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医药类公司持续高成长的板块效应已不复存在,但仍有以云南白药和华海药业为代表的一些医药类公司跟随宏观医药经济大潮而动,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业绩高成长的强劲态势。
关注医药类公司业绩走势的投资者可能留意到,与上一年度相比,有关2004年度医药类公司业绩“预增”的数量明显减少,而连年保持高成长、2004年净利润增幅再度超过50%以上的医药类公司更是少之又少。
这种异常的现象,起码可以诠释医药经济面临的三种现实状况:一是医药行业景气度持续下降,已经具体地波及到一些高成长型医药类公司;二是部分成长型医药类公司在经过一段时期业绩成长后,已进入业绩喳固或者业绩平衡增长期;三是某些产品受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较大的医药类公司,因经营环境变化和自身应变能力弱而出现业绩走势的逆向转变。
所幸的是,尽管全年医药类公司持续高成长的板块效应已不复存在,但是仍然有一些医药类公司跟随宏观医药经济大潮而动,一如既往地继续着业绩高成长的强劲趋势。其中,最典型的要数云南白药和华海药业。
云南白药:业绩增长再度提速
众所周知,云南白药拥有受到国家中药一级机密保护的专利技术,背靠云南省这个全球现时为数不多的动植物王国,百年品牌“云南白药”以其独特的疗效,更是历久弥新、家喻户晓、声名远播,深受一代接一代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
然而,坐拥中华中成药瑰宝的云南白药1993年上市至2000年,发展历程却一路磕磕碰碰,坎坷不平,起伏跌宕。究其原因,皆因同一“云南白药”,云南全省竟然有数家制药企业生产及经营。云南白药与其他厂家之间产品的同质化,造成相互竞争市场、争夺资源、各自为阵,从而使“云南白药”固有的传统优势被一点点地剥蚀,一点点地抵销。
“内耗”是从2001年开始停止的。由于时任云南白药控股股东的云药集团采取“撤藩”的整合举措,即将分散在云南省各地的“云南白药”生产经营权统统收回,然后一并集中于云南白药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经营。“云南白药”由此开启了重拾往昔辉煌的坦途。
不仅如此,云南白药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还围绕“云南白药”进行第二次创业,其中技术创新是云南白药第二次创业的重中之重,先后开发出“云南白药创可贴”、“云南白药气雾剂”等多种新剂,并采用现代生产装备实现产业化,丰富了“云南白药”的宝库,令传统“云南白药”得到发扬光大。
据云南白药提供的资料,2001年、2002年和2003年,云南白药依托资源整合、技术创新以及规模经营,逐步驶入史无前例的发展的快车道,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029.9万元,110094.25万元和134483.44万元,分别实现净利润7513.7万元、9368.76万元和11375.2万元。其中,云南白药净利润继2001年比上年大幅增长55.24%后,连续两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进入2004年,鉴于云南白药控股股东拟进行深化产权体制改革,市场一度认为此举可能对云南白药业绩表现产生波动。而云南白药内部亦一时间众说纷纭、人心浮动,直至年底云药集团重组尘埃落定,也未曾平复。完成新的云药集团重组,东盛集团郭家学出任新的云药集团董事长后,投资者对云南白药全年业绩增长“可持续性”的担忧或疑虑,亦从未有一时的消停。
年报显示,2004年云南白药经营业绩超过了投资者的预期,不仅“依然故我”,反而“效益更张”。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83231.22万元,同比增长36.25%;利润总额21634.73万元,同比增长60.46%;净利润17134.87万元,同比增长50.62%;每股收益0.71元;每股净资产2.78元;净资产收益率25.48%。数据既反映云南白药过去几年资源整合、技术创新所聚积的自主发展动能的继续释放,也是云南白药对外界有关云药集团重组的议论与猜测所持真正态度及预期的明确回应。尤其是净利润增长较之上一年度再度提速,似乎让一些预言变得毫无意义。
从全年业绩看,云南白药以“云南白药”系列为主的药品主营业务收入181217.1万元,同比增长36.64%,表明其净利润大增主要源于主营经营规模大幅放大;而分地区项下,云南省内主营业务收入133092.8万元,同比增长34.13%;云南省外主营业务收入49938.4万元,同比增长41.64%。这一方面显示其2004年在省内传统市场的挖掘方面卓有成效,另一方面,表明云南白药全年在开拓全国市场、实现省外规模经营的扩张上绩效显著。
