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三七GAP基地建设与发展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名贵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云南文山是三七的主产区和原产地,有4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种植面积达8万亩、年产量近400万kg;但是,由于传统栽培存在不规范、缺乏生产
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名贵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云南文山是三七的主产区和原产地,有4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种植面积达8万亩、年产量近400万kg;但是,由于传统栽培存在不规范、缺乏生产质量控制标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三七产业的健康发展,建国以来就出现了三次大起大落的沉痛教训。为了规范三七栽培技术,按照国家GAP要求,建立三七GAP基地,稳定和提高三七药材质量,我们在国家科技部、云南省科技厅等单位的支持下,系统进行了三七 GAP相关研究,指导和协助企业建立了三七GAP种植基地,并于2003年11月首批通过了国家GAP认证。科学研究在GAP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我们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系统的规范栽培技术研究是GAP基地建设的基础
1.1 三七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 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是开展三七育种最基本的环节,也是三七GAP基地建设的重要基础。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三七野生种质资源,我们在文山州三七研究所砚山试验场建设了资源圃,一是以文山三七自然群体为对象,收集和保育各种变异类型;二是在云南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考察和搜集三七的野生近缘种以及引进其他栽培种,收集了如人参、西洋参、疙瘩七、竹节参、屏边三七、姜状三七和变种狭叶竹节参等;三是建立田间种质资源圃和室内种子资源库,研究延长种子储存寿命的方法和田问保护种质的方法,充分保留人参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目前我们已经在砚山建立了1.5亩三七不同群体的资源圃,同时采用RAPD、SSR和5S—rRNA等方法在分子水平对三七的种质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
1.2三七地道性的研究
三七主产于云南、广西两省,云南是公认的三七地道产区。为了研究三七地道性成因,我们与云南省地质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三七地道性研究,系统进行了不同土壤地质背景对三七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找出了三七的最佳生态条件和土壤类型,为三七GAP基地的合理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在国内首次从土壤地质背景角度阐明了地道药材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将其本质深化到“地质一地球化学”这一深层面;详细研究证明,地球化学元素(如K、Mn、B等)、土壤环境条件 (pH、质地等)、地质背景(成土母岩、地质时代等)是云南文山三七地道性形成的本质原因。研究找到了影响三七品质的特征元素组,它们是矿质元素B、 Mn、Mg、K、Cu、Zn、Fe、Ca、P、Si;首次详细阐述了 K对三七的特殊作用,及pH对皂苷合成的影响。我们还研究了影响三七品质的土壤地质背景,提出了生产地道三七的优化布局方案。综合分析各地质背景区所产三七的田间长相、商品三七外在质量和全根药用成分含量,并从商品生产价值的角度出发,碳酸盐岩红壤、碎屑岩混合岩黄红壤区及花岗岩黄红壤区适宜发展为三七的GAP主要规划区。
1.3三七营养特点与三七专用肥料的研究
三七规范化施肥及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是三七GAP栽培的主要内容,是保证三七获得优质、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为掌握三七特征元素及缺素症状特点,我们在三乇植株构成元素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营养元素对三七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通过试验配制缺N、缺P、缺K、缺Ca、缺Mg、缺Fe、缺Mo、缺Mn、缺Zn、缺B、缺Cl、缺Cu、无营养液培养及全营养液培养14个处理的营养液水培养一年生及二年生三七,经过三个月的跟踪观察,三七在不同营养液培养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状况。试验研究表明,不同营养元素对三七生长有显著影响。其次,我们还对三七N、P、K三要素的吸收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三七三年的生长过程中,对三要素的吸收量依次递增。从三要素的吸收趋势来看,一、二、三年生三七均表现为K 20>N>P205;从三要素吸收比例来看,一年生和三年生三七对N、P、K吸收比例约为2:1:3,二年生三七为3:1:4。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了N、P、K三要素对三七生长的影响,实验数据经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三七产量与N、P、K肥间的简化回归模型:y=619.06+31.694 3X22一40.9438X32+74.200 OX2X。
1.4三七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研究
