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中医工作的领导
湖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农村中医药作为加快市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重要举措,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湖州市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重点内容。市、县区都建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逐年加大对中医事业的投入。2007年市本级中医事业费达到450万元,2008年预算增加到691万元,占卫生事业费的10.68%。三年来,全市共投入中医事业费3264万元。市本级财政用于中医教育、科研等专项经费逐年递增,2007年达到95万元,人均达0.88元。健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在近年市政府出台的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文件中,都把支持发展中医事业列为重要内容,如将中医药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企业职工门诊医保报销范围,并提高了中医药报销比例。市财政还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建设单位”创建工作的奖励力度。对中医药科研工作实行优先立项、优先评审、优先报奖的“三优”政策,鼓励中医药科技创新。同时,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全市现有4家中成药生产企业,生产21种中成药或中药提取物,其中浙江大东吴药业的补中益气口服液已在市场上形成一定影响力;长兴县的“十里银杏”等中草药种植基地,已发展成为集中药、旅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
夯实网络基础,不断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水平
通过多年努力,湖州市农村已经基本形成以市、县区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农村中医服务网络。通过“抓两头强中间”,农村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湖州市中医院、安吉县中医院、德清县中医院、吴兴区中西结合医院分别进行了改扩建和异地新建。市、县中医院陆续配备了CT、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彩超、无创呼吸机、血液透析仪、中药结肠透析仪等现代化高精尖大型医疗仪器设备,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先进技术有机结合,有效增强了各级中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目前,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固定资产总额达到3亿元,专业设备总值达到5400万元,建筑面积达到9.44万平方米。2007年,全市中医院诊疗总人次和出院病人分别占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的23.6%和15.3%。
强化中医专科建设。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以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为着力点,以“名医”带动“名科”、以“名科”推动“名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全市建成中医重点专科(专病)41个,其中,湖州市中医院中医外科被列为全国“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安吉县中医院的中医骨伤科被列为全国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长兴县的针灸理疗科被列为全国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市中医院蛇伤科、长兴中医院胃肠病、吴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等11个专科被列为省级中医重点临床专科建设项目;确定市级重点扶持专科7个、乡镇卫生院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14个。市政府设立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医科技进步,以培养学科带头人为着力点,推进中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2006年至2008年,中医药省、市级科研立题达到19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
推进“中医药进社区”。湖州市在实现国家、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满堂红”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抓规划、卫生抓督导、基层抓内涵,大力推进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吴兴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南浔区被列为省级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单位,有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成为省级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有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成为市级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建设单位。通过点面结合、示范推进,把中医药发展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优势,为市民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服务,受到了普遍欢迎。
创新培育机制,着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实施《湖州市农村中医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创新中医人才培育模式,建立起了广覆盖、多途径、多层次的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了一支基本满足群众需求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队伍。目前湖州市中医药卫技人员数达到1300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0.8%,其中大专以上学历612人,占中医药人员的47.1%;中级以上职称311人,占中医药人员的23.9%。
加强名中医培育与学术经验继承。在前几年积极培育基层名中医的基础上,2006年湖州市开展了新一轮名中医的评选与培育工作,共评选出市级名中医12名,同时,配备了24名学术经验继承人。为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带教,市卫生部门专门制定了《湖州市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意见》和培养计划,签订《学术经验继承协议书》,实行学术经验继承人动态跟踪管理。目前,全市共有省、市、县各级名中医36名,国家临床研修人才2名,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2名,省级基层名中医培养对象9名。
加强农村中医骨干培养。制订《湖州市农村中医骨干培养实施方案》,努力培养一支具有一定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农村中医骨干队伍。2007年经过入学考试录取了80名农村中医骨干培养对象,按不同层次和知识结构,分县级、社区两个班,采取“集中上课学理论、分散跟师学经验”的办法,着力培养农村急需的中医药技术骨干和基层适宜人才。与此同时,为加强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还专门委托浙江中医药大学举办“西学中”班,已对309名西医临床人员开展了中医药知识培训。
加强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和学历教育。近两年来,湖州市结合社区医生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对2351人进行了《中医社区医疗与保健》等中医药知识的强化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98.3%。2007年,经省市有关部门联系协调,把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列入浙江中医药大学成教学院的教学点,重点加强乡村医生中医大专学历教育,2007年通过成人高考已录取58名优秀乡村医生参加中医大专班学习。
积极培养和引进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通过委托浙大医学院进行强化训练、国内一流大医院进行专业对口导师带教等途径,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临床学科带头人。同时,各级中医医院大力引进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两年来共引进中医专业本科生23名、硕士生8名、主任中医师5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对象1名。
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化培训。充分发挥市中医院和中医学会的作用,结合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专门编写了《农村中医药知识普及化培训手册》,已连续举办三期“中医药知识普及化培训班”,对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专业人员2100人次进行了培训。
广泛宣传教育,普及中医药文化与保健知识
几年来,湖州市积极探索、坚持不懈,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加强中医药知识宣传教育,推动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全市人民。
一是加强中医药知识普及教育。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开办中医药知识专栏。建立卫生局门户网站“健康教育”栏,加大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力度。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10种以上的中医健康宣传处方和中医药健康宣教册,引导群众了解中医药,提高认知度。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实施周年纪念日、卫生科普宣传周、卫生下乡等活动,开展中医药咨询、义诊和宣传活动。
二是增强中医药的吸引力。专门编辑出版了《湖州名中医》宣传手册,在进一步调动名中医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增强中医中药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德清县群众个人建立了“陆有仁中草药博物馆”,民间收藏中草药标本、古代制药器具、古医书籍等,每年免费接待参观者达5万多人,很好地起到了宣传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三是推进中医药进课堂。坚持普及中医药知识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今年开始市卫生局与市教育局联合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了“中医药文化教育活动”,通过版报、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全市中小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和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探究了解中医药知识的浓厚兴趣。
通过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湖州市农村中医药工作得到了新的加强,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现湖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