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甘肃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示范基地 > 甘肃 > 产业动态 > 正文
  • 甘肃定西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1-27 15:53:23
  • 核心提示: (一)  定西地处甘肃中部,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距省会兰州98公里。全市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现辖安定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

     (一)

      定西地处甘肃中部,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距省会兰州98公里。全市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现辖安定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293.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36万人,占12.73%。总耕地面积770.2万亩,农民人均2.9亩。陇海铁路及312、310、316、212国道纵贯全市,兰州—定西、兰州—临洮高速公路已建成投运,正在建设的平凉—定西、天水—定西高速公路及兰渝铁路亦途经定西。

      定西自古以来就以“千年药乡”著称,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主产区之一。据《汉代医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名医别录》等文献记载,所辖岷县生产的当归入药已有1700多年历史,世称“岷归”,在中药配方中有“十药九归”、“十方九用”之说,素有“岷归甲中华”和“中国妇科人参”之称。到明清时期,当归、党参等中药材已由野生发展到家种,开始规模生产。陇西等地生产的黄芪,以其根条粗大、质坚而绵、粉性足、药用成份含量高而成为芪中精品,梁代大药学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及”。渭河发源之地——渭源被誉为“党参故里”,所产白条党参,因其体胖梢长、皮肉坚实、品质优良而闻名。全市中药材不仅种植历史悠久,而且资源十分丰富,共有各类中药材资源313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品种中,定西就有135种(植物药130种、动物药3种、矿物药2种),占37.2%;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定西就种植97种,占75%左右。

      定西市之所以为“千年药乡”和“道地”药材的重要主产区之一,是由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的。全市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气候的垂直性、水平性特征都十分明显,海拔1420—3941米,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年降水量350—600毫米,年无霜期120—160天,年平均气温7℃,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同时,大气、水质、土壤均无污染。这些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资源和生态环境,与中药材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相吻合,适宜中药材的生长和发育,也为开发绿色中药材产品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

      近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依据全市中药材的道地特征和种植规模优势、品种品质优势、规模仓储优势、加工增值优势,提出将定西打造成“中国药都”,并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力促发展,使中药材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开始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发展阶段。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占全省的49%、全国的8%,种植面积在全国地级市中稳居第一。其中当归25.8万亩,党参31.5万亩,黄(红)芪26.3万亩,分别占全省的73.6%、70%和65.2%,全国的60%、20%和40%。中药材总产量16.5万吨,占全省的39.7%、全国的4%。中药材产业总产值15亿元,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3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

      ――大力实施种子工程,良种繁育推广步伐不断加快。依托科研单位和陇西、岷县、渭源3个中药材科技园区,采取传统系统选育和辐射育种等手段,成功选育出当归、黄芪、党参三大中药材新品系7个,并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成果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其中岷归2号、渭党1号已认定定名。当归新品种(系)示范种植已占到40%,黄芪、党参新品种(系)均占到50%,在生产中发挥了显著增产作用。3个中药材科技园先后引进和驯化野生中药材品种120多个,筛选和成功驯化出防风、羌活、独活、丹参、红花、远志等30多个适宜全市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的品种,并试验研究了10多个品种的综合配套技术,建立示范种植基地50多个5600亩,对丰富当地药材品种资源、实现品种多元化、有效抗御市场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加强GAP示范种植,原药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市上组织专家制定颁布中药材省级无公害质量安全标准9项,并在充分发挥当地科研推广机构作用的同时,积极对接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发出当归、黄(红)芪、党参等5个符合GAP种植规范的操作规程(SOP)。今年全市共建立中药材无公害标准化基地56.7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34万亩,其中GAP示范基地30.2万亩,并在全市形成了以岷县为主的当归、陇西为主的黄(红)芪、渭源为主的党参3个特色优势种植带。同时,全市中药材种植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订单种植占比在40%以上。

      ――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中药材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扩大。全市已建成陇西文峰、首阳,渭源会川和岷县城郊、梅川、“当归城”等6个大中型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药材年交易量达27.6万吨,交易额29.4亿元。陇西文峰、首阳两大市场常年交易的中药材品种500多个,其中大宗品种130多个,年交易量18万吨,交易额20亿元,已发展成为仅次于安徽亳州的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集散地以及北方大宗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陇西文峰、渭源会川、岷县“当归城”均建有 “全国中药材信息发布中心”,全方位为药农和市场主体提供产、加、销、贮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当地冷凉干燥气候资源优势催生了仓储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南药北贮”地域优势,涌现出了一批以陇西惠森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仓储企业,目前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已达10万多吨。

      ――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壮大,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市现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78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2008年实际加工中药材7.51万吨,占中药材总产量的46.2 %,加工产值7.4亿元,产品已发展到中药饮片、中药半成品(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保健、美容化妆品等多个系列,其中中药饮片粗精加工企业64家,年实际加工中药材5.3万吨,加工产值4.34亿元。有17家企业已通过国家GMP认证,年内还有10家企业实现GMP认证达标。市内已通过国家GMP认证的甘肃扶正、岷海、众友3家中型制药企业,年实现产值近2亿元。甘肃扶正药业年产值超亿元,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中药制药行业骨干,拥有年生产大容量注射剂3000万瓶、中药胶囊2亿粒、颗粒5000万袋的能力。岷海药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投入生产的准字号国药有浓缩当归丸、六味地黄丸、丹参颗粒等21个产品,年可提取中药浸膏300吨,生产各类中药丸剂20亿粒、颗粒剂900吨、片剂30亿片、胶囊10亿粒,2008年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全市已建成中药材半成品(标准提取物)生产线5条、当归系列美容化妆品生产线2条、中药保健品生产线6条,这些生产线年加工中药材近2万吨,实现产值近亿元,还有中药材清洗、分级包装等初加工1.5万吨,年产值8000多万元。

      ――强化产学研对接,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市县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集中人财物进行联合攻关,目前共实施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2项,完成新技术研发10项并通过省级鉴定应用于生产环节。定西市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共同组建了中药研究发展联合实验室,在中药材栽培土壤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检测分析、主栽中药材原药有害残留测定、当归及黄芪多糖提取物、当归及黄芪指纹图谱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试验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依托扶正药业成立了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出了贞芪扶正胶囊、中成药颗粒剂等系列产品。同时,市、县区农业部门按照无公害生产和GAP种植要求,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农药、新肥料引进试验筛选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储备和科技支撑。

      ――注重品牌质量建设,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优势不断提升。全市注册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地理标记4个、品牌商标40多个,认定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个,当归GAP基地已于2005年获得认证。陇西、渭源、岷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分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党参之乡和当归之乡。甘肃扶正药业以本地黄芪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贞芪扶正系列产品享誉全国,不仅成为“陇货精品”,而且被国家确定为中药保护品种和原产地认证产品。岷海药业所产“岷州牌”浓缩当归丸,被收载国家标准。渭源兴华公司所产“德林牌”归芪扶正胶囊获卫生部保健食品证书。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