有鉴于最有可能影响云南白药发展的阶段性不确定因素——云药集团重组——已经平稳散尽,即使新的云药集团可能在今年出台一些涉及整个集团长远发展的资产重组及架构重建等措施,相信同样不会对云南白药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预计云南白药2005年经营业绩演绎的方向难以改变,将依旧维持强势。
华海药业:高速成长接连不断
与云南白药相比,华海药业没有脍炙人口的历史,亦没有“国家庇护”的背景。不过这些“先天不足”并不妨碍华海药业凭借创业的激情、技术的积累、产品的优势、国际市场的拓展以及资本的推动等综合要素汇集,实现华海药业持续、快速、健康、稳健地发展。
2003年2月,华海药业作为当年第一首发新股3500万股(每股发行价格15.55元)的医药类公司,就深深锁定了不少投资者的眼球。其原因既在于华海药业两大自然人和衷共济创业、平起平坐控股的民营公司背景,更在于华海药业几年来保持高速成长的优异经营业绩。例如,2001年和2002年,华海药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7780.58万元和18737.75万元,净利润分别为4261.01万元和5059.31万元,每股收益分别为0.66元和0.77元。惟一的缺憾是,华海药业资产负债率较高,2001年为67.77%,2002年为67.54%。
华海药业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陈保华、周明华这两个不足30岁的年轻人辞去原有工作,相约合办一间药厂。由于资本不足,两人东拼西凑地勉强挂起了一个叫“浙江临海市汛桥合成化工厂”的招牌,开启了创业之路。两人合计,各占50%股权,年纪稍长一点的陈保华任厂长、周明华则任副厂长;赚了钱,只拿工资不分红,利润作再投资滚动发展。多年过去,恐怕连陈保华、周明华两人当初都不曾想到华海药业会有跻身资本市场的这一天。
其实,华海药业深深吸引投资者关注的远远不止如此。从上市两年的情况看,除了业绩,华海药业身上闪烁的斑斓亮色,足以令投资者“目不转睛”:一、华海药业技术创新方面成绩斐然,其中尤以抗艾滋病类药新药成果颇丰,已成为全国该类药品种最多、门类最全的医药类公司;二、华海药业几经演变,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外向型医药类公司,绝大部分原料药出口海外,成为欧洲、北美一些大型国际级制药企业的原料药供应商。而在经营业绩方面更是令人钦羡不已。截至2004年12月末,华海药业是上市后惟一净利润每个季度均同比增长50%以上的医药类公司。
年报显示,2004年华海药业延续了净利润高成长的势头。全年主营业务收入39112.93万元,同比增长29.07%;净利润11911.2万元,同比增长50.23%;每股收益0.66元;每股净资产4.36元;净资产收益率15.19%。
据对华海药业全年业绩进行分析表明,支撑华海药业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整体较快增长的,依然是两大类心脑血管原料药。其中,普利类主营业务收入25621.6万元,同比增长8.87%;沙坦类主营业务收入8350.09万元,同比增长195.89%。不难发现,沙坦类药在普利类药增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扮演了拉动收入增长的“领袖”角色。由于普利类毛利率53.26%,沙坦类毛利率41.32%,说明普利类依然是华海药业盈利的支柱,沙坦类则是华海药业保持净利润高成长的增长点。而此优良业绩,是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销售价格下降,出口退税比例调低,停电、缺水以及遭受台风袭击等诸多不利因素下取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华海药业国外主营业务收入34937.13万元,出口比重占89.32%。这充分显示了华海药业在国际医药原料药方面的产品、技术及成本优势,亦展示了其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经营结构的奇特魅力。
展望2005年,华海药业保持业绩高成长的压力或将加大,但潜在的能量犹存。且不说沙坦类仍具有做强做大的较大潜力,单讲抗艾滋病药系列的产品储备,就足以让投资者产生极大的获利空间的预期。
近日,华海药业发布“变更”公告,将原募资项目抗艾滋病药那韦系列实施主体,改由新设立的控股子公司浙江华盛制药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新公司注册资本15000万元,其中华海药业出资14250万元,占95%股权。这表明,华海药业抗艾滋病药产业化已拉开序幕。
摘自《医药经济报》习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