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全省一盘棋,打造陇药新品牌”的工作思路;定西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将定西打造成“中国药都”,并将中医药产业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力促发展。
目前,定西中医药产业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开始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发展阶段,正在实现中药材产业由量的扩张积累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千年药乡”、“西北药都”、“药材之乡”向“中国药都”迈进,这是中药材产业全方位升级、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的必然选择。
定西打造“中国药都”究竟有哪些优势?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在打造过程中如何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全力建设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再次采访了甘肃定西市科技局局长、研究员高占彪。
多年来,致力于中药材产业开发研究的高占彪,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深入独到的思考,而且对定西打造“中国药都”具备的条件与优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都有着全面精深的理解和准确到位的把握。
条件与优势明显
(一)资源优势
定西由于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特征,决定了生物资源特别是中药材品种的多元和富集。共有中药材品种资源439种,其中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品种中定西就有135种,占37.2%;在中医药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定西就有97种,占到75%。人工种植的大宗品种有40余种,其中当归、黄(红)芪、党参三大主栽品种占到76%、甘肃品牌药材的“五朵金花”当归、黄(红)芪、甘草、大黄、党参定西都种。丰富的品种资源为中药材的深度加工和打造“中国药都”奠定了有利基础。
(二)规模优势
定西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近几年来一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占全省的近一半,全国的8-10%左右,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市州。三大主栽品种当归26.3万亩、黄(红)芪25万亩、党参31.2万亩,分别占全省的73.6%、70%和65.2%,全国的60%、20%和40%;中药材总产量达到16.9万吨,占全省的39%,全国的4%;实现中药材总产值61.96亿元,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635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左右。主产区的陇西种植30万亩、岷县25.27万亩、渭源25万亩、漳县15万亩,其中前三个县是全省栽培面积最大的县区之一。稳定的种植规模和较大的生产总量,为中药材产业化开发和打造“中国药都”提供了原料保障。
(三)加工优势
定西市现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130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4家,通过药品GMP认证的企业50家。年加工中药材10万吨,占药材总产量的45%,实现加工产值20亿元,产品类型已发展为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系列保健、美容化妆品等多种产品。其中扶正、岷海、一方、中天、正大、颜裕6户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实现产值9.69亿元、销售收入7.74亿元。中药材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和打造“中国药都”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品牌优势
定西市组织专家制定审颁中药材省级无公害标准16项,研究制定GAP种植规范(SOP)12个,建立中药材GAP示范基地44.7万亩,岷归通过了GAP基地认证,甘肃“岷归”饮片加工质量被认定为省级标准,岷归、黄(红)芪、白条党参三大主栽品种得到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保护注册,获得了证明商标;陇西、岷县、渭源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定西地产的道地药材“岷归”、“白条党参”驰名中外,享誉全球;尤其是以岷县为主出产的当归,素有“中国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之美誉,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史和1700多年的栽培史。在全国外销当归中,“岷归”占到90%以上,国内市场占比在70%以上。甘肃扶正以本地黄芪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贞芪扶正系列产品被评为“陇货精品”,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该企业因此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这些得天独厚的品牌资源,为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和打造“中国药都”提供了坚强后盾。
(五)科研优势
为了加快中药材研发进程,依靠科技提升产业,定西市与中科院化物所联合组建了“中药发展联合实验室”,针对生产中和产业开发中存在的突出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与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科院和西北师大等相关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有效地解决了生产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难点。此外,各加工企业在强化自主研发的同时,积极对接国内有实力的科研机构,组建省、市级中医药研发中心4个,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一些研发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践。定西市农科院经过多年努力,采用系统选育和现代手段,成功地选育出了岷归1号、2号,陇芪1号、2号,渭党1号、2号等新品种(系),均较对照增产10%以上,在生产中发挥了显著的增产增效作用。据统计,2002年至今,全市共实施技术研发合作项目39项,已有20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市县区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依托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开展试验示范54项,已在中药材品种资源引进、筛选和示范种植、GAP种植规范研发、GAP示范种植、保质仓储、中药材野生资源人工驯化栽培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基础为打造“中国药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储备和科技支撑。
(六)市场优势
