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唐汉论语 > 正文
  • 运用中医方法论 做好中医药新闻传播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6-09 15:03:29
  • 核心提示: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其理论和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积淀形成的价值理念,也体现了独有的思维方式,有着较强的方法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其理论和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积淀形成的价值理念,也体现了独有的思维方式,有着较强的方法论价值。这种方法论价值在许多领域有普适意义,“上医医国说”即是其在政治上的体现,而在中医药新闻传播方面,同样可作指导。

    比如,中医理论中的“天地人和”“理法方药”“君臣佐使”“扶正祛邪”等理念,与中医药新闻工作结合,运用其方法论,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中医药新闻传播。

    “天地人和”法 判断新闻价值

    中医药新闻工作经常面对着若干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须从中选出值得报道的内容,舍弃其余。一则事实能否被选中,就要看其新闻价值的大小。因此,识别、判断和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新闻工作能力,也即人们常说的新闻敏感。

    如何判断一则事实的新闻价值大小,练就较强的新闻敏感?中医药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整体观,或可提供借鉴。整体观具体体现为“天人合一”或曰“天地人和”的理念。“天地人和”法,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起“天地人(上下中)”新闻价值判断坐标,从而达到上述要求。

    首先要看“天”,天在上,天讲时,侧重宏观形势坐标。

    当我们面对中医药领域的一则新闻事实,可以先放在“天”这个层面上评估和考量。此时的“天”可分四个层次:一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坐标,即中医药行业情况;二是卫生和健康事业发展坐标,即大卫生行业情况;三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坐标,即国情;四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坐标,即世情。

    天讲时,意味着每一层次的坐标都会因时而变,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有历史视野,并在历史视野内明晰当下现实之形势,尤其对党和政府有关方针政策的把握。如,从中医药新闻传播的立场审视2019年形势,中医药发展形势的关键词是“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卫生和健康发展形势的关键词是“健康中国”战略,国情形势的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情形势的关键词是“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转变”“中华文化在世界影响力增强”等。

    其次要看“地”,地在下,地讲利,侧重民众利益坐标。

    判断一则新闻事实是否有价值,还要放在“地”这个层面上加以评估和衡量。此时的“地”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医药系统人员群体;二是社会上信中医、用中医的广大民众;三是世界上想了解使用中医的人们。

    地讲利,意味着每一层次的民众都会有其利益诉求,因此,中医药新闻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要时时把关乎不同民众群体的利益得失作为重要考量因素。

    最后要看“人”,人居中,人讲和,即我们面对的新闻事实。

    此时的新闻事实,倘若上顺“天”,符合上头的中央精神、宏观政策和形势发展;下接“地”,符合下头的民众利益诉求,就可谓“顶天立地”,可谓“人与天地相参”,就能得天地阴阳之“和”气,能“赞天地之化育”。这样的新闻事实就具有最高的新闻价值。即使具备“天”“地”的任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中医药新闻工作者如果能建构起这样的新闻价值判断坐标,就可对眼前的事实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做新闻传播就会心中有数。

    例如,记者采访到某市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很有成效,以“天地人和”法作新闻价值判断,就会迅速发现:在“天”的宏观层面上,这既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符合新发展理念;在“地”的民众利益层面上,既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助力新农村建设,道地中药的高质量还能确保中医疗效,关乎当地民生。因此,此新闻事实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值得重点报道。

    “理法方药”法 写好新闻报道

    理、法、方、药是中医诊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也是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四个依次递进的环节,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而中医学的这一方法论,同样很形象地诠释了新闻报道写作的四个过程环节,对采写好中医药新闻报道很有借鉴和启发。

    一曰“理”。中医的辨证环节,需根据中医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准确判断。对新闻报道而言,则是根据有关情况的了解,确立报道的主题。

    这一环节,要清楚为什么要报道,想表达什么主题和观点。只有辨证准确、主题确立,报道才会有思想的定海神针。这一环节在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最为重要,思考确立主题的过程,同时是通盘考虑整体报道的过程。

    此时,要基本起好标题。标题定,纲举目张,报道的大规模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曰“法”。中医的立法环节,需根据辨证所得确定治则治法。对新闻报道而言,则是根据主题展开的需要,选择好报道的角度。

    基于“天”“地”一体,即是中央精神和人民利益的一致,因此新闻报道角度选取的一个原则为,如果是属“天”的政策性主题,就可考虑选择属“地”的民众利益角度;如果是属“地”的基层经验性主题,就可考虑选择属“天”的立足中央精神的角度。

    例如,“某省提出全省门诊、住院使用中医药100%报销”属上头政府部门推出一项新政策的新闻,就可以选取下头该政策如何给民众带来实惠的“某省百姓看病中医药费用全报销”的角度。

