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江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示范基地 > 江苏 > 行业广览 > 正文
  • 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9-02-04 10:12:00
  • 核心提示: 南京,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2000多年的悠悠岁月,赋予了这座名城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生生不息的活力。植根于古城文明沃土,南京中医药大学已走过了漫漫54个年头。她的发展历程就像是新中国中医
            南京,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2000多年的悠悠岁月,赋予了这座名城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生生不息的活力。植根于古城文明沃土,南京中医药大学已走过了漫漫54个年头。她的发展历程就像是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缩影,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翻天巨变,铸就了令人瞩目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确立了新中国卫生工作方针,发出了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促使中、西医共同研究整理祖国的医学遗产。江苏省充分发挥中医药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地域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时任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吕炳奎先生的领导下,大江南北的一大批名中医积极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怀着光大中医药事业的赤子之心来到南京,缔造了中国第一所高等中医药教育学府——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谱写了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史上的创业篇章。在学校初创期,为了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这里,为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编写出版了第一套教材、提供了第一套教学大纲;这里,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第一批师资;这里,迎来了全国第一批外国中医留学生;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批中医药界的中科院学部委员。

      团结奋进,继承创新,在优良校风的引领下,南京中医药大学切实履行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学职能,形成了显著的办学特色和丰厚的办学成果。50多年来,学校一直保持教材建设的强势地位。在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1982年第五版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的编写中,南京中医药大学提供了32部教材的全部编写大纲;上世纪末,学校还承担了76部21世纪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在专业与课程建设方面,南京中医药大学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金字塔式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群。

      半个多世纪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名家云集,人才辈出,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教授。近年来,学校先后有十余人次荣获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各类全国性荣誉称号。学校还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首批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等各类荣誉称号。

      南京中医药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的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线。学校坚持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先导,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从上世纪办学之初的“巡回教学”,到60年代试办中医继承班,再到70年代末开办教学医院试点班,直到本世纪初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始终贯穿“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学科要求。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步形成了“仁德、仁术、仁人”的办学理念,以仁存心、大医精诚,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中医人文精神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学科与实验室建设为龙头,在科技平台建设和科研成果显示度上不断取得长足的进步。近3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近60项,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逐步形成和显现了学校雄厚的科研实力。目前,学校共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博士点和29个硕士点,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多个国家及部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是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中药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的建设单位。

      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编写的《中药大辞典》成功填补了中国现代中药大型工具书的空白,被称为当时中药辞典的最高峰。《中医方剂大辞典》收集了有史以来散在于各类著作中的96592首方剂,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完整的中医方剂学著作。2008年10月7日在北京通过验收的《中华本草》是我国迄今为止篇幅最大、收载药物品种最多、检索功能最全的药物学巨著,是继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来中医药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誉为“当代的本草纲目”。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在普及中医诊疗技术、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方面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50多年来,学校共为9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万名中医学生。被西方世界誉为欧洲当代“中医之父”的英国医师马万里、曾任苏里南共和国总统的陈亚仙先生均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继1993年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首开中西联合开展中医学历教育之先河,南京中医药大学又于2005年在中意两国政府框架协议和行动计划的基础上,与罗马大学和米兰大学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一个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忠实地记录着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世界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2004年10月15日,南京中医药大学迎来了自己的五十华诞。五十年栉风沐雨,五十年春华秋实,南京中医药大学五十年的办学实践见证了中国高等中医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确立与推广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校庆当天,《中国中医药报》专门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至此,“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的美誉不胫而走。

      忆往昔,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看今朝,杏树成林,硕果满枝。2005年11月,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这次全方位的“国家级论证”中,该校以深厚的历史积淀、严谨的教风学风、饱满的精神面貌一举获得优秀等级。

      在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中医药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追求永无止境。2006年5月10日,江苏省梁保华省长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唐仲英科技楼奠基仪式上明确提出:“南京中医药大学要多出优秀人才,多出优秀科研成果,努力办成全国最好的中医药大学”。目前,占地1500余亩的仙林新校区已基本建成,是一座集现代建筑风格、传统造园艺术手法,融山水植被等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型、数字化、园林式的新型大学园区。学校目前设有十四个院系,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等六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还拥有18所附属医院、2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百余所教学及实习基地。这些拓展性平台为学校新一轮发展插上了腾飞的双翼。面向“十一五”,在中国高等中医教育新一个五十年到来之际,南京中医药大学已经在全国中医院校中,率先规划了创新型大学的建设蓝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通过推进创新创优、品牌特色、教学主体、科技兴校、人才强校、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七大发展战略,南京中医药大学正在创建研究教学型中医药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