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云南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示范基地 > 云南 > 行业广览 > 正文
  • 宾川县中医院“板凳现象”的背后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周颖 时间:2009-06-03 16:12:00
  • 核心提示:  在全国很多县级中医院要么中医特色优势淡化,要么生存艰难的背景下,云南宾川县中医院靠名中医效应,不仅引来十里八乡患者每日坐着板凳排队看中医,还带动了医院的发展——  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宾川县

      在全国很多县级中医院要么中医特色优势淡化,要么生存艰难的背景下,云南宾川县中医院靠名中医效应,不仅引来十里八乡患者每日坐着板凳排队看中医,还带动了医院的发展——

      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宾川县中医院,出现一种“板凳现象”。年仅35岁的院长何云长凭借高超医术,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吸引该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患者坐着板凳排队看中医。这种天天如此壮观的场面,以致成为一种现象而远近闻名。

      众多百姓为什么这样信中医,看中医呢?这位“年轻的老中医”有什么非同一般的绝招?当地政府对此有什么应对措施?带着一系列的疑问,记者来到宾川县中医院一探究竟。

      患者排队看中医

      候诊长凳被磨得油光可鉴

      上午8点,记者来到了宾川县中医院何云长的诊室,候诊的患者已经“长龙”蜿蜒。从屋内到屋外,从候诊大厅到医院大门外,虽人人相接,但秩序井然。既有拄着拐杖的老人,也有正值花季的少女;既有年轻力壮的中年人,也有拉着孩子的妇女。专门用于候诊的长凳被磨得油光可鉴,数了数,有六七条,每个板凳上可坐五六个人。“板凳现象”成了宾川县的一道风景。

      一位大约60岁左右的老年人说,天一亮就来排队了。老人还告诉记者:“我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来看感冒的。何院长的药特别灵验,一两服就能解决问题。来看病就是人多,每次都得起大早来排队。”他误认为记者是病人,就指着后面说,快去排队,晚了,就看不上了。

      另一位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年轻母亲说,今天不是大集,人还不算多,要是赶上大集,排队要排到医院外很长一段距离。不光当地人来看,外县、外省的患者都慕名来。

      走到队尾,一位拄着拐杖的中年汉子刚刚坐车来到,累得一头的汗。他说自己住得很远,腿脚不好,手臂也有问题,听说何院长看病很神,药费也不贵,想找他看看。在此挂职的副县长倪昆说,何院长的医术高,县里很多领导也来中医院看病。

      记者随手在中药房抽了几张药方,看到一张两服的治疗感冒药方,标着10.3元;另一张5服治疗高血压病的药方,平均每服也只有8块多钱。即使副主任医师,挂号费也只收0.4元,诊察费收2元。“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加上优质服务,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患者。

      宾川百姓为什么这样信中医、看中医?何云长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发生了霍乱。一时间,传染速度很快,死人无数,百姓是人心惶惶。当地有一位叫李子宽的名中医,采集中草药熬成大锅汤,分送给乡亲和患者。在他的指导下,人们逐渐摆脱了瘟疫,无数患者也转危为安。后来经过几代中医的不断努力,当地百姓逐渐形成了看中医、服中药的传统习惯。

      日均发中药1400服

      靠中医特色优势硬拼出来的

      何云长,憨厚朴实,说话慢声慢语。看不出,就是在这位年轻人的带领下,中医院去年年门诊量为18.6万人次,出院病人是2300人次,年收入达到1170万元,其中中医药收入占69%,每天平均发售1400服中药。今年1月到3月,门诊量为4.6万人次,住院812人次,收入420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加13%、48%、65%。中医院只有73位职工,去年人均创收18万元。这在全省县级中医院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县级中医院也为数不多。

      成绩是如何得来的?何云长说,是靠中医特色优势硬拼出来的。可不是,在工作中,何云长率先垂范,打中医特色牌,有时一天能看百余人。从医12年,他共接诊53万人次,相当于把宾川县所有人看了一遍还要多。有一次,何云长因为连续几天在外出差,患者累积竟达到350人之多。

      何云长自1996年云南中医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宾川县中医院担任大夫、内科主任、业务副院长、院长。不论干什么工作,他都以“为医必仁、学医必精”为宗旨,把精湛的医术作为向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他学经典,多临床,狠练基本功,并结合诊疗经验,发表了温病、脾胃、小儿等一系列中医论文。同时,狠抓医护质量,医院连续5年在全州县市级中医医护质量检查中,均获前两名。宾川县卫生局人事科科长说,何云长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立足于基层,很受患者拥戴。他当院长,获得了县里组织的64位推荐人的全票。

      在何云长的感召下,其他医务人员刻苦钻研业务,加上医院倡导自学,组织函授和专题学习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举措,一批业务骨干脱颖而出。除了何云长,每天门诊人数达到100人次以上的还有两位。

      4000万元建新医院

      突出特色优势,发挥名医效应

      说实话,记者进入宾川县是先忧后喜。忧的是,第一眼看到宾川县中医院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两层门诊楼,心情非常沉重。由于年久失修,医院门厅狭小,墙壁斑驳,设施简陋,如同老少边穷地区的一家山村卫生院。旁边虽然建了一座稍微好一点的病房楼,但与不远处气势恢弘、高大敞亮的县人民医院相比,是天壤之别。

      喜的是,刚刚坐下,就看到一个新的中医院设计规划方案:中西合璧的门诊楼、病房楼、医技楼、行政楼错落有致,门前药园种植着各种各样的中草药,伫立的古代名医的塑像,供患者休息的亭台等。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优美的就医环境,不禁使人眼前一亮。

      “有为才有位。”倪昆告诉记者,何云长带领一班人,制定了”高尚医德+精湛医术+优质服务+合理收费=病人相信我们”的战略,发展方向是保持特色、发挥优势,自我完善,以实现医院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为保障中医院姓”中”,他们还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如抓医德医风、抓医疗质量、抓人才培养等等。特别是该院始终坚持发挥名医效应,创造医院品牌,赢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医院做出的突出成绩,得到国家、省、州、县几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国家将其列入2000所县级医院建设项目,除投资1800万元外,国债项目投资200万元,当地政府担保贷款2000万,4000万元将建一所1.76万平方米的新中医院。

      “满足百姓的需求,是我们中医人的责任。”何云长说。新医院建成后,将有200张病床,但人员不足、设施落后制约了医院发展,希望有关部门帮助解决。他表示,要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发挥名医效应,坚持特色优势,奋发有为,用心血和汗水让中医药之光更加耀眼夺目。

      编后

      中医在宾川是一大亮点,“板凳现象”反映出中医特色优势在该县开花结果。在“板凳现象”的背后,是名医效应。一个名医就是一面旗帜,不仅带活了一个科室,还激活了一所县级中医院的生存发展。宾川县中医院的经验不仅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百姓的需求有现实意义,也给当前中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以启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