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福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示范基地 > 福建 > 产业动态 > 正文
  • 福建省中药产业竞争力研究

  • 来源:中医药管理杂志 作者:丁志山 时间:2013-06-14 15:17:00
  • 核心提示:1福建省中药产业竞争力现状
    1.1福建省中药产业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1)福建省中药材资源丰富,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全省地处亚热带,背山面海,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

    1福建省中药产业竞争力现状
    1.1福建省中药产业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1)福建省中药材资源丰富,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全省地处亚热带,背山面海,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将福建省纵隔成西北、东南两大区域,形成三种农业气候带,构成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和动植物群落。    据调查,目前福建省共有445科、2468个品种的中药材,约占我国中药材资源的19.2%。其中植物药245科2024个品种;动物药200科425个品种;矿物药19种,其中不乏地道名产和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
        (2)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初具规模,培育了一批道地药材和名优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目前,福建省药农种植的药材多达上百个品种,截止到2008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6.9万亩,中药材总产值约11.8亿元。建瓯的泽泻、柘荣的太子参分别通过国家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认证;泰宁的雷公藤、莆田的银杏、建阳的鱼腥草、建宁的莲子分别通过国家GAP专家鉴定。柘荣的太子参近年来相继获得了国家著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年产量4900多吨,以柘荣太子参为原料开发的健胃消食片、太子口服液、肝复康丸、平喘益气散等产品畅销全国。福建省动物药材规范化养殖基地有:邵武、柘荣梅花鹿养殖产业化基地,武夷山蛇类保护养殖基地,惠安黑熊种源繁育基地。  
        (3)一批中药品牌产品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福建省拥有一批基础较好的中药生产企业,主要的中药生产企业有30多家,其中漳州片仔癀药业有限公司、厦门中药厂进入全国中药产业50强,企业的研发团队也逐步形成。为了进一步延伸“柘荣太子参”品牌的产业链,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开发的太子参深加工产品“复方太子参口服液”、“复方太子参颗粒剂”和福建广生堂药业开发的“太子参好味口含片”已上市。
        (4)中药学教育科研体系基本形成,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福建省部分高等院校已设立了中药学专业和中药学重点学科,设立了中药学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研究机构。除了福建中医药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科研机构也开展中药学研究,共同构建了中药学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完整的研究体系。
    1.2福建省中药产业竞争力较弱
        中药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相对于其他区域,在中药工农业产值,中药产品销售额、利润以及中药产业满足就业、农民增收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福建省中药产业规模偏小,品牌不多,企业实力不强,尤其是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的中药材和中药产品极少,整体竞争力明显不足。
        (1)中药产业规模偏小。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福建省中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9.13亿元、27.31亿元、4.32亿元,虽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7%、23.3%、27.8 9,6,但这些数据与全国及部分中药产业大省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见表1。
     
