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简介】
医院成立于1956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贵州省规模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曾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贵州省“医德医风示范医院”等荣誉称号。2008年,医院经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为国家重点中医院项目建设单位。
医院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360平方米。全院职工77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16人,中级职称146人,全国名老中医6名。全院编制床位600张,实际开放病床750张,有临床、医技科室32个,年门诊30余万人次,出院病人10000人次,年手术3000余人次。2008年业务收入为1.63亿元。
医院拥有检测、诊断仪器价值逾亿元。比较先进的设备有:西门子多层双螺旋CT、核磁共振、柯达CR数字成像系统、GE胃肠机、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菲利浦iu-Ⅱ彩超、德国drager麻醉机、德国西门子9000型呼吸机等。
近年来,医院加强软硬件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强专科专病建设,促进了学科的增殖和分化,综合实力逐渐增强。现拥有“贵州省肛肠病医院”、“贵州省中医骨伤诊疗中心”、“贵州省中医眼底病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病——甲状腺病升级为“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强化建设项目;同时,糖尿病、脑卒中、眼底病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建设项目;中医骨伤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中医肛肠科、妇科、皮肤科成为贵州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2009年,医院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苗医苗药治疗慢性疼痛重点研究室”;目前,医院系贵州省唯一一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同时,医院一直是贵州省中医师执业医师考试技能操作培训点和考点,贵州省全科中医师培训基地。贵阳中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骨伤研究所也设在本院。
【中医、民族医特色专科】
医院在临床上颇具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特色。如:脑病科采用中医中药、针炙联合苗药治疗中风病;内分泌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难治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甲亢)及突眼;五官科采用穴位贴敷,中药涂擦及眼针治疗眼底病;肛肠科采用小V型切口TREITZ肌保存术治疗混合痔,倒V形皮瓣移植术联合肛裂膏治疗陈旧性肛裂;低位保留肛门直肠癌根治术;骨伤科采用“中西医技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等等。
苗医药疼痛门诊采用弩药针疗法、隔药纸火疗法,火拔筒、刮痧法、熏蒸法、发泡疗法、放血疗法等方法治疗临床各种顽固性疼痛疾病,尤其对风湿痛,颈腰椎痛,头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疾病有较好疗效。
【临床教学和科研情况】
一、教学工作:
医院现承担硕士、本科、大专3个层面的教学任务,平均每学年承担教学任务达7300余学时;有4个硕士点(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五官科),50个硕士生导师,近3年共培养研究生160人(已毕业68人)。
两年来,医院共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教学成果5项。此外,积极改革临床教学方法,创新并实施“临床基本能专人单项轮转培训法”、“模板式规范化教学查房”、“中医四诊培训”、“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等教学方法;建立外科、影像、病案示教等七类实验室;规范临床实习生、毕业生技能考核。
二、科研工作:
近5年来,全院医护员工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认真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科研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研课题申报数明显增长,其中,2005年立项课题30项,2006年45项,2007年24项。2008年获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实现了医院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零的记录)、省级课题20项。同时,科研经费不断增长,2005年医院纵向科研经费为77万元,2006年为81万元,2007年为121元。5年来,医院共获贵州省政府三等奖1项,获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社会团体科技奖3项。职工发表论文190篇,出版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看家/中草药(续集)》等8余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在“申博”、“申重”、“迎评”发展三部曲中,医院科研建设工作得到专家认可,取得了较大进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