全市已建成陇西文峰、首阳等六个较大规模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中国·文峰药材交易城、岷县“当归城”。其中陇西文峰、首阳药材市场素有“西北药都”之称,常年交易中药材品种500多个,仅大宗品种就有130多个,在国内市场份额已超过20%,成为目前国内仅次于亳州的第二大药材市场。目前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已达50多万吨,中药材年交易量达70万吨,交易额跨过百亿大关。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在全国设立的三大储备库之一就建在定西。客观地讲,目前定西已成为全国有影响力和规模较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储藏地和北方大宗药材的价格形成与控制中心。明显的市场与仓储物流优势,成为打造“中国药都”的一条较硬的基础条件。
(七)区位优势
定西是古丝绸之路和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距甘肃省会兰州98公里,其中陇西距兰州180公里;是兰州的“东大门”,自古商贸流畅,市场活跃,是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享有西北“旱码头”的称誉。境内定西至兰州、兰州至临洮、平凉至定西、天水至定西等四条高速公路穿越,还有310、312、212、316四条国道,陇海铁路横穿而过,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同时还有干燥冷凉的高原气候资源,是仓储中药材的天然最佳场所,是南方高温高湿地带不能相比的特殊条件,对顺应国内“南药北贮”潮流,实现中药材保质储藏,发展现代物流十分有利。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亦是打造“中国药都”的必备条件之一。
(八)政策优势
国办“47条”中把“建设全国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作为扶持定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重要内容,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省政府列为最具特色、重点发展的循环经济示范园之一;2009年以来,省上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和《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重点支持定西发展中医药产业。同时,市上也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响亮提出以陇西为中心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构想。这些都为定西倾力打造“中国药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机遇与挑战并存
定西打造“中国药都”,不仅具有以上八大条件优势,而且从世界天然药物发展趋势,中国中医药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省上逐步加大扶持的环境条件、政策保障和有利机遇来看,对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十分有利。
(一)中医药已成为世界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朝阳产业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类回归自然,呼唤天然的思潮正在涌起,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国际时尚。同时,面对人类疾病谱悄然变化,各种替代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天然药物研制防癌药物,防治疑难杂症、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药物,已是全球医药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和各大医药生产企业研发的热点问题。在世界药品市场上,由天然植物提取物制成的药品约占30%,植物药在现有每年销售300亿美元的基础上正以10%的速度增长。据有关组织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国际植物药市场将快速增长至100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达到国际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1/6~1/4.目前,我国中药出口已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额6亿多美元,并在不断递增。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类产品出口的主市场,亚洲市场约占到中药类产品出口总值的2/3,总金额近5亿美元。
(二)西方国家对中医药不但逐步接受而且越来越重视,为中医药实现国际化的目标开创了新的局面
中医疗法治愈了英国发病率较高的湿疹,震动了英国和欧洲医学界,欧洲对中药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欧共体对植物药进行了统一立法。英国已经取消开设中医诊所的限制,成立了专门考核和登记注册中医人员的部门。目前,仅伦敦就有600多家中医诊所。美国也慢慢放宽了对中医药的限制,该国FDA在网上颁布了《植物药研制指导原则》,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征求意见,几经周折终于承认了植物药品,为中药进入美国市场创建了良好平台。目前国际上约有170多家公司,40多个研究团体在从事传统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申请的中药及其他植物药专利数量迅速上升。在法国已有2800家中医诊所,45个协会,每年中药材销量达4.3万吨。世界卫生组织在各地设立了2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17个与中医药有关;设立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124个,每年来我国接受正规培训的人员达9000多人,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执业针灸师和中医师达30万人。由此可见,中药的奇特疗效和较高安全性并兼具调理作用的特色,正为越来越多的国外消费者认可和青睐,为传统中药作为治疗药物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中医药要全方位地占领国际市场,必须借鉴日本、韩国的先进经验,以高科技的产品赢得全球市场的认可
在目前国际中草药市场上,占主导市场份额的是日本、韩国的汉方药,两国合占市场份额90%以上,我国只占5%左右。主要原因是日、韩等国普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方剂的传统治疗功效,揭示药效的作用机理,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取纯化有效成分,制定完善的生产质量控制体系,所以他们制出的中草药制剂有效成分清楚、质量可控、作用机理明晰、疗效确切、制剂的技术含量高。我国中药产品在世界中药市场上主要有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三大块,其中中药材占70%、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各占15%。我国在中草药原料销售上的市场份额不低,但在高端的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生产销售上相对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却落后很多。我国现有的中成药有35大类、43种剂型共5000多个品种,这些产品中,由于研发滞后、成果转化率低、工艺技术落后,大多数为传统剂型,单个品种销售额上亿元的只有十几个,如地奥心血康、六味地黄丸等,其中地奥心血康2007年超过6亿元。这充分说明我国的差距仍然很大,要迈开中药国际化的步伐还需做更大努力。
