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疾病谱、医学模式、健康消费理念的改变,在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思想潮流的影响下,以天然药物标本兼治为特点的中医药愈来愈受到人类的青睐。据了解,两年前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天然药物已占约30%,全球对天然营养药品的需求正以70%的年增长率递增。
优势:得天独厚的中医药产业基础
中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给中草药资源丰富的广西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无论是中药资源还是其生长环境,广西都具有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优势。此外,我区海域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而壮、瑶、侗少数民族医药资源也独具特色,积累了颇为丰富的中医药和壮、瑶等多民族传统医药应用经验,壮医目诊已被列为全国民族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1993年以来,广西中药工业在全区医药工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60-70%,多年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广西已形成大中型中成药工业企业带动一批新兴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区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已有137家,生产的剂型种类齐全繁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区生产中成药品种共达2477种(次),一大批如三金、玉林、天和等中药品牌享誉神州。
发展:特色中草药科学研究独树一帜
资源优势有了,产业基础有了,中药产业这座“金山”该怎么挖?广西中医药研究院院长陈小刚认为:民间验方、偏方以及特色中草药的科学研究利用,是“挖山开路”的重要途径。
在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勤劳的八桂人形成了极为丰富且独特的民族中草药处方、验方、土方和单方。
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与广西花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据民间治疗妇科病验方研制成耳熟能详的“花红片”,2005年销售额达到1.9亿元,市场占有率达20%,居妇科类药品第二位。1994年桂林天和制药厂依据名医祖传验方研制成“骨通贴膏”,年销售额节节攀升,成为一颗耀眼新星,年销售额1.5亿元,市场份额居全国同类产品首位。几十年来,广西的中药产业基于这个科研平台,在特色中草药的科学研究上做出了大文章。
提起中药研制的典范,广西中药研究院许多科研人员都会讲述这样一件事:五十年代末,留德回国博士姜达衢研究员,带领一个科研团队,从广西萝芙木提取有效成分,开发出治疗高血压的新药“降压灵片”,从此结束了完全依赖进口降血压药的历史。
而响当当的“两面针”牙膏,最初也是从“两面针”植物中分离得到氯化两面针等7种生物碱,并发现其具有抗菌、消炎止痛功效,才有了之后的辉煌。
展望: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任重道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西中药产业从无到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与兄弟省份相比,中药产业目前还处于一种“不大不小,不强不弱”的状况,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存在一定的难度。
相对全国中药企业而言,广西大多数药品生产企业都是小型企业,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较弱;小型企业为了追求“短、平、快”,对原创新药缺乏魄力和战略眼光,导致中医药工业产值在全国排名由1982年的第三位下滑到2004年的第十三位。科研支撑条件薄弱、研发技术水平不高以及领军人才的匮乏等都成为近年制约中药科研事业发展的“瓶颈”。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当下广西中药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已把医药产业列为广西“十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并把发展特色中成药作为新的工业优势产业来培育和发展。自2001年开始,广西科技、农业等部门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加大力度支持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项目,组织实施“中药现代化研究及新药开发”专项,成立了广西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提出“打造八桂药谷,创建南方药都,开拓西南药道,振兴民族药业”的发展思路。
截至2005年,全区已投入引导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资助扶持广西特产药材种植规范化 、提取物标准化、种质资源保存繁育、新药研制、优势中成药二次开发以及中医药创新能力提升等有关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拥有资源优势、民族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广西现代中医药产业将赶上发展腾飞的好时机。(记者 姚 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