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安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近期联合推出“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本报记者在曾是非法行医“重灾区”的浙江省义乌市采访中了解到,该市的成功做法是将“打非”从部门负责上升到政府层面直接抓,在全省率先将“打非”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促使非法行医得到有效遏制。
国际商贸名城浙江省义乌市,以农民工为主的外来流动人口达140余万,他们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医疗保健意识薄弱,经济拮据,而在义乌市公立医院看病又不可能享受医保待遇,不可能异地报销医药费,因而,导致“就医便捷、收费较低”的地下诊所以及非法接生、非法引产、非法胎儿性别鉴定等十分猖獗,“神医祖传秘方”、“特异功能治病”等也时有发生。义乌市卫生、公安等部门对打击非法行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多次开展了覆盖全市的取缔无证行医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出现新问题
但是,随着打击非法行医工作的不断深入,义乌市遇到了不少新问题:
一是违法行为日趋隐蔽,打击难度越来越大。义乌市无证行医主要分布于城乡结合部和工业区周边的民工集聚区,无证行医者主要来自民工的家乡。近年来,非法行医活动在街面等显眼位置已基本绝迹,而是转移到比较隐蔽的高层出租房内,而且采取不设招牌、隐藏药械、看病只看熟人不看生人、白天关门晚上开诊及安排人员放哨等逃避执法查处。
二是无证行医立案处罚难,执行更难。现在,无证行医者应付执法人员的手段多,对其取缔无所谓,对其立案处罚却十分困难。检查执法时他们往往逃离现场,或拒绝出示身份证、拒绝签字,案件调查根本无法正常进行。该市无证行医处罚案件,绝大部分都是在公安部门介入下才得以完成,但不少虽作了处罚决定,由于无证行医者基本是外地人,罚款很难执行。如某一年,该市无证行医立案处罚69起,自觉履行仅18起;申请法院强制执行22起,执行仅3起。
三是出租房管理和社区管理存在缺陷,为非法行医提供了空间。出租房管理部门只注重房屋本身的管理,而忽视对房屋内存在违法活动的监管;社区管理责任也不够到位,对危害民众健康的非法行医不够重视,甚至容忍非法行医行为的存在。四是卫生监督执法力量有限,“孤军作战”无法有效应对猖狂的无证行医活动。各有关部门缺乏沟通、配合,难以形成“打非”工作合力。
出台《办法》
针对打击非法行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义乌市不断探索监管机制,先后建立“错时执法制”、“便衣摸底在先制”、公布“无证行医黑名单”和“非法行医举报有奖”等制度。特别是2012年起,义乌市以不断深化“打非”机制创新为抓手,在全省率先创建政府领导多部门综合治理无证行医的长效监管机制,由市政府颁发《义乌市打击非法行医综合治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这一《办法》的实施呈现三大亮点。
第一,打击非法行医从部门负责上升到政府层面直接抓。该市成立了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全市打击非法行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府办、政法委、卫生局负责人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市打非办”常设机构,负责“打非”日常工作。
第二,“打非”形成了政府部门齐抓共管新格局。《办法》明确政法委、公检法和财政、卫生、综合行政执法、流动人口管理、工商、药品监管部门以及各镇街、工业园区管委会等各自的“打非”工作职责;建立了“打非”工作联席会议、联通信息、联合整治、联手办案和各部门、各镇街直至各行政村都设1名联络员等“五联”制度,促使“打非”工作延伸到方方面面。
第三,“打非”任务落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处。义乌市对各镇街道、工业园区和各政府职能部门分别制定实施《打击非法行医考核评分细则》,采取日常、专项、年终考核等,其考核结果与评比先进和奖金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取得显著效果
义乌市通过创建打击非法行医新机制,取得了显著效果:2012年,全市取缔无证行医189家次,没收药品200余箱和器械100余件,无证行医立案处罚103起,罚款共123万元,移交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12起,对467起非法行医举报做到件件处理落实。据近一个季度统计,市卫生监督所接受非法行医投诉举报63起,与去年同比93起下降32.3%。
最近,该市由各镇街道牵头,联合卫生、公安、工商、计生、药监、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共同参与,在全市城乡开展了历时1个多月的“2013年打击非法行医1号行动”,查处了无证行医窝点26个,其中立案处罚11家,取缔15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