表的中药板块股价持续稳定,在大盘内显得独树一帜,众多机构的股评分析人士均给予了较高的评级。有行业专家相信,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将对这些具有品牌优势的中药企业今后的持续发展之路带来挑战。
强劲增长为多方看好
同仁堂近日发布其2004年年报,每股收益为0.793元,比前两年有所提高。同时,该公司推出分配方案:2004年度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的预案为每10股转增2股派2.50元(含税)。2004年同仁堂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4525.2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3%;其中,在国内实现销售收入226767.35万元,在海外实现销售收入17757.86万元;完成主营业务利润111388.1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1%;实现净利润28678.0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73%。
而云南白药主营业务收入2004年也达到了183231万元,同比增长36%;实现利润总额32516万元,同比增长60%。同时,云南白药的净利润也突破1.5亿元、达到17135亿元,同比增长51%;净资产收益率25.48%,同比增长31%;每股收益0.71元,同比增长16%。这些都是云南白药今年做出每10股派送现金3.50元(含税)的分红方案的重要保证。
从云南白药和同仁堂的流通股持股情况来看,两家公司都不同程度地为投资机构所看好。同仁堂与云南白药的流通股股东席位均有各家银行的证券投资基金机构入驻。
值得投资者更多关注的是,全国社保基金也选择了同仁堂,社保基金“106组合”凭借持有3330510股流通股,成为同仁堂的第七大流通股股东。
利好政策构建多重保护屏障
云南白药的白药配方属国家绝密品种,而同仁堂则是以其百年老号的招牌享誉海外。自主定价权的存在,使得这两家上市公司的业绩一直处于稳定的增长态势。
以云南白药为例,2000年该公司将白药胶囊价格上调了49%,宫血宁的价格上调43%,白药散剂的价格上调了8%,当年的销售收入并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其中宫血宁还有一定程度的下滑,降幅达12%,但是整体仍然提升了当年的净利润44%。因为价格提升,而成本未同步提升,在销售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自然使得公司的盈利能力突飞猛进。2001年,销售量止跌反弹,白药胶囊销售量提升了17%,白药散剂的销售量提升了25%,从而使得200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5%。从2003年12月4日开始,云南白药主要产品云南白药散剂、胶囊、气雾剂、宫血宁的供货价上涨,平均涨幅达到12%~29%不等。
而作为中药行业第一品牌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其耳熟能详的拳头产品诸如乌鸡白凤丸、牛黄清心丸等具有广泛的市场号召力,声名更是享誉海外。同仁堂的产品大部分都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中药品种,2004年在海外实现销售收入达17757.86万元。而云南白药的白药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利润增长也将成为其未来成长的亮点之一。
可以看出,自主定价、医保目录、中药保护品种等多项政府保护性政策,为云南白药和同仁堂等中药企业的强势发展构筑起了多重保护屏障。虽然自主定价权的出现一开始就颇受争议,但同仁堂、云南白药等企业传统的优势中药品种则被天经地义的认为应该享受这种“独特”身份。正是由于同仁堂、云南白药等系列品牌在行业内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消费者不会因为其价格的提升而转投其他产品,这也是保证类似中药企业的利益点之一。
同时,可以看到的是,在去年9月16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2004年版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中,基本覆盖了同仁堂及云南白药等这些老字号的绝大部分品种。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多重的政策保护屏障让这些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得以从容应对,而这些企业的特色优势将保证其今后业绩维持稳定的增长。
新品种与终端成为发展“利器”
作为传统中药的领军企业,同仁堂近两年对销售模式的改革一直备受外界关注。被普遍认为属于“传统品牌型”的同仁堂,在借助品牌效应的同时,尝试实施现代营销管理,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逐步介入产品终端市场,扩大自主销售规模。
事实上,同仁堂和云南白药都准备在今年强力发展新品种计划,并加强终端建设。据同仁堂2004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同仁堂已经决定向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机构申请贷款综合授信额度总规模不超过人民币5亿元。据信,上述贷款将主要用于公司未来发展。
云南白药承认,2005年在保持白药胶囊、散剂、气雾剂和宫血宁四个主导产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将重点发展云南白药膏和云南白药创可贴、云南白药牙膏等新产品,力争突破亿元。同时,云南白药方面也提出今年必须完成公司在云南省内的布局工作,销售额突破3亿元,达到跻身云南省医药零售三强的目的。
而同仁堂经过近两年的平稳增长,2005年也将重点在新剂型、新产品、以及开拓华东市场、加强销售终端建设等方面大做文章。
对比同仁堂和云南白药这两家中药绩优股的表现,有行业分析专家认为,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将对这些具有品牌优势的中药企业今后的持续发展之路带来挑战。可以看到的是,这两家产品结构都颇为丰富,同时也在潜心加强特色新药的研究,对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相信未来也为我国中药的创新研发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摘自《医药经济报》/ 付宇锐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