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义乌市中医医院业务量增幅每年在两位数以上,与8年前相比,2012年该院门急诊人次从23.8万增至54.9万,增加1.3倍;住院人次从4300余人增至1万余人次,增长1.4倍,医院总收入突破2亿元,翻了两番,今年前10个月统计表明,医院业务收入呈增长态势,去年医院被评定为该市至今唯一一家“三甲”医院。
义乌市中医医院何以能在“夹缝”中突围,跃居区域内众多医疗机构的最高级别?“中医院发展离不开人才,我们紧抓医院发展以人为本这个根本。”院长朱锐明如是说。
三管齐下强化人才队伍
2006年前,该院人才队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和职称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才明显不足、学科带头人急需培养引进等问题。该院通过摸清人才“家底”,对人力资源问题具体分析后,从2006年起制定实施《义乌市中医医院人力资源储备计划》,采取引进、培育和激励人才等举措,三管齐下,切实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引进人才门槛。规定新招聘临床医师不低于硕士学历,医技和护理人员分别不低于本科、大专学历。2006年以来,该院分批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医学硕士研究生就达33名,已有8名引进人才被列为义乌市“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育人。医院依托浙江省中医药大学的教育平台,举办以中医为主的研究生班,已有5名学员获硕士研究生学历,10名学员学完相关课程专业,1位获中医学博士学位。实施名中医“师带徒”,院内5名名中医带教徒弟21名。开展“读经典、做临床”活动,邀请省内外知名中医专家来院授课。将继续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与卫技人员的考核、聘任、晋升等紧密挂钩,每年选派一批医生去上级大医院进修,实施重点学科(专科)领军人才系统培训规划。此外,针对义乌的外商来院就医者较多,医院举办不同层次的外语培训,便于医患沟通。
现在,义乌市中医医院520名卫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达73名,博士和硕士共42名,拥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名,省中医临床技术骨干2名和地市级名中医6名,县级名中医5名,医院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通过人才实施名科发展战略
“人才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朱锐明介绍,近年来,该院通过壮大人才队伍实施创建名科发展战略,2008年医院针灸推拿科成为全国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建设项目。2012年,医院中风科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病建设项目验收,已升格为国家重点专科脑病科,拥有2个病区,100余张床位,几乎天天爆满。神志病科成为浙江省中医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今年,医学影像科、中医内科成为义乌市重点学科,肛肠科成为义乌市重点专科,泌尿外科为市泌尿碎石中心,中医骨伤科、妇科和肾病、脾胃病等10余个专科,也已具有区域优势。
投入经费支持人才与学科建设
医院通过人才和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首先得益于新医改促使地方财政增加对发展中医药的投入。义乌市财政在逐步增加中医院正常事业经费基础上,又增加了中医院人才学科建设的专项经费由财政预算安排,如安排包括改善学科建设条件、队伍建设和科研科技以及对中医院重点专科和领军人才等的经常性资助奖励项目;对科研通过评审、科技成果学术论文及中医药人员培训等的一次性资助奖励项目,两项专项补助年度共达100余万元。
同时,为“科教兴院”,医院舍得投入资金,提取年度业务总收入1%以上作为科教经费,用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课题等按财政拨款给予配套投入;并用于科技发展各类奖励,如对在职学历教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分别给予5000、1万元奖金;对重点学科及学科带头人、各类科技成果、发表科研论文、名中医拔尖人才等分别给予重奖。2012年,该院列支科教经费近300万元。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