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云南中医学院联合培养,郑进教授指导的博士生罗艳秋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成了云南中医学院首位培养的民族医学专业博士。
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为云南大学林超民教授,成员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刘铜华教授、云南中医学院李玛琳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徐祖祥教授和张纯德教授,罗艳秋的研究成果受到答辩委员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该研究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创新性强,不仅对彝族医药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还对研究中国传统医药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导师组成员还有张超教授、淤泽溥教授、彝族医药王正坤主任药师。
罗艳秋首次将彝族传统医药的研究放入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对彝族传统医药的理论来源和形成基础进行研究,认为以彝族古天文历法为代表的古代科学技术是一个严密的数理体系。在其指导下,彝族将气浊、哎哺、六色等属于彝族古代哲学范畴的医药理论用于认知生命与疾病,并发展出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和保健的各种医疗实践、知识经验和技能,形成彝医药特有的医药理论体系,是彝族医药学体系区别于其他医学体系的根本所在。并采用彝文典籍、出土文物、田野调查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和阐释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学术内涵。提出以彝族十月太阳历和十二月阴阳合历为基础产生的“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理论是理解和阐释彝族传统医药的理论源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五行辨病与六气辨病是彝医诊疗疾病的核心理论,是继承和发展彝族传统医药学术的关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