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是一味常用中药,2005版《中国药典》规定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干燥根,具有利水消肿、祛风止痛的功效。粉防己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省区,以安徽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为主要分布区域,安徽宣城地区处中亚热带北缘、长江下游区域,位于粉防己分布区域的北缘,是粉防己的主产地之一。
宣城地区是安徽省东南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地带,辖宣州、宁国、郎溪、广德、旌德、泾县、绩溪五县一市一区;气候温暖湿润,境内地貌复杂多样,为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局部生态小环境,宣黉连、宣木瓜、太子参、宁前胡、粉防己等优质药材均出产于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宣城地区特色药材种植,笔者对宣城地区粉防己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
1 宣城地区防己资源现状
宣城地区粉防己资源全部来源于野生,受资沥分布、人为干扰的影响较大。现从宣城地区粉防己生态特点、气候因素与粉防己生长发育关系、粉防己资源分布及资源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1.1生态特点粉防己是一种缠绕性草质藤本,对光、温、水和土壤要求严格,多生长在低山区、海拔400~
1.2气候因素与粉防己生长发育关系 宣城地区为亚热带气候,全区年平均温度为15.
1.3资源分布宣城地区粉防己资源分布在广德、宁国、泾县一线以南低山山沟灌丛阴湿处,这里也是粉防己自然分布区的北缘,形成了粉防己的主产区,其中资源较为丰富的县市是位于宣城地区中南部的宁国、旌德、绩溪3县。粉防己在历史上作为中药防己药材主要来源是从民国中后期皖浙一带开始,1977版《中国药典》明确以粉防己作为防己药材来源收载,以根大、体重、质坚,粉性足为佳。《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新华本草纲要》也均将安徽南部的宣城地区作为粉防己主产区之一,这里所产粉防己量大质优。
1.4资源变化粉防己主产区区域比较狭窄,局限在安徽南部宁国、旌德、绩溪、祁门、休宁等县市和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宣城地区作为粉防己主产区之一,其中宁国、旌德、绩溪产量最大,药材性状上以粉性足、体大质坚而闻名,质量优于其他地区所产。由于前期大量收购,忽视了粉防己资源的持续利用,目前产量一直呈下滑状态。原因有诸多方面。
1.4.1过度采挖在产区由于过度采挖,超出了粉防己自然更新速度,导致目前资源蕴藏量下降。
1.4.2 自身繁育能力低粉防己种子形态成熟后,尚需半年左右时间低温贮藏完成生理后熟,加之较低的种子传播效率,繁殖系数低。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一块已经发育成熟的粉防己株群中,实生苗在居群中占很小比例,只有1~2株。粉防已是一类深根性植物,圆柱状的直根深入地下O.5~
1.4.3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低山区毁林开荒以及大范围集中采挖药材,未能及时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护育,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1.4.4人工栽培至今尚未开展粉防己资源一直是源于野生,对人工栽培未加以重视,目前栽培尚未开展。 .
粉防己再生资源受到诸多阻碍,现有资源又不能满足需求,导致宣城地区粉防己资源蕴藏量下滑,药材供求矛盾比较突出。
2发展思路
2.1防己来源一直为粉防己和广防己两个品种,广防己由于马兜铃酸事件于2004年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禁用,2005版《中国药典》确立了粉防己作为防己唯一法定来源的地位,目前中药防己资源全部来源于野生,资源极端缺乏,宣城地区作为粉防己的优质产区,恰逢发展的大好时机。
2.2优越的生态环境宣城地区低山潮湿、有攀缘条件的环境较多,适合粉防己生长发育和发展,适宜的生态环境为粉防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如果给予适当规划和组织生产,有望成为粉防己的地道产区和全国防己药材的生产基地,同时有望成为宣城地区特色中药产品之一,对防己的发展有战略指导意义。
2.3进一步研究生物学特性改变粉防己资源紧缺的状况就必须摸清生物学特性,弄清最佳繁殖方式,以便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
2.4可持续性发展 资源的发展原则上宜采取原有生态环境下的半野生抚育。宣城地区独特的气候与生态形成了适宜防己生长的环境。选择粉防己适生的低海拔山沟阴湿的环境,并可以进行半野生人工培育,可以省去良田,不同农业争地;山沟阴湿环境本身积淀的深层腐殖质可以作为天然肥料,可以省去灌溉和人工肥料;处于粉防己原有生态小环境,固有的生物多样性环境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和蔓延。在原有生态环境下的半野生抚育保证了粉防己药材的产量和质量,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