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笔者主持的“基于临床辨证能力培养的‘六梯级’《伤寒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课题,曾两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伤寒论课程体系构建与运用方面进一步创新,形成了“六梯级”多维课程建设体系,具体包括:
突出“一”个特色理念
该课题改变长期以来各院校将经典归属于中医基础理论范畴,以经释经,重在理论研究的“行规”,始终坚守临床是中医发展之源、立足之本的理念,突出《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在实践中诠释伤寒、运用伤寒、发扬伤寒,与时俱进,使之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体知识,为推动中医经典理论发展与运用作出贡献。课题组1991年编写出版《临证实用伤寒学》;2000年主编全国“十五”规划教材,首次将《伤寒论》改为《伤寒学》;2009年《伤寒学》被评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
独创“二”个资源基地
一是伤寒论实践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伤寒论病区;二是全国经方班专家查房指导基地。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海南省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等都因承办全国经方班而安排伤寒大家临床查房指导。临床基地也是课题组编写具有鲜明临床特色教材创作之源。如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伤寒论病区教学查房与讨论视频为原型,翻录整理并出版了《跟名师临床学伤寒》。
搭建“三”个运用平台
即课堂学习、临床实习、网络补习。课堂学习,以主编的全国规划教材为主,参以案例版、拓展版教材,重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理法方药之基本理论学习与知识点掌握;临床实习,包括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伤寒论病区及专科、专家门诊见习、实习,并参与部分案例讨论,见识专业老师临床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基本思路与临床疗效,增强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网络补习即网络补充学习,包括名师教学视频、查房视频,重在拓展信息,加深知识层次,强化辨证论治思维能力。三个平台交叉互补,丰富了知识学习与运用空间。
融入“四”种学习方法
PBL教学与临床能力强化:根据临床真实案例,全程贯穿六经辨治思想,鉴别诊断,不断提出问题,逐层深入讨论。
学生自主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从经典原文学习入手,开展“换位教学”,尝试让学生通过集体备课、演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维;随后以案例版《伤寒论》为基础,从案例入手进行自主学习尝试。
临床视频案例库建立与讨论式教学: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为临床基地,从2005年9月开始,每周开展专家教授查房实拍,围绕《伤寒论》六经辨证进行讨论,突出诊断与鉴别诊断引导,师生互动。借助经方班平台,已拍摄名老中医、教授查房视频超过300个小时,病案数超过100个,相关视频素材超过500个。部分视频已经在国家精品课程挂网,并收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伤寒论》第2版视频配套光碟之中。
四大经典汇通与辩证思维培养:打破一部经典作为一门课程之局限,倡导四大经典汇通,理论联系实际,并以当代临床大师查房实录为基础,结合四大经典体系,融会《内经》理论,主编高校临床实践读本《名师临床带教与四大经典汇通》与《中医临床基础学》。2009年,《中医临床基础学》被评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
拓展“五”级训练台阶
将《伤寒论》教学由本科教学延伸至研究生、临床医师,形成本科早期—本科后期—硕士阶段—博士阶段—临床医师(继续教育)五阶梯,榙建了《伤寒论》终身学习平台。
本科早期:即大学第4学期,开设伤寒论课程,主用教材《伤寒学》、《伤寒论讲义》等,重在基础,把握六经辨证体系及相关方证辨治规律。
本科后期:即大学第8学期,开设中医经典方向分化班,同时安排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最后一阶段继续开设伤寒论,主用教材案例版《伤寒论》、《名师临床带教与四大经典汇通》,重在提高和强化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训练。
硕士阶段:开设《中医临床基础学》,包含《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主要形式为伤寒论温习与专题讲座,参考读本包括《伤寒论临床精要》、《伤寒论临床运用》《伤寒论临床发挥》。
博士阶段:开设《伤寒论理论与实践》,展示近年文献、科研、临床成果。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博士生学习兴趣。广州中医药大学将《伤寒论》作为临床型博士生经典必修课程,对于牢固树立博士生中医专业思想、培养辨证思维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续教育阶段: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全国经方班,自1996年开始,至今已举办12期,并于2011年、2012年成功举办2届国际经方班。已建立经方传承网站,整理出版相关著作8部。
构建“六”类推广模式
平面教材:近5年来,共主编出版教材10部、教参16部,副主编教材3部,代表了当代《伤寒论》教学水平与前沿。
视频教材:主编《伤寒论讲义》第2版(DVD)。
网络教材:主编《伤寒论网络课程》。
电视媒体: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是CCTV-10台“百家讲坛栏目”两名中医名家之一;陈明教授主讲的“伤寒论与孙子兵法”在北京电视台热播,受到广泛好评。
学术会议:举办了全国四大经典师资培训班、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对推广经方运用,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书出版: 课题组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联合编写《中医师承学堂》系列教材与读本。已主编出版《当代经方名家临床之路》。(樊粤光 王庆国 李赛美 李宇航 朱章志 刘 敏 方剑锋 王保华 刘树林 万晓刚 罗广波 黄开颜 蔡文就 熊曼琪)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