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余粮,出自于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又称禹粮石、太一余粮、禹哀、禹脑等…,其来源于褐铁矿矿石,功能涩肠止血,多用于治疗泄泻、带下及出血症等症。在历史上,对于禹余粮的加工、炮制,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方法。古人或采用碎、淬、煅,或以烧、炼、飞、淘等方法,以去除杂质及非药用部分,或再辅以醋、酒等辅料来对其进行淬取,使其利于加工,更利于提高疗效。历代医药文献对其炮制方法记载较多,现就各个发展时期来加以探讨。
1 汉、唐时期
我国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述:“禹余粮、炼”。以后的汉时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云:“太一禹粮、烧”。《注解伤寒论》日:“禹余粮、碎”。均注解在药物条目下。唐《新修本草》也只简单地在禹粮石的炮制方法上记下:“炼饵及之”。真正对禹粮石炮制提出具体方法的是唐以后的刘宋时期,这时期《雷公炮炙论》问世,对禹余粮的炮制方法有了新的记载。如“太一禹粮:凡修事四两,先用黑豆五合,黄精五合,水二斗,煮取
2 宋朝时期
这一时期对于禹余粮的炮制来说,“淬”的技术的应用,是其炮制技术又一个新的发展。特别是在对“淬”的过程中对液体辅料“酒”与“醋”的选用,是众多矿物类中药在“煅、烧、炼”等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料。如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日:“禹余粮,烧,醋淬三通”。“火烧令赤,于米醋内淬,捣研如麦丐”等。王兖著《博济方》日:“禹粮石,夹黄烧通赤人头醋内,淬十度,杵为末,研令细”。而在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专著中则更详尽介绍了禹粮石炮制加工的方法。如“用之宜细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又云:“用醋淬,捣,研细为末”。许叔微著《普济本事方》:“五味并火煅醋淬”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则对禹余粮经煅烧后所用的辅料“醋”改为“酒”。如:“禹余粮,凡使,并用火煅,酒淬七遍,捣研水飞令极细,方入药用”。以后陈言著《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细述禹粮石的炮制,“禹余粮,用真针沙先以水淘净控干,更以铫子炒干入禹余粮,一处用米醋
3 明、清时期
金元时期,虽有当时的名医“金元四大家”等,但就中药炮制而言并无多大发展。至明朝,这期间的《普济方》、《本草蒙荃》、《本草纲目》等一大批药学专著相继问世,也推动中药炮制的发展。对禹余粮的炮制而又有很多新的方法。如朱棣著《普济方》云:“禹余粮,火煅醋汁淬,不计遍次,手捻碎为度”。又云:“煅、醋淬,以酥为度”。而刘文泰在《本草品汇精要》中用煅淬后的禹余粮研细粉与干姜末等分……用酒调服治白带。陈嘉谟著的《本草蒙荃》则更具新意,“禹余粮,火煅醋淬,复用磁钵重、擂,水澄汁清,勿留沙土”。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对禹余粮的炮制,仍然承袭先古的方法,如:“太一余粮;凡修事,用黑豆五合,黄精五合,水二斗,煮取
4 现代
现代对于禹余粮的炮制一般仍沿用历代