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月21日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和东城区政府共同主办的“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进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了解到,自2009年12月29日北京市东城区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3年来,“试验区”紧紧围绕建设“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定位,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当先”的理念,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和国际交流“七位一体”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局党组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王志勇,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彦峰等出席会议。
一是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基础工作更加完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完善了中医诊疗系统、中医“治未病”系统、区域中医药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在社区健康管理方面,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已与30万人进行了签约服务,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77.41万份,健康档案电子化化率达到97.4%;为8.6万多人建立了生活方式档案。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多批次、多层次的规范化培训、专业培训及岗位练兵,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显著提高。
二是社区中医药服务3个全覆盖目标全部实现。即100%社区卫生机构配备了中医执业医师或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合格的医师、100%社区卫生机构提供了中医药服务、中医专家社区卫生机构巡诊覆盖率达到100%。
三是慢病防治趋于规范化。以“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为特色,全区共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5.4万人,血压控制率达到60.09%。2011年,东城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试点地区高血压和糖尿病试点项目组长单位”。
四是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品牌影响力大为提高。目前,已成功举办5届,先后开展了“中医药非遗文化展示”、“中医药专家义诊咨询”、“百姓健康文化大讲堂”等主题活动,服务群众近30万人次。
五是“国子监大讲堂——中医药文化高端论坛”品牌得到确立。论坛内容涵盖中医药文化潮流及内涵研究、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等诸多方面。
六是中医药科研项目取得新进展。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止渴养阴胶囊”已于2011年12月16日正式启动生产,开创了中医药类科技成果转化在政府调控下市场运作之先河;获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防治慢病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获得经费资助816万元;“试验区”还和WHO合作,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中医适宜技术国际培训基地,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
七是中医药产业发展初现规模。成立了东城区中医药产业联盟,制定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新举措。每年安排3000万元作为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发展潜力大的中医药企业给予资金扶持。目前,已对25个中医药产业项目给予了总额681.15万元的扶持,累计实现增加值21.1亿元。
会上,对“试验区”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向地坛公园颁发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牌匾,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药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东城区中医药产业联盟揭牌,由东城区政府、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同仁堂集团签署了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与东城区属医疗机构代表鼓楼中医医院、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一起签署了东城区中医药服务联盟框架协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