(四)国家和甘肃省逐步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的支持力度,为定西打造“中国药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从1997年国家科技部与十几个部委联合提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国家计委同年公布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中列入“新型中药研制开发”、“天然类药物”等以来,国家逐年加大对中药产业化开发与现代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先后建立了四个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扶持了一批研发机构和制药骨干企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中药科研、开发生产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体系。甘肃省编制了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并把现代制药纳入工业强省的内容之一,出台了《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近几年在科研、加工、基地建设等方面明显加大了投入。定西市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出了全力打造“中国药都”的宏伟设想,市上专门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并以定西为主组建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协会”,加快中药材产业提质升级,从而实现“中药强市”、“药业兴市”的目标。
目标与定位前瞻
定西提出打造“中国药都”,不但有许多必备的基础条件和优势,而且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国家和甘肃省对发展现代中药的扶持政策,是一项大手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打造“中国药都”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非常强的宏大工程,在打造过程中必须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全力建设。
打造“中国药都”必须经过不懈努力,力争实现“三个”全国重要和“三个”西北最大的目标。
“三个”全国重要:
(1)全国重要的药材标准化种子种苗生产基地。组织市县区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依托主产县建设的中药材科技园区,积极开展中药材新品种选育、野生资源人工驯化、道地、地产品种提纯复壮、标准化新技术试验研究与示范等工作,为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大力实施中药材种子工程,按照企业化、公司化和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建设的原则,在全市药材主产区的不同自然气候类型区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种子种苗基地5万亩,其中当归5000亩、黄(红)芪10000亩、党参10000亩,其他优势地产品种25000亩。不仅承担市内药农的种子种苗供应,而且肩负起省内同类区的供种任务。并依法加强种子种苗监管,规范种子种苗市场,保护药农利益和确保原药生产质量。
(2)全国重要的道地、优势地产药材GAP种植基地。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0-110万亩,确保中国药材种植第一市的位置。今后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标准化生产和提质增效上。组织市内外科研、技术推广力量,按照国家出台的GAP规范,在完善已制定品种SOP的基础上,加快其他优势地产药材SOP的研制。同时依照企业或公司直接反租或订单建基地的模式,在全市不同药材主产区建立GAP种植基地80-100万亩,实现GAP种植全覆盖,从根本上确保原料质量的稳定可控,打造定西药材绿色品牌,以质量求效益、占市场、保加工。
(3)全国重要的药材现代物流仓储基地。进一步完善六大市场,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提升中国文峰·药材交易城和岷县当归城,力争建成全国一流、功能完备、国内有影响力的集现(期)货交易、批发、仓储、技术、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药材产地专业市场。同时,在药材主产区的乡村各建立一个中小型专业批发市场,使全市药材年交易量提高到200万吨以上。通过努力,将文峰、首阳、会川建成全国居前三位的药材专业批发市场和国内重要的药材集散地及大宗药材价格形成、控制和信息发布中心。同时利用“南药北贮”的有利条件,加大中药材标准化仓储设施建设,使全市静态仓储能力扩大到100万吨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仓储基地。
“三个”西北最大:
西北最大的中药饮片生产基地。陇西文峰、首阳素有“西北药都”之称,常年参与交易的品种在500个以上,年交易量已达100万吨左右,为中药饮片加工实现西北最大的目标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品种资源和原料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地道地、优势地产药材和丰富的野生品种、外进交易品种资源,扩大中药饮片的标准化生产规模。实现西北最大的目标,一要继续加大标准化中药饮片加工厂的改造和建设;二要迅速扩大加工总量。GMP认证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单个加工能力至少在5000吨以上,总的加工能力扩大到65万吨以上,加工品种由现在的几十个、一百个左右增加到500-1000个。同时确保加工产品质量,打造“定西”中药饮片的知名品牌。
西北最大的中药提取物和中药关联产品生产基地。在我国出口的中药产品中,提取物所占比例只有15%,大部分以原药出售为主,附加值很低。今后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加大投入,加快研发,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工艺,依靠科技提升现有生产水平,提高技术含量,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经过“十二五”期间的不懈努力,全市要在中药提取物、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以及生物农药、兽药等关联产品研发生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西北最大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回顾我国中药产业走过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剂型上从最初的汤药到丸、散、膏、丹,再发展到胶囊剂、片剂、注射剂等现代剂型;生产上从最初的瓶罐熬药到店铺作坊,直至发展到今天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目前定西现有的几个较大规模的中药制药企业规模仍然很小,中成药产品仍以传统型为主,距离中药发展的更高阶段还有很大差距。要实现西北“老大”的目标,一要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产业园区建设。以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和积极对接的力度,引进国内外包括日、韩大型制药企业在定西落户,力争园区产值尽快突破300亿;二要加大投入,依托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实行企业自主创新与科研机构研发结合,加快新药现代剂型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工艺的研发进程,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保障;三要重点培育现有扶正、岷海、一方、普尔康等重点企业,使之尽快做大做强,单个企业产值由现在的几千万、近亿元提高到3亿元以上,其中1-2家达到5亿元以上,全市中医药产业总产值到2015年突破380亿元,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农民人均产业收入增加到910元以上,成为西北最大的现代制药基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