        (2)名优中药材不多。虽然近年来福建省已经建立了一批GAP基地,开始申报道地药材,但起步晚、数量较少。加上种植户普遍不重视环境保护,病虫害逐年增加,农药施用过量,中药材质量不高,影响了中药材的出口贸易。同时由于传统中药材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有些地区地理气候不适合进行某种药材的种植,但却建设了成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药材质量不过关。省内目前还没有中药材良种生产基地和严格的制种技术,无种子质量标准,缺乏优良品种。
        (3)中药企业规模小,实力较弱。福建省龙头中药企业不多,中药品牌产品少,中药制药企业技术装备落后、规模小、品种少、技术含量低、赢利能力弱、创新实力不足。目前福建省具有一定资质的中药企业数量不多,其中80%以上属于小型企业。
    2福建省中药产业竞争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福建省中药产业的核心问题在于没有形成产业聚集,尤其是产业的核心——各类中药生产企业没有形成聚集,无法带动中药科研、中药农业、中药贸易的发展,从而形成产业规模。
    2.1人才缺失与技术设备不足制约了中药产业聚集
        福建省创办中药专业,开展科研工作仅仅20年左右。相比之下,北京、南京、成都以及东北三省的中药学专业已有50年的历史,不仅学术积累深厚,而且为地方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许多毕业生是中药企业的创办者或担任大型中药企业负责人、研发团队的技术骨干。而福建省中药学教育起步较晚,中药学术、中药经营等各类人才缺乏积淀,不仅中药企业投资人、管理者多为外行,投机心理严重,而且企业内部也缺乏中药专业人才,这样的企业难以吸引新一代大学生。人才缺失影响了产业的聚集,产业无法形成聚集又难以吸引新一代的人才。同时由于中药产业基础设施欠账多,难以吸引企业投资。
    2.2  企业创新机制缺失制约了中药产业聚集
        中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纵观国内中药企业,往往由一个畅销的新产品而发展为大企业,并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与聚集。福建省虽然有一小部分品牌产品,但多数企业为新兴企业,财力和技能有限,追求短期效益,对新药开发望而却步。多数企业还处于以消耗资源维系生存的初级阶段,研发水平、生产规模与质量、商贸运营等与主流市场有较大的差距,多数中药企业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还处于粗放的简单加工成中药饮片阶段,产品质量不稳定,自主创新能力落后、进程缓慢。因此,多数企业无法依靠差异化的产品在市场博弈中壮大。缺乏创新的环境,低水平的重复生产,不能吸引高层次的投资者,产业集聚也就无法形成。
    2.3  产业政策缺失制约了中药产业聚集
        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中药材资源是一个大宝库,正在努力引进资金和企业开发中药产品。但多数地方主要依靠提供便宜的土地和税收优惠来引进资金。产业规划不科学,没有组织和构建中药产业特有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没有对中药产业上游、中游、下游企业进行合理布局,规范市场行为,建立起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而是任由企业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生自灭,缺乏产业布局和产业组织的安全机制。这种模式只是制药企业的空间聚集,而不重视产业聚集的内在机制建立,企业普遍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企业的植根性也较弱。一些新兴中药企业从建立之初起,就没有在企业选址、设施建设、资金运行上做好充分准备,一旦丧失优惠政策,就随时向那些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及税收政策更加优惠的地区或其它产业迁移,这种空间上的聚集表现出相当脆弱性。
    3提升福建省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3.1加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要做到科技先行、设施配套、管理到位。一是要摸清家底,组织人员深入调查,加强研究,开拓研究领域。二是实施无公害种植技术,并采用低毒化学农药、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建立无公害保护体系。大宗中药品种建立的GAP药材生产基地,要积极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强化培训、指导和监测,保证中药材内在质量。三是为濒危珍稀药物寻找新药源。组织科研项目,为濒危珍稀药物寻找代替药源,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2)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还必须以人才政策作为支撑。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中药学、药学等专业毕业生真正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微乎其微。政府机关决策部门缺乏专业人才从事普查、规划工作,种植养殖户缺乏专业人才指导,中药产业发展“两头热、中间冷”,政府部门积极性高,农户热切盼望受益,专业人员却无动于衷。要解决中药产业一线急需专业人才的窘境,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吸引中药学等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政府可通过设立创业基金,鼓励毕业生到农村生产一线工作,创建中药种植科技示范园区,争当新时代药农。
    3.2培育和发展一批现代化骨干企业
        (1)要通过政策扶持,推动中药企业的现代化。必须鼓励各类中药企业大力提高生产设备现代化水平、技术的工艺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改进福建省较为落后的中药提取、分离等技术。从产业演进的历史规律来看,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会面临需求导向力和利润动力不足的问题,产业政策必须给予扶持,提高利润,引导企业改进设备。目前中药产业就是如此,中药产业还处于从经验开发到工业化生产的过渡阶段,生产技术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企业投入的积极性不高,观望多。中药产业政策要运用金融和税收手段,增加企业对中药领域的投入,利用价格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强化利润动力;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物流基地。
        (2)扶持中小企业,鼓励产业内企业之间有序竞争、共同发展。政府部门要建立发展大中药产业理念,在巩固规模中药工业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发展中药相关产业,提升中药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应搞清家底,在建立中药产业本底资料库、培育优势品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区域特色,鼓励新企业和中小企业通过大力挖掘祖先遗留下来的古老药方,做二次开发,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或者利用中药材开发保健品、食品、饮料、化妆品、日用品、食品添加剂、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实现错位竞争。通过扶持科技型中药中小企业,不仅为中药人才施展才华提供空间,同时培育品牌,让一批中小企业孵化成大型企业。
        (3)加强药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由于政策、市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中药企业经营将步入微利时期,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中药企业要围绕提高企业竞争力、利润最大化、优化配置、保值增值等目标,盘活存量资产,置换不良资产,吸收优良资产,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保证企业市场竞争优势。
    3.3实施中药产业技术政策
        中药行业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研发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中药产业政策必须以促进中药产业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建设为目的。
        (1)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科研攻关的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开发高科技含量的国家一、二类新药,做到研发不断层、项目不断档,提高产品档次,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尽管中药研发相对于化学药物来说,研发周期短,但仍然具有周期较长、投入较多、未来收益率不确定等因素,私人资本不愿意进入这些领域,需要政府给予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和联合开发等政策支持。
        (2)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推动在市场机制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促进成果转化。企业的科研力量较弱,缺少科研实验仪器设备,而高校和研究机构人才济济、设备先进,但往往忽视成果转化。因此,整合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科研资源,广泛开展横向合作,以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形成科技研发并转化为产品的良性循环。
        (3)培育中药产品品牌。政府部门要充分运用招商引资的有力条件,推介中药科技成果。实施商标战略,政府部门应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特长及当地药材资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系统,创立新产品,帮助企业推广品牌。在树立品牌的过程中应与国际接轨,突出商标个性化,加强宣传,提高商标知名度。对于承接中药科技成果的企业或具有自身特色产品的企业,应当在引资条件上给予优惠。
    3.4  以对台合作为契机推动中药产业走向国际
        中药产业只有采取国际化经营策略才能做强做大,台湾则是我们拓展国际市场的“桥头堡”。闽台两地民众由于生活习性相同,环境相近,均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具有相同的疾病谱,闽台合作开展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推广中药产业具有先天的优势,闽台可以共同开发产品,使之走向国际。闽台可联合与国外的西医医院、大学、研究机构,通过建立临床研究中心等方法,拓展国际研究合作,利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研究中药。福建具备较为丰富的中药资源,对台湾极具感召力、吸引力、内聚力和亲和力,对发展两岸中药贸易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积极推动作用。台湾制药企业在管理、创新上具有优势,对技术创新认知度高,因此要吸引台湾制药公司来闽投资,合资办药厂。改变以往那种台资对福建省制药业投资规模小,低水平重复挤市场的局面。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