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海南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示范基地 > 海南 > 行业广览 > 正文
  • 健康促进 和谐发展——前进中的海南省中医药事业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9-08-28 15:35:00
  • 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己任,以健康促进、和谐发展为契机,加快全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取得了新的成效。   海南最早中医院建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己任,以健康促进、和谐发展为契机,加快全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取得了新的成效。       

      海南最早中医院建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称琼台惠爱医局。据1932年调查统计,当时全岛各县各种中西药房计87家,有多种特产药材如槟榔、益智、巴戟天、砂仁、沉香、藿香、珍珠、海马、海龙等出售。解放后,海南各市县中药店开始组成联合诊所。1954年创办海南人民药行,设中医门诊,同年更名为广东省海南行政区中医院(即现在的海南省中医院),设病床40张,工作人员56人。1958年,建立海口市中医院。1983~1997年,先后成立15家县级中医院。

      现今,海南省共有公立中医机构18家,其中省级1家,地市级2家,县(市)级15家,全省各市县除保亭、白沙县外均设有中医医院;非公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304家。中医药人员2144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984人,每万人口1.17人,中医病床1384张,每万人口1.65张。

      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是做好中医药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该省开展了对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农村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及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现状调查,研究制定了《海南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5年)》,大力加强和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一是着重抓省级中医院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作用。二是按照县级中医医院的基本设施配置标准,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发挥县级中医医院的农村中医药业务指导中心作用。三是抓好综合医院中医科及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使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治未病”等多方面的优势特色得到发挥。四是抓好村级卫生室建设,鼓励村卫生室应用中医药诊疗技术防治疾病,不断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

      近年来,通过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单位筹资、中央项目支持等多种投资形式,加强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中医基本建设和专项资金3亿多元,主要用于各级公立中医机构基本建设。省中医院、海口、三亚市中医院在建或新建住院大楼,琼海、文昌、儋州、琼中、昌江、东方、临高、乐东等县(市)中医院利用国债资金或积极筹资,建起了住院综合大楼、门诊及手术室等,大大改善了就医环境,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积极组织实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项目,琼海、三亚、文昌市先后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并以创建工作为动力,带动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开展,促进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开展扩大农村一技之长中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全国第二批试点工作单位和海口市开展在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全国试点工作单位。农村一技之长中医人员纳入乡医管理,实施试点单位工作顺利完成,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

      强化中医医院管理

      推动特色优势发挥

      在医院管理中,该省积极引导中医医院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坚持中医为主发展方向,努力发挥特色优势,全面落实加强和改善医院管理,使中医医院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带动了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在省中医院、海口、三亚等省、市级中医院实施一批国家及省级重点专科项目,其中省中医院骨伤科已通过验收被命名为国家“十五”重点中医专科,省中医院糖尿病科等3个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项目在建;在省中医院启动开展全国第三批“治未病”预防服务保健试点单位建设;在全省15个县(市)级中医院实施特色专科专病、针灸推拿、急诊急救、感染性疾病、中药房等中医药建设项目共42个,中医专科设施设备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提升了各中医机构专科诊疗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全省中医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由原来43.03%提高到现在的77.50%。

      重视社区卫生服务

      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

      海南省重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由省政府出台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从政策上明确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购买的主要补偿机制。各市、县(区)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安排,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        

      2007年,又制定了《海南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评价标准》,把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配备中医药服务设施和人员作为机构准入的必备条件,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到目前为止,全省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4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4家),设有中医科的占46.66%,设有中药房的占43.33%,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占58.77%。社区医务人员1780人,覆盖人口约160多万人。海口市美兰区被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

      在推进社区中医药工作中,该省还注重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据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业务知识培训。近年来,先后在11个市县(区)举办了中医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培训学员800多名,从而促进了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开展医疗服务中,积极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熏洗等中医药方法处理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服务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开展平价医疗服务

      惠及当地广大民众

      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各中医机构积极开展平价医疗服务,惠及百姓。

      2006年,省中医院在全省率先推出“平价医疗服务”,不仅受到了群众欢迎,还引起省政府罗保铭省长的重视,他先后两次亲临医院视察,并对工作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省中医院将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病区及第二、第三门诊作为平价病房和门诊向社会开放,平价病床占全院总病床数的40%。平价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五保户、低收入人群、在校贫困生、来琼打工者等。平价项目有挂号、检查、化验、治疗、护理、床位,优惠幅度达30%~50%;25个病种实行单病种低价定额收费管理,其幅度达41%~52%。