为了解三七农药及重金属残留的基本情况及形成原因,结合三七标准的研究及GAP基地建设,我们专题对三七农药及重金属残留情况及其来源途径进行了研究。在三七主产区,采集了大量的栽培土壤及其三七样品进行农药及重金属元素残留量的分析检测工作,初步得出,三七药材中农药及重金属残留量的形成与大气污染、农药及化肥的使用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三七药材中农药及重金属残留形成规律及降解措施的研究工作,为我们制定《文山三七》国家标准中农药和重金属残留限量指标、制定降低三七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的技术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5三七皂苷积累规律研究
皂苷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研究三七皂苷的积累规律,是确定三七最佳采收期、制定三七SOP必须开展的基础研究工作.我们采用定期定点采集三七样品的方法,分析了三年生三七不同生长时期总皂苷量及干物质含量积累规律。结果得出,4~7月三七总皂苷含量逐渐减少,8~12月,三七总皂苷含量逐渐增加,其中8~10月增长最快;其次,三七干物质积累在第三年增长最迅,至11~12月为积累高峰期。据此确定了三七最佳采挖期为第三年的10~12月,与传统确定的采挖期相吻合,为确定三七的最佳采收期提供了科学依据。
1.6三七规范栽培技术研究
我们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在云南省科技厅的资助下,完成了三七综合栽培技术研究及试验示范工作,取得了三七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三七遮阳网栽培技术等一批新技术,并进行了三七的种植密度、施肥、荫棚透光度等种植技术研究[10~lzl和三七种子种苗生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通过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化的栽培技术,使三七产量由原来的平均50 kg提高到150 kg。
1.7三七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我们对三七生产中发生较为严重的三七黑斑病口、根腐病、圆斑病、疫病等四种主要病害进行了系统研究,已初步摸清了该几种主要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进一步开展了各种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的研究工作。目前,对三七黑斑病、圆斑病和根腐病已通过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并陆续推广应用到三七生产中。以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使三七病虫害的化学防治逐步走向规范,极大地减少了三七生产中化学农药的滥用、乱用现象,保证了三七GAP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及三七质量的形成。
1.8三七SOP的制定
按照GAP的要求要生产出达到或超过标准的中药材产品必须制定各药材的SOP。为此,我们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经验,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可达到GAP要求的方法和措施,即三七标准操作规程(SOP)。该SOP包含了三七GAP基地建设从区划、布局、选地、基地环境质量检测和监测、技术培训、种植过程、采收过程、产品质量检测、初加工、仓储、运输、包装及人员和设备管理共227项规程,其中:CQS(企业通用生产质量管理文件)15项、SOP(标准操作程序文件>116项、MAP(管理程序文件)84项、TES(标准文件)12项。基本控制了影响药材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环节,即产地生态环境、种质和繁殖材料、栽培管理、采收与初加工、包装运输与贮藏、质量管理、人员和设备以及肥料、农药使用等,规范了三七各生产环节乃至全过程,达到了三七药材“优质、安全、稳定、可控”的目的。
2制订了一系列三七栽培及质量标准体系,将三七GAP基地建设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
为保证三七GAP基地建设有据可循,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开展了三七栽培技术及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制订工作。2000年3月,《文山三七综合标准>>(DB53 055.1—14—1999)正式发布,2000年4月1日实施。该标准包括了《三七质量标准》等14个地方标准,从此,三七GAP基地建设进入了标准化管理轨道。
3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了三七GAP基地的顺利发展
3.1 申请并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云南文山是公认的三七地道产区,文山三七不论在产量、外观、内在品质上都优于其他产区生产的三七,并且具有明显特点,这是文山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悠久的栽培和使用历史及人文因素决定的,具有原产地域产品的特征。文山州三七特产局、文山州三七研究所开展了“文山三七”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申报工作,国家于2002年11月8日正式对文山三七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成为我国第一个申请并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中药材品种,为GAP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申报了三七GAP栽培方法国家专利
为保护文山州三七研究所多年来研究总结的“三七GAP栽培技术”的知识产权,2002年8月已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了该项专利。申请日期为2002年8月19日,申请专利技术名称为“三七GAP栽培方法”,申请号为:02128390.7。
