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唐汉论语 > 正文
  • 中医护理本科专业设置亟待规范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编辑部 作者: 郝玉芳 时间:2014-08-09 08:45:41
  • 核心提示:我国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开始于1985年,最初为专科教育,当时多数院校专业名称为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上,中医基础课程和中医护理课程门数和学时比例较大。1999年起各院校陆续开设护理本
    我国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开始于1985年,最初为专科教育,当时多数院校专业名称为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上,中医基础课程和中医护理课程门数和学时比例较大。1999年起各院校陆续开设护理本科教育,专业名称由中医护理转为中西医结合护理或护理学,因招生人数增加,学生实习就业大多数选择西医院,再加上中医院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运用较少,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逐渐减少了中医护理相关课程门数和学时,中医特色逐渐淡化。同时,由于各院校对中医护理的内涵以及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的关系等问题理解不同,这些院校在办学方向、学位授予、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存在的问题
     
      专业设置不规范
     
      授予的学位类型不统一  目前全国已有2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有护理本科专业,大多数院校学制为4年,授予学位类型有理学学位和医学学位两种,70%的中医药院校护理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理学学士,30%授予医学学士。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指南》看,我国护理教育4年制一般授予理学学士学位,5年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专业方向名称不统一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均开设普通本科护理学专业,但专业方向名称多样,有护理学专业、护理学(临床护理方向)专业、护理学(中西医结合)方向等称谓。专业方向命名的不统一,会对各校间的横向比较、招生就业的信息获得以及专业评估和教育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  中医护理相关课程的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包括课程门数、课程名称、学时安排、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等方面。这与中医护理本身内涵不清晰以及各校关于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中医护理培养目标的差异有关。
     
      中医特色不突出
     
      中西医课程比例悬殊  中医药院校开设的普通护理专业均具有中西医结合特点,西医课程与中医课程平均开课门数比值为5.25:1。在医学基础课中,中医基础课程总学时数占26.25%;在护理学基础课中,中医护理基础课程总学时占该类课程10.09%;在护理学专业课中,中医护理临床课程总学时占11.31%。目前,各大中医药院校护理课程沿用医学分科体系,在课程设置及临床实践教学上借鉴或模仿西医护理教育模式,中医类课程内容薄弱,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突出。
     
      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较少  各院校课程设置中,自然科学类课程与社会人文类课程平均开课门数比为4.87:1。医学基础课中,社会人文占总学时数3%;护理学基础课中,社会人文课占总学时的26%;护理学专业课中,社会人文课占总学时11%。与国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相比,社会人文课程比例较少,说明目前各中医院校护理教育仍偏重于以疾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现象普通存在  目前,护理教育界普遍认可应该安排学生早期进入临床,加强前期教学的课间见习,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全国各中医院校课程设置中,医学基础课理论实践比为13:1;护理学基础课理论实践比为6:1,护理专业课理论实践比为5:1。多数学校在学期末安排集中见习,课间见习的实践学时较少。理论实践比与教育部对医学院校的要求相距甚远。 
     
      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类课程理论与实践比例为7.6:1,目前大部分的护理学生都是进入西医院校实习,进行的都是西医实践,故实践环节很难突出中医护理的特色。
     
      解决策略
     
      制定中医护理模块标准与规范
     
      受教育部委托,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年颁布了《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和《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草稿)。该标准包括护理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及本科教育办学标准两部分。专业认证标准的出台明确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基本标准、改进与发展的方向,为被认证的护理院校在同领域及社会建了比较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信誉度,促进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
     
      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专业,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医疗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00年开设护理本科教育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实践,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已形成富有中医特色的培养模式,不管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还是实践教学均有自身特点。其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本科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立足现代护理观,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培养中西医结合型的高级护理人才。故在课程设置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既涵盖了西医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种类和门数,又设置了中医护理基础和专业课程;在临床实践方面强调中西医护理双重实践。
     
      基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有别于西医院校,以及目前中医院校间护理办学的差异性,非常有必要建立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模块的认证标准及规范。受教育部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委托,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学会护理教育研究会组织各理事单位正在进行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认证标准与规范(中医护理模块)的制定工作,倡导在满足基本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各院校的特点制定发展的标准。也就是说,各中医药院校办护理专业必须满足教育部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考虑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力求达到更高的特色标准。
     
      设立中医护理资格考试
     
      目前无论中医院校还是西医院校护理毕业生,均需要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了能更好促进中医护理的发展,推动中医护理教育和中医护理临床工作的逐步规范化,并逐步促进中医护理向专业化、专科化方向发展,建议政府部门相应设立中医护理专门的资格认证制度,即对中医院校毕业的护理本专科学生,如果选择在中医院工作,要求其在1~2年内,获得中医护理资格证书;在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中医科工作的护士,必须接受规定的中医护理相关理论和实践培训,并在工作2~5年内必须获得中医护理资格证书。
     
      总之,要求从事中医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双证,即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和中医护理资格证书。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