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实业)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称,为了加快复星实业海外事业部的发展,同意出资280万美元,在香港设立独资复星实业(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香港),经营范围包括中西药物、诊断试剂、医药器械产品的销售和咨询服务,以及相关进出口业务等。目前复星香港正在办理相应的工商注册登记手续。
对于复兴此举,存证券界人士评论认为,复星实业通过对医药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在药品制造等领域已形成相当的核心竞争力,对外投资对公司市场拓展及营销网络的扩张应有帮助。
主营业务持续增长
人们对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以及上市公司复星实业印象最深刻的,应属其连续不断的收购动作,这使得复星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集团层面子公司都多得数也数不清,那么在复星集团香港上市后,其“兄弟”复星实业也将目光投向了香港,究竟意欲何为呢?
东吴证券医药板块研究员王光清博士认为,复星实业这个行动,应该算得上是试水之举。复星实业图谋做大海外市场已经很久了,2003年其参股和控股的企业出口额达到1亿美元,产品主要是原料药和医疗器械。去年复星实业重拳出击收购桂林制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看中了桂林制药外向型的青蒿素产品,仅此就能够为上市公司带来几千万元的出口收益。“现在,刚刚成立的复星香港应该算得上是一次尝试,借此积累海外市场运作的经验,未来复星香港很有可能会成为复星实业进攻海外市场的跳板,”王光清如是说。另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个举措,应该算是复星实业“收缩金融投资,专注医药主业”战略思维的又一映射。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第39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上,复星实业的展位非常引人注目,堪称一大亮点。是次,复星实业首次携属下10家医药工业骨干企业,组成了复星医药联合舰队,以整体的形象一同参展。在交易会上,重庆药友、广西花红、南京老山、桂林制药、以及今年上半年刚由复星实业控股的河北临西制药和徐州万邦生化等10家企业联合举办了新产品招商会,发布的多个产品都大受追捧。
复星实业在新特药会上的这一系列举措,实际上是呼应了早些时候该公司总经理汪群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向外透露的信息。
当时汪群斌坦承,复星实业是复星集团旗下发展医药产业的惟一平台,未来他们将主要通过加强产品经营的方式做强企业,目前,复星实业连同旗下子公司每年上市的医药新产品达数十个,已获得专利30项,现有医药在研项目181项,争取未来每年申请专利10项以上。
有资料显示,2003年,复星实业在国内百家医药上市公司中净利润排名第二,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也名列前茅。在医药制造方面,复星实业所有关联企业中,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品种有9个,超过5,000万元的品种达到20个。在医药流通方面,复星拆巨资投资的国药控股现拥有全国最大的医药分销网络,并且正以50%的年增长速度发展。截至2004年,复星拥有分布在全国的 l,500家零售药店,占有高达国内药品分销总量 10%的市场份额。
近段时间来,复星实业上上下下都在宣扬他们将更加专注于医药产业,其实近几年的数据已经可以说明其的这一战略构想正在逐渐成为现实。从2001年至2004年上半年,在复星实业业务结构中,药品制造与销售的规模和比重逐年提高,占主营业务的比重分别为48%、56%、78%、 82%;其中药品制造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1%、25%、28%、35%,且呈逐年递增态势。这表明,复星实业以药品制造、药品销售为核心主业的特征日益显现。
投资收益大幅下降
8月份,复星实业公布的半年报披露,该公司2004年中期实现每股收益0.15元,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34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净利润12,233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6%。净利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复星实业2004年上半年的投资收益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34%(金额为1.25亿元),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达11,837万元,同比上升84.91%。
另外,截至2004年上半年,复星实业的经营 活动现金流净额达到了11,866万元,并且近年来 该项指标是以近50%的速度递增,2001-2003年分别为6,815万元、10,247万元、15,014万元。
平安证券医药板块研究员杜冬松认为,投资收益的降低以及经常性收益的大幅增长,说明了复星实业正在逐渐收缩在金融投资领域的战线,未来他们对医药产业的发展将更为专注,产业经营趋于稳健。
对此,王光清认为,复星实业收缩在金融投资领域的业务,早在2002年就已经开始了。当年底,他们将手中持有的三大金融机构—兴业证券、兴业银行、上海银行的股份悉数转到了复兴集团下的另一家子公司中。另外.2003年4月.复星实业持有的招商银行3,000万股战略配售股的锁定期限到期,遂悉数抛出,此举当时为复星实业赢得的投资收益高达15,106万元,“这就是该公司今年中期投资收益同期相比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战略调整势在必行
今年对于整个复星集团来说,其实算得上是波折不断。先是6月,有财经媒体报道说:“复星集团旗下的金融投资部门已经全部解散”;时隔不久,又有媒体披露,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公司已被列入银监会制定的“慎贷”名单中。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间,人们对这个民营高科技企业之一的多元化经营巨头产生了太多的疑惑。
随后,复星集团发言人出面辟谣:“复星及下属产业公司与银行的银企关系一直良好。今年宏观调控以来,复星依然得到了银行信贷的继续支持。最近几个月,复星集团所属企业一直有新增银行贷款,所谓‘复星目前已经无法从内地银行贷款,其转而求助于外资银行以及外国财团’之说无任何事实依据。”
虽然“慎贷”名单一事最后得到了澄清,然而其对于整个复星集团的影响却依然巨大,复星实业亦在劫难逃。杜冬松说,今年早些时候,业内普遍认为在证券市场上复星实业的投资风险比较大,大家基本上都持谨慎的观望态度, “现在看来,随着该公司半年报的出笼,带来的消息还是相当好的,并且对其‘投资风险大’的看法已经得到初步化解,国内的几大基金也开始进入复星了。”
半年报显示,现在名列复星实业流通股股东第一位的是华宝兴业多策略增长证券投资基金。同时在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还可以发现QFII的身影:花旗环球持有该公司94万股。另外,复星实业前期公布的前十大转债持有人则全部为机构投资者。
杜冬松还认为,复星实业之所以会加力实施“收缩金融投资,专注医药主业”的战略构想,既有主动而为的原因,亦有迫不得已的被动因素。一方面,复星实业已经看到了诸如德隆系等集团的产融模式轰然倒塌的恶果,于是采取迅速收缩金融性投融资业务以免重蹈德隆覆辙,算得上是一种应急反应;另一方面,今年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严格是历年来所少有的,获得大额资金的渠道已经愈发匮乏,缺少了这个最重要的条件,复星实业会如是为之亦在情理之中。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