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华夏名医 传岐黄薪火——在继承与创新中造就“铁杆中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胡京京 时间:2007-04-23 18:59:32
核心提示: 名老中医药专家如今在广东省中医院真正成了“香饽饽”,只要听说有专家来院带徒,年轻医师便争先恐后报名。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几年前在该院轰轰烈烈开展的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确实让大家尝到了甜头,这项工作为
名老中医药专家如今在广东省中医院真正成了“香饽饽”,只要听说有专家来院带徒,年轻医师便争先恐后报名。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几年前在该院轰轰烈烈开展的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确实让大家尝到了甜头,这项工作为医院造就了一支自觉学中医、用中医、信中医、爱中医的“铁杆中医”队伍。广东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已将这项工作列入文化大省、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广东省卫生厅正在筹建以该院为依托的中国中医研修院,使之成为培养高层次名医的摇篮。
以前广东省中医院也像不少中医院一样,临床普遍存在“重西轻中”的现象,医院采取了很多行政措施,要求临床医生提高中医治疗率,但收效甚微。真是中医疗效不行吗?医院在邓铁涛教授等人的推荐下,从全国各地请来15位著名老中医,通过中医查房、会诊等多种形式临床带教。老中医药专家运用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的惊人疗效,让年轻医生心服口服,也促进了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变“要我学中医,要我用中医”为“我要学中医,我要用中医”。如今一有专家带徒的消息,医院报名者踊跃。一些从事临床多年的西医也积极要求加入跟师行列。张敏洲、阮新民都是海外学成归来,在临床开展心脏介入、心脏搭桥等工作多年的西医临床医生,他们在临床开展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中医药在心脏科围手术期的运用前景,便主动要求跟师学中医,“名分对于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学到纯正的中医。”
鉴于年轻医师跟师学习的热情,医院独辟蹊径创建了“集体带,带集体”的传承新模式,倡导“名师共同带徒、弟子集体跟师”。在这种模式下,每位徒弟不仅只跟一个老师,而是在深入学习自己老师经验的同时,以“班”的形式参与其他老师的查房、授课等活动,学习其他各位老师的宝贵经验。医院还组织了“岐黄医学研究会”,定期举办研讨会,徒弟们聚在一起,以专题形式轮流主讲,每个人的学习心得及感想都可以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如今,在广东省中医院学习中医钻研业务已成风气,在师承工作中人人追求“学我者,似我、超我”的境界。邓铁涛教授从“脾胃虚损、五脏相关”论治重症肌无力,从“五脏相关”、“痰瘀相关”论治心血管疾病,发展了中医脏腑学说和五行学说。 邓老的弟子吴焕林、邹旭,在跟师学习之初,虽然对中医在心血管领域中的应用有一些体会,但在心脏搭桥、瓣膜置换、心脏介入等心脏内外科全新领域中,如何应用中医药缺乏信心。邓老不顾年事已高,坚持每周到徒弟所在的心脏中心查房、会诊,指导疑难病例的诊疗,徒弟们也虚心求教,深入钻研邓老的学术著作,逐渐在邓老“五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心脾相关”理论,以冠心病作为“心脾相关”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将“调脾护心法”用于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并逐步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一套较为系统和完整的中医诊疗方案,不仅提高了中医临床疗效,而且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出版了约20多万字的《心脾相关论与心血管疾病》的专著,而且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省级的科研课题。许树柴、刘军两位主任在师从罗金官教授的过程中,发现罗老有许多治疗骨折脱位的固定方法既简单实用,又舒适稳妥,疗效很好,他们在掌握了固定方法要领后,利用精细的解剖学与生物力学知识,加以总结提高,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肩锁关节固定带,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使广东省中医院新一代名医不断涌现,特色专科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年轻医师跟师后,中医临证水平和临床疗效大大提高,在本专业领域的名气不断提升,专科门诊量与跟师前相比,平均增幅在50%以上,出现了挂号难、半夜排队等挂号的现象。迄今,全院由这批徒弟负责开设的专科专症门诊共有27个,较跟师前的17个,增加了58%;全院共开展中医特色疗法196项,其中由徒弟负责开展的共有107项,占54.6%。如妇科主任王小云运用路志正老师“心身同治”的中医临证思维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妇科疑难病收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日均专科门诊量较以前提高了1/3。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