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兰州市中医药事业实现了稳步、健康、快速发展,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1年以来,兰州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兰州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指导意见》《兰州市“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兰州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成立了“兰州市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全市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从2013年起,兰州市政府将中医药重点工作纳入了各县区政府目标管理,尤其将创建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区、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列入政府重点考核指标,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责任;将73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适宜技术、93种甘肃省调剂使用院内中药制剂、111种兰州市地产中草药全部纳入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和住院统筹资金中给予全额报销,积极扶持中医药发展。
能力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兰州市在“十二五”期间多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加强各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市财政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经费投入,累计投入2.03亿元;各县区也加大了中医药经费的投入,城关区投入1亿元改扩建区中医骨伤科医院,西固区投入2000万元异地新建区中医医院,榆中县投入2000多万元加快县中医医院的整体搬迁,皋兰县投入1000万元新建县中医医院,使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兰州市中医医院、城关区中医骨伤科医院、七里河区中医医院、榆中县中医医院、永登县中医医院均在“十二五”期间通过了国家组织的新一轮等级中医医院评审验收,创建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市各级综合医院均设置了中医科和独立的中医治疗区,提升了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81%的社区服务站、77%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药饮片服务;全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覆盖率达100%,培训人次累计达6725人次,69%的乡镇卫生院、7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15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覆盖城乡、结构合理、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在兰州市逐步形成。
特色优势进一步显现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创建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榆中县和永登县创建为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区;永登县、皋兰县、红古区和安宁区被省卫生计生委正式批复为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区创建单位;西固区人民医院创建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市累计创建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26个,市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2个、乡镇卫生院54个、村卫生室106个。
人才科研力量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在国家和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培养了12名中青年学术继承人;组织开展了四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236名继承人已顺利出师;开展各级各类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社区中医人员全科转岗培训和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人员中医药能力提升培训,累计完成3600余人次;开展了网络视频中医药基本理论、适宜技术教育试点工作,已轮训4670人次;举办了5期市级“西医学中医”培训班,共培训250人;持续开展了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累计完成10829人次;涌现了一批医术精湛、群众公认的名中医,其中1人被评为全国基层名中医、6人被评为甘肃省名中医、2人被评为全省基层名中医、14人被评为全省乡村名中医、25人被评为兰州市名中医;2011年以来,兰州市共获得中医药科技成果奖15项,其中省级14项,市级4项;全市共有29种院内中药制剂列入甘肃省调剂使用院内中药制剂目录;先后有6家单位、20人在省级中药炮制、中医推拿、中医正骨、康复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比赛中获得省级表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