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3年,重庆市将市场、医保、财政、价格四大补偿机制有机结合,不仅使全市中医医院出现了中医服务量、中医技术应用、中药饮片和中药院内制剂使用“四个明显上升&rdquo
2013年,重庆市将市场、医保、财政、价格四大补偿机制有机结合,不仅使全市中医医院出现了中医服务量、中医技术应用、中药饮片和中药院内制剂使用“四个明显上升”,更为全市患者节省各种就医费用5亿多元。
建立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补偿机制,只是重庆市深化医改、完善政策机制、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市继续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中医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益、加强中医特色优势建设及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科研等方面下工夫,努力让群众共享中医药发展成果。
加快建设乡镇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如何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医疗服务?
近日,记者在重庆市武隆县看到,该县正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为契机,全面加快建设6个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配备中医药服务必备的中医诊疗设备。
同时,该县加快推进仙女山镇中医养生馆、5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和20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建设;积极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县级中医骨干培训、县乡中医临床人员和乡村医生中医业务培训等各类中医药培训;并扎实推进公立中医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
去年,重庆市通过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类别医师、中医处方比例大幅增加,中医药适宜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50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具有中医文化氛围的“中医馆”,占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的81%。
重庆市卫生计生委主任、中医管理局局长屈谦说,“2014年,我们将紧扣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的总体目标,继续重视支持中医药工作,让群众共享中医药发展成果。”
今年,该市将重点加快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督促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必备中医设备,开展中医药服务;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进乡镇、进家庭活动,让群众共享中医药发展成果。
同时,大力推进中医药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在渝中区、垫江县等6个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试点地区探索高血压、孕产妇、糖尿病等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有效模式;指导万州、江北等5个地区做好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试点工作,按照国家要求完成中医药预防保健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并在基层开展好中医健康教育,探索社会独立养生保健机构准入机制等。
提高中医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益
近年来,重庆市始终致力于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不断强化中医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着力推进中医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全面推行中医优质护理服务,努力开展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服务。
去年,通过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重庆市永川区、铜梁县中医院通过国家三甲医院评审,垫江县等3所中医院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等3类技术及巴南区中医院消毒供应室通过了专家评审验收。
同时,该市三级中医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率达100%,二级中医医院开展率达50%以上,市中医院、九龙坡区中医院骨伤科四病区等4个病区、万州区中医院张霞等6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别评为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先进病房和先进个人。
通过大力推进国家及市级重点专科建设,重庆市6个中医重点专科被确定为2013-2014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项目,7个区县中医院重点专科被确定为国家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遴选出33个达市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并对建设项目3年期满的8个市级重点专科及5个特色专科进行了评估验收。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并着力加强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中药煎药室规范化建设,加大中医队伍建设,提升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重庆市中医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才+科研”推动中医药“加速跑”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是关键,抓好科研是重点。
去年,重庆市积极启动中医类别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确立了4家培训基地,选派12名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参加国家级中医全科医学骨干师资高级培训。同时,认真做好师带徒等项目工作,并积极开展艾滋病专项培训,举办中医标准化推广培训班及“国医名师大讲堂”等。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去年药用植物学等4个国家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启动建设;针灸学、肾病学和中药栽培学等5个局级重点学科通过验收,获得专利3项,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0项,形成了中风病针灸治疗技术、中药野生变家种、中药化学质量检测等较稳定的研究方向。
据介绍,今年,重庆市将实施2111市级人才培养项目,培养高层次临床骨干20名,中医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100人,中医专科护士100人,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1000人;认真做好第五批全国中医药师带徒工作;扎实推进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建设,并做好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县级临床骨干进修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训等有关工作。
同时,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建立重庆市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重点开展白及、天麻等种子种苗繁育工作;加强“湿疹中医外治法”和“传染病防治”重点研究室工作,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加强中医药实验室建设,提高核心技术水平,规范实验行为,并促进其向对外开放。
此外,该市还将总结提炼30个区县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经验,形成《重庆市中药资源普查报告》和30区县分报告,建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药材标本馆;建立市级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药筛选评价中心,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提高和推广利用,并积极探索建立民间医药筛选评价和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