    此时,要基本确定需要采访的主要内容、对象。主题贵重大,角度则贵新颖,以最能表达主题、直抵人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最佳。

    三曰“方”。中医的处方环节,需据治法按“君臣佐使”出具一组方剂。对新闻报道而言,则是立足已定的主题和角度,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这一环节按“君臣佐使”原则,依主题需要,要确定好文章的布局结构,分为几部分,谁为“君”,谁为“臣”,谁为“佐”“使”;何处有故事,何处有数据;何处有历史纵深,何处有冲突对比等。

    此时,要基本起好小标题,清楚每部分写什么。结构和小标题确定,文章框架眉目便清晰可见了。

    四曰“药”。中医的遣药环节,按已定方剂确定各味药的合理配伍和剂量。对新闻报道而言,则是依文章布局结构,选取所需的新闻素材。

    如同一个药味组合清晰、剂量明确的方子最终开具。这一环节,新闻报道进入最后的阶段,每部分内容要选定哪一个故事,选定怎样的数据,选定哪一句话作引语,选定哪段历史作背景等。

    如同一个方子贵在药味最少、药量最准,而使疗效最佳。此时,一篇报道同样是能以最少素材、最简文字、最能表达主题为最佳。这完全靠的是笔下的功夫,贵在能恰到好处。

    总之,“理法方药”法用于新闻报道,概括说来,即准确辨证,立好主题;法随证立,选好角度;方从法出,布好结构;方以药成,定好素材。

    如笔者曾于2007年采访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经验,以“天地人和”法与“理法方药”法考量,基于广东的地方经验,选取了立足中央精神的角度,从广东省委政府的决策切入,最终形成报道《中医药让广东如虎添翼》,各小标题分别为:从中医药大省到强省;一步“棋”带出一个“价值链”;民生工程: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经济工程:中药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创新工程:发挥中医药创新潜力;文化工程:中医文化树起民族自信。同时,配发评论《从中医特色到国家优势》。该文以广东省经验彰显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多元价值,发表后在行业内外引起较大反响,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

    “扶正祛邪”法 理清评论导向

    在各类新闻体裁中,新闻评论写作最难,是因其表达的是观点,影响的是受众的思想观念。逻辑不清,说理不明,人家不信服,则效果归零;而逻辑清,说理明,若导向错,则效果为负,其害更甚。所以,写好评论,准确把握导向,至为关键;又因为这对写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也最难。

    评论中,“问题类评论”较难把握。而中医的“扶正祛邪”法对理清此类评论的导向,则很有助益。所谓“扶正祛邪”,即扶助正气,祛除病邪。中医讲“正气充足,邪不可干”,一个人的健康态必然是正气充足的状态,因此以“正气充足”为目的,“扶正”“祛邪”都是手段。然而,当一个人不健康时,往往呈现正邪盛衰的复杂情况,临床运用时,就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攻补兼施三种策略。这可对应于问题类评论的三种导向把握。

    一曰“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策略。此策略针对正虚而邪稍衰的病情。以评论比之,即以正面立论为主,反面批驳为辅的导向。

    如针对2006年由“取消中医”风波引发的“中医存废之争”现象,以此策略辨析,可知文化自卑是正气虚之症,质疑中医科学性是邪气,所以导向上采取以文化自信立论为主,批驳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为辅,指明中医当下困境实乃中华文化自卑之忧。

    二曰“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策略。此策略针对邪实而正稍虚的病情。以评论比之,即以批驳错误观点为主,正面立论为辅的导向。

    如针对社会上认为中医院使用CT、核磁等现代诊疗设备就是“西化”的观点,以此策略辨析,可知该观点之错误乃邪实之症,所以导向上采取以批驳此观点的错谬为主,正面阐释善用现代诊疗设备可助力中医药发展为辅,指明该观点之误不仅错在把本是手段的现代诊疗设备与西医划上了等号,还错在将活生生的中医视为了僵化不变的古董,值得警醒。

    三曰“扶正祛邪并举”策略。指针对正虚且邪实的病情,以祛除外邪与补益正气兼用的治则。以评论比之,即以既要反面批驳,也要正面立论的导向。

    如数年前的所谓“专家张悟本”等中医药科普乱象,以此策略辨析,可知伪中医专家欺骗百姓为邪实,正规专家少有出来做科普为正虚,所以导向上取既要批驳伪专家之乱象,又须鼓励正规专家做好科普,指明面对百姓的中医药养生知识需求,既要遏制伪中医科普乱象,又要创造条件激励真正的专家从事中医药科普。

    总之,中医药学诸多概念,既属中医学基本理论,又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具有较高的方法论价值。如上所述,将这一方法论运用在中医药新闻传播领域,用得好会收事半功倍之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全国中医方法论学术会在东莞举行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