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号称“中医之乡,中药之库”,巴蜀自古出名医、产中药。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汉代到明清,见诸文献记录的四川医家有1000余人,川派中医药影响了医坛两千余年,历久弥新;川产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业内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赞誉。
先贤名医 人才辈出
唐代成都人晷殷撰著了我国第一部妇科专著《产宝》,北宋名医华阳人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本草》集宋以前药物之大成,清代德格丹增蓬卓所著《晶珠本草》被誉为藏医学的《本草纲目》,清代彭县唐宗海的《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开启了中西医结合的先河……先贤名医,不胜枚举。
新中国成立后,在新成立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并担任中央干部保健工作的全国知名专家中,冉雪峰、任应秋、方药中、蒲辅周等二十余位中医大家来自四川,此外,四川中医药学家李斯帜、凌一揆、卓雨农、薛鉴明、吴棹仙等等无不各有精专,建树卓越。
药材蕴藏量全国第一
四川盆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地、横断山脉和湘鄂西山地五大地貌区之间,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孕育了丰富的中药资源。1985年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显示,四川省有中药材5000余种,川产道地药材和主流大品种中药材占据重要地位,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一位。
2011年国家启动第四次中药普查试点工作,四川省为国家首批确定的6个试点省之一,已顺利开展了三批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实现了21个市(州)全覆盖。
截至目前,四川省采集植物标本77000多份,制作种植标本45000多份,采集标本数居全国前列。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种质资源库(四川库)、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与技术服务中心“三大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为我国中药资源有效利用、监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