      同时,该院还建立了院内救助体系,在社保、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方面,为贫困患者“开绿灯”。至今接受平价医疗的病人已有7万多人次,医院让利6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各市县中医医院也通过开设“平价”病区、“惠民”门诊,送医送药下乡、免费巡回义诊,规范药品管理、集中招标采购,严查明禁药品回扣、开单提成,杜绝收受“红包”、开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现象,降低医疗服务费用,实行单病种限价收费等,采取多种便民利民举措,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使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医疗服务体现公益性的实在效果。

      同时,在积极推进中医药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各市县的中医院全部纳入定点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并推出了中医药惠民政策,为参合农民提供了价廉质优的中医药服务,使中医药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到2009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全面覆盖全省19个市县(区),共有469.23万多农民自愿参合,参合率达96%。

      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强化中医队伍素质

      该省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研究制定中医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各类中医药人员。如成立了海南省中医药继续教育机构,建立中医药继教培训基地;出台了《海南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

      2008年,完成全省中医药类继续教育项目17项,参加人员2492人次。现有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9人,继承人17人。国家级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4人。完成培养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28人。培训农村乡村医生并获得中医中专学历的乡村医生493人。积极实施国家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今年计划完成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1636人。

      2009年,全省18家中医医疗机构将全部启动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实施城市社区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项目,今年计划完成全科医师培训任务280人。省中医院、三亚市中医院挂牌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在教学、医疗、科研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省中医院还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首次开办了中医药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收学员56名。

      中医药中高等教育方面,海南医学院中医系2002年起开设中医学本科,现设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三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693人。海口市中医药学校现开设的专业有药剂、中药、护理、针灸推拿、中医康复、中医美容等,以职业教育为主,培养农村中医药人才,现在校学生513人。

      开展南药研究与开发

      推进中医药科技进步

      海南有丰富的南药资源,大力开展南药品种研发是推进中医药科技进步的举措之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以南药科学研究为重点,搭建起由南药研究室、南药实验室和南药研究基地组成的南药研究平台。其“南药引种栽培实验室”建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该所南药园保存南药种质资源1600余份,是全国保存南药种质资源最多的植物园之一。在南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如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十五”科技攻关专项、省自然基金等各级课题32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省科技进步奖、国家科委奖等奖励共10余项,为全国和海南南药发展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全省中医机构研制出有特色有影响的院内制剂28种,科研立项和成果26项,出版专著32部,引进新技术、新成果60多项。省中医院“海南地区中风病证治重点研究室”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

      发掘整理黎医黎药 

      发展民族医药事业

      海南省的少数民族以黎族、苗族为主,黎、苗族人口中又以黎族为最多。全省现有少数民族市、县9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46万。黎族民间草药是黎族人民在长期与各种疾病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形成的宝贵经验,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黎族人民在诊病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特别是黎族民间在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风湿骨痛、接骨、中毒、疟疾、风痧症、瘴气、杂病等的治疗方面有独特之处。

      近年来海南省重视对黎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工作,先后出版著作主要有:《黎族民间草药集锦》、《黎族药志》、《黎药学概论》等。2008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首次组织对黎族医药进行初步较系统的挖掘、整理,完成了海南省首部《黎医黎药》的出版发行,召开了第一次海南黎族医药研讨会,为海南黎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抢救挖掘奠定了基础。

      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加快中医药国际化步伐

      该省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医疗养游”。三亚市中医院拓展中医药医疗保健养生服务领域,加强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自2002年起,该院就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签订协议,推出国际中医疗养游。几年来,三亚市中医院共接待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疗养团客人上万人。并先后与奥地利、瑞典等国家签订了中医保健疗养合同。

      2006年5月及2008年3月,受卫生部委托,俄罗斯联邦别斯兰恐怖事件受伤儿童两次赴三亚市中医院接受中医康复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和社会影响。受到卫生部的表彰,并获得俄联邦政府总理颁发的“为中俄友谊做出贡献”奖状。

      2009年6月,该院又组织人员赴俄进行考察,商洽合作事宜:一是与俄方签订了中医药服务的合作意向,准备在俄罗斯新建医院里设立一百张中医床位,扩大对外影响;二是与俄方中医疗养国际旅行社签订股份合作意向,商定院方出技术、俄方出资金,加大中医疗养游。三亚市中医院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建设单位。试点单位的建设,将带动海南中医机构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养生、康复中的特色优势为健康服务,推进海南中医药对外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面对新形势机遇与挑战,今后一个时期海南中医药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完善中医药机构与服务网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组织和机构保障;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坚持改善中医机构办医条件和加强内涵建设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和完善服务功能并举,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走海南中医药特色发展之路;坚持继承和创新结合,中医药、民族医药和现代医药结合,积极推进中医中药研究和产业化;加强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对外合作。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术创新,继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增强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