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基地初步形成。全县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20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25%,年产干药达3万吨,主要以当归、党参、红芪、黄芪四大名贵中药材为主,同时还家种冬花、大黄、板兰根、防风、柴胡、甘草、秦艽等十多种中药材,初步形成了“南归北参川芪”的中药材产业布局,(即:以川沿河谷区的莲峰、路园等乡镇为主的5万亩红黄芪生产基地,以北部干旱区的新寨、北寨等乡镇为主的8万亩党参基地和以南部二阴区的会川、祁家庙等乡镇为主的6万亩当归生产基地),已成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县上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大力发展中药材无公害和gap标准化种植,启动实施《渭源县优质党参gap基地建设项目》,进行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前期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促进全县中药材向无公害、规范化种植方向发展。2001年,我县被中国农学会暨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并先后申请完成了“条宝”牌党参、“得林”牌系列中药材的商标注册和“渭源白条党(参)”原产地标记认证、“渭源县无公害中药材(党参)”产地认定,目前正在积极着手开展“渭源县党参gap基地”认定工作。今年县上在中药材无公害标准化示范种植方面,分别在新寨、莲峰、祁家庙、麻家集建成了千亩白条党参gap种植示范点、无公害黄(红)芪种植示范点和膜侧当归栽培等4个中药材科技示范点,进一步带动了全县中药材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三、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20户,年加工药材能力3200多吨,已基本形成了以县城和会川为中心的中药材粗加工基地,涌现出了渭源永安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兴华药材有限责任公司、颜裕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龙德中药材加工厂等一批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其中渭源永安药材有限责任公司被命名为全省第二批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兴华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甘肃省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生产许可证”,并完成了gmp改造,生产的“归芪扶正胶囊”(药品)已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四、市场流通体系日趋完善 。全县已建成会川三角路、清源渭水源和莲峰三个大型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和16个农贸市场,有贩运大户2600户6000多人,县上重点扶持的中药材加工运销大户有50多户,中药材年销量达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其中会川三角路中药材市场已跻身于全省十大中药材市场行列,当归、党参、黄(红)芪、甘草、柴胡等及各类野生中药材年交易量在1.5万吨左右,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交易辐射福建、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广东、安徽等地。
五、协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通过积极引导和扶持,目前有渭源县中药材技术开发协会、天麻协会、川渭药材协会、连丰中药材协会、路园中药材协会、新寨药材洋芋营销协会等中药材协会6家。通过协会组织,整合当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和规模化销售,基本形成了基地+农户+协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民的小生产和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了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的规模化效应,增加了农民收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