3.3制订了《文山三七》原产地国家标准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和标准的原产地域产品三七国家标准,是三七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实施GAP的基础和保证,对云南实施中药现代化,促进三七和云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根据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GBl7924一1999~原产地域产品通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制订了原产地域产品《文山三七》国家标准,这也是我国的第一个中药材原产地域产品国家标准。《文山三七》国家标准的制订和实施为文山成功申报三七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三七GAP基地通过国家试认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4 申报了文山三七证明商标
为配合文山三七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工作的落实实施,打造“文山三七”品牌,在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文山三七证明商标的申报工作。文山三七证明商标国家商标局已经于2004年12月21日公告。
4建设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4.1建立了文山州三七质量检测中心
为了推动文山三七GAP基地的建设,文山州人民政府成立了文山州三七质量检测中心,与文山州三七研究所合并办公、与特安呐三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中心严格按照实验室计量认证的要求完善软硬件建设,对检测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于2001年8月18日起正式通过了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目前,质量检测中心有实验和办公用房1 000 m2,可以检测的项目有:三七总皂苷、三七单体皂苷、六六六、DDT、水分、总灰分、pH值、成熟度、生活力、铜、铅、砷、镉、汞等28项指标。按照GAP规范要求,中药材生产基地必须配备质量检测机构和专门技术人员。文山三七基地较为集中,且有文山州三七研究所科技人员作为后盾,在文山建设一个质量检测中心,可保证三七GAP基地建设的要求。
4.2开展了三七GAP基地的环境质量评价
三七GAP基地主要位于云南省文山州的文山、砚山、马关三个主产县的最适宜区,即北纬22°40′~24°28′和东经103°35′~106°11′之间,海拔1 400 m~1 800 m,年均温15 ℃~17℃,最冷月均温8 ℃~10℃,最热月均温20℃~22 ℃,≥10 ℃年积温4 500℃~5 500℃,年降水量1 000~1 300 mm,无霜期300 d以上,土壤地质背景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型的黄红壤。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空气清新,雨量充沛。经过大量的分析,GAP基地的空气质量达到GB 3095—1996的一级标准;基地灌溉用水达到GB 5084—85的二级标准;土壤质量达到GBl5618—1995的二级标准。
4.3建成了三七初加工中心
初加工也是GAP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云南特安呐三七产业公司重点开展了对初加工、仓储和检测设施的投资,建立了三七初加工车间,其占地面积800余m2,其中加工车间配有拣选室、清洗室、中转室、修剪室、干燥室、分级室、包装室等构成,硬件设施良好。公司具有专用的药材仓库,为砖混结构,通风、干燥、可避光,地面整洁、无缝隙、易清洁,并且有防湿层和堆放货架,防虫蛀、霉变等性能好。为了进一步提升三七知名度,提高三七质量,公司还决定投资7 000万元按GAP标准建设文山三七初加工中心。
4.4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培训
为保证三七GAP种植示范基地的顺利进行,公司制定了人员培训管理程序及培训标准操作规程。从2000年起,以三七GAP基地所在乡镇为单位,组织基地业主及其生产种植管理人员和自愿参加培训的药农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以《三七GAP栽培技术》、《三七SOP》为主,至2003年底,共举办GAP培训班35期,培训药农3 500余人次。通过培训,让药农了解了三七产业发展的情况和实施GAP栽培对三七产业发展、特别是对药农切身利益的影响,使药农自觉领会和掌握三七SOP和生产记录的实施办法及重要性,保证了三七GAP基地的建设。
5三七GAP基地运作模式与实施效果
云南特安呐三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
10月成立,是三七GAP基地建设的“龙头”企业。公司注册资金1 500万元,由云南特安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文山州三七研究所,云南新云三七产业公司等参股组建(香港新世界控股)。主要运作模式为以州、县的三七特产局为政策支撑,文山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为科技依托,按照“公司+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运行。公司作为运作主体,主要负责种植基地的规划布局,种植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监督、人员培训及三七原料回收、加工销售等业务,负责基地道路、水电、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地种植农户在公司的统一管理下,按照三七SOP操作规范要求进行三七种植和田间管理,并作为种植基地的主要投资者和生产者,其利益从三七原料销售中获取,使公司与种植业主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文山州三七研究所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主要负责三七栽培、病虫害防治、品种选育、基地人员培训、质量检验和管理等工作;政府所属州、县三七特产局负责制定三七GAP发展的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协助公司建立GAP基地和人员培训,监督公司履行合同。2003年9月18日,文山三七GAP基地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GAP试认证,11月20日通过正式认证检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