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绍祥 方熙茹 陈茂珍 郭文海 张勇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后,如何坚持医学精英教育理念,保证临床教学质量十分关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从2001年开始启动中医临床教学体系改革,并于2004年承担广东省新世纪教改课题,围绕“铸造一流师资、建设一流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流中医临床人才”的教改目标,树立“重经典,重实践,重特色”的教改思路,依托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引领教学的功能,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经典教学为重点,以重点专科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主线,以全面素质为目标,以教学质量为目的,进一步加强中医临床教学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建设,着力强化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施治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解决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如何突出中医特色的问题,为中医临床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做了有益探索。
创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医临床教学新体系
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带动专业内涵建设。 该学院有4个国家临床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临床基础,在全国同行中处领先地位。
实行“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全面素质、创新教育、注重临床、提升能力”的中医学专业改革方案,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突出学生个性需求和兴趣培养,第八学期分化中医骨伤科学、妇科学、肿瘤学及经典临床方向。采取小班教学、名师讲坛,坚持精英教育理念。
以经典教学为重点,夯实学生理论基础。1984年始,率先将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回归临床,建立独立病区,在临床中诠释经典、发展经典,在全国同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影响。2001年后,经典教学在多年经典课程回归临床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改革,2007年,中医学专业后期分化经典与临床方向班。在教学中,利用自有的临床实践基地,以专科病区和门诊为教学平台,建立理论教学、临床实践、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主编案例式教材,开展实验课教学,夯实学生理论基础。
以重点专科为基础,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前后连贯“五层次”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以该学院7个国家重点专科为基础,制定中医专科诊疗规范,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强化“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建立“早期接触临床、临床见习、临床模拟教学、教学实习、临床实习”的“五层次”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冼绍祥教授主编了《临床诊疗技术操作常规》、《临床技能操作规范》,规范教师带教及学生临床诊疗操作。
加强临床基地的规范建设与科学管理,临床教学制度及经验与教学基地共享,统一标准,提高临床带教水平,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要求。
以课程建设为主线,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素质课、实践课五个层面,每一层面由数量不等的课程组合而成。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注重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增加课程间联系,减少重复;减少课堂讲授,增加讨论及实践;减少统一要求,增加个性发展。
结合培养目标、人才需求及教学特色,灵活设置相互联系的方向班课程群,较好拓展知识范围,体现特色性、科学性、实用性。如骨伤科学方向设置了中医骨病学、中医筋伤学、骨伤科影像诊断学、骨伤科生物力学、骨伤科局部解剖学五门课程。
创建多元化临床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以“理论与临床、讲授与自学讨论、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为实施原则,由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转为多元化模式教学,以课堂基础教学、案例教学、临床见习、专家座谈等为实施形式,增加研究性、创新性及床边教学比例,着眼于“多临床,反复临床”,加强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培养。
以全面素质为目标,构建创新培养体系。建立社会实践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建成一批示范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院“生命缘”青年志愿者协会已成为“立足我院,放射全校、服务大众”的大型学生社团,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建立科研创新平台,依托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中心、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学术社团等硬件环境及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氛围等软件环境构建中医专业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体系,开展规模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完善管理保障体系。打造创新型育人平台。实施师培工程,建立常规化的师培制度,坚持十多年“老专家示范教学、中青年教师观摩”,互促互学;“重点培养、普遍提高”,重点抓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有效管理制度。长期以来实行完全意义的“院(附属医院)院(临床医学院)合一”的管理体制,为教学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和良好运作环境。
制定贯穿临床教学全程各环节的管理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组建教学督导专家及学生信息员小组;制定临床教学观摩、毕业实习评估制度、教研室建设评估制度和相应的指标体系;改革考核方式,研发临床教学管理系统和出科理论考试系统,实现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专家督导、同行与学生评估相结合,实现管理网络化和评估实时化。
建立教学激励机制,将教学纳入临床科室目标评估,评估结果与科室奖金挂钩,促使科室及教师提高教学责任意识。
成果创新点与价值
中医临床教学体系多层次、全方位。依托学院雄厚的国家临床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实力,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引领教学的功能,突出学科优势强化中医临床教学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实现临床课主干课程精品化。构建集“专业建设、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科研创新”等方面于一体的中医临床教学体系,率先实施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建立“五层次”临床实践和开放式课外科研实践体系,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中医临床课教学模式多元化、灵活化。临床课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网络教学、专家座谈、名师指导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专业方向特色,灵活运用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体验式、以问题为中心(PBL)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立体化、信息化。创造性地将教学观摩、示范和督导引入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临床实习考核方式;临床教学激励机制科学,有实效性;研发了临床教学管理和出科考试系统,教学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
成果应用情况
进一步提升中医学专业建设水平。中医学专业2007年成为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中医学专业后期方向班实行小班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专业能力明显提升。
增强中医经典教学的示范辐射作用。中医经典课程教学坚持在临床中诠释经典、发展经典,利用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医经典教学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全国同行中领先。
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和中医特色课程。该学院专业临床课中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中医妇科学》、《伤寒论》、《温病学》,广东省精品课程7门,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最多的临床医学院。所有精品课程都建立网站并挂网运行,促进资源共享。
中医学专业后期方向班设置了中医特色课程,凸显中医药优势。
有力促进了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该学院教师共主编教材35部,副主编教材16部。专业方向班课程教材建设也卓有成效,多部方向课程部教材已正式出版。
该学院主编的临床课教材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多部规划教材被全国多个高等中医院校采用,并获好评,明显提高了学院在国内同类院校中的学术地位。
自2002年以来,学院教师共开展临床教学系列教改研究70多项,公开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09篇,其中课题组开展23项课题研究,发表教学论文31篇。
形成了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涌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4人,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各1人次,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奖2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中医院院长各1人次,广东省教学名师2名及一大批获各级表彰的优秀教师。2008年,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成为国家教学团队建设单位。所有教学名师及优秀教师都能为本科生授课,保证临床课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水平提高明显。
2008年该学院中医学专业学生组队代表学校参加广东省医学院校临床技能大赛获第二名。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进行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生科研水平、创新意识、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跃。近两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该学院取得全国奖3项、省级奖21项的优异成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