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收购”一方连战连捷、市场质疑声明暗涌动之际,作为挑起广发证券控股权争夺战的“收购”一方中信证券终于使出了“后发制人”的招术。
9月17日,中信证券在各主要证券类平面媒体发布了“关于收购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权的阶段性公告”。其要点是,拟以每股 1.25元为初步基础价格,再按广发证券股权评估值溢价10%-14%对广发证券股权实施要约收购;当要约收购股权达到广发证券总股本的 51%时,将停止接受新的出让意向。为此。中信证券9月16日已向广发证券现有全体股东发出了股权收购的要约邀请书。
这是中信证券自9月2日决定“收购”广发证券股权以来,首次具有实质性的举措。
从表面上看,中信证券之要约收购来得不是时候。力量对比似乎并不容易令中信证券要约收购得偿所愿。
目前的广发证券持股形势是,辽宁成大占25.58%,吉林敖东占17.14%,中山公用占 15%,吉富创投占12.23%,珠江投资占10%等。仅已表态“反对收购”的股东辽宁成大、吉林敖东、吉富创投三大股东持股比例已经合计达到广发证券总股本的54.95%。因此,即使中信证券将余下广发证券45.05%的股权全部揽入怀中,其“要约收购”亦将以落败收场。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证券市场“收购”与“反收购”博弈的神秘和诡异,常常是难以预料和不可捉摸的。
首先,中信证券以高溢价作招徕。中信证券每股1.25元初步基础价格已具有相当的诱惑力,加上按广发证券股权评估值溢价10%一 14%就更有吸引力。额外的超值收益会不会让原本拿定主意站在“反收购”一方的大股东“反戈一击”呢?
其次,吉富创投持股可能成为最大的变数。就目前证券市场主体或中介内部持股而言,上市公司内部高层或员工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基本已成惯例,不是问题。可是,券商内部持股还不多,而根据证券公司治理的相关规定,券商内部员工或管理层持有券商股权,须获得证监会批准。如此~来,吉富创投虽然现时已持有广发证券12.23%的股权,但能否最终持有,决定权并不在吉富创投或广发证券全体员工手中,而在证监会。
第三,券商并购大势所趋。中信证券是第一个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收购广发证券股权的。其背景为,中国证券市场按照WTO条款、将兑现境外券商和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承诺。对于中信证券欲收购广发证券股权,借此壮大民族券商实力,避免证券市场未来被境外券商和国际资本操控,防范证券市场的风险,政府一直采取积极鼓励、支持的态度。从这个角度讲,中信证券当初提出收购广发证券多少显露“师出有名”的意味。而这一点,亦对广发证券“反收购”阵营不利。
不过,如果辽宁成大、吉林敖东铁定站在广发证券一边,而吉富创投所持广发证券股权亦能顺利跨越证监会审批的门槛,那么,中信证券之要约收购,就只能看成是挑起广发证券控股权争夺战后不得不摆出姿态的“走过场”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