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9名入选人才占项目入选鳌头。俗话说,没有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这一骄人成绩的取得,是该医院长期强调“厚基础、强能力、深钻研”兴医旺业方针的丰厚回报。3年来,他们在完成此项目的实践中,特别是在读书、临证、师承三方面得到了更多宝贵的体会和经验。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领导认为:中医学术的发展离不开读书、临证、师承这三大要素。读书,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家传和自学,是认识中医、接受中医学术的重要途径;临证,是中医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体验中医、运用中医学知识实现医学最终目的的基本方式;师承,是继承中医自身规律总结出的经验,是传承中医、发展中医学术特色的必修课程。三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读 书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浪潮的强大冲击,读书,特别是阅读钻研深奥而流传已久的经典著作的风气,目前在各行业已日趋淡薄。但是,该院始终把读书作为营造“惜才、爱才、用才、成才”氛围的基础,加以重视与督促。
医院领导认为:经典著作是对中医药学创立、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医各家实践经验的总结,高度概括了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诊治方法和用药规律等。通过熟读经典,能够掌握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辨证论治方法,用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也只有通过熟读经典,才有可能把握中医药的学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因此,医院督促入选人才,一是精读中医古籍原著,即读精典古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二是泛读对中医临床有重大影响、重要指导意义的著作,如《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以及金元各学术流派的代表著作、医论、医案等。在医院督促下,指导
临 证
在培养优秀临床人才过程中,加强临证即临床实践成为医院应牢牢抓住的重要环节。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必须有大量的临证经验积累,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中医理论的内涵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深刻领悟;临床水平、辨证论治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解决临床难题中才能得到锻炼;处方用药是否合理,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名医之所以成名,也必须通过临床实践得到患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读经典最终要落实在做临床上。
医院以“勤求古训、旁及各家、博采众长,不断丰富学识而获得创新与启迪”为方针,提高入选人员临证水平。在研修期间,每位入选人员均须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他们用所学理论与思维指导临床实践,不但提高了自身,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全院医教研水平提高。通过对入选人员每人每年约1000例中医病案的积累、总结、分析、归纳、升华,形成了一整套独到的学术见解和风格,将中医学术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师 承
中医成才的规律之一是师承,但现代化的学院教育却显露了这方面的一些缺陷。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继续教育中,为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提供名师指导,已被证实是有效可行的成功经验。因此,医院非常重视中医药传承工作的开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一些合理的培养模式。
名师应当是名医,即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思想深邃的指导者。学习者在成才过程中,得到名师指导,能把别人的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间接经验,缩短了实践领悟和探索解惑的过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医院建立了集体拜师学习形式,即研修项目的入选人员集体拜6位名老中医为师,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各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便于学术的横向交流,成为师承学习的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名师指导有利于学生们对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同时,名师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医学精髓的讲座及其经验体会传授,不但开拓了学生们的专业视野,而且使其坚定了发扬中医学术的信念、树立了读经典的恒心以及提高了对临床实践的兴趣。
例如,对于晚期肿瘤患者经受着精神及肉体的双重磨难,入选人员从经典著作及后世名著、医论、医案中,不断启迪悟性、寻找诊治规律、效仿提高疗效,通过领会理法方药精髓,开拓了应用经典思路,应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理论体现了人文关怀,提高了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在具体对待晚期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时,针对疼痛、咳嗽、胸水、出血、腹水、黄疸、排尿与排便障碍、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睡眠障碍等辨证为气机紊乱的症状,以仲景学说为中心,应用气机升降学说,结合后世医家理论,在健脾补肾基础上,重点和解少阳,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为主,调整了患者的精神以及气机升降与出入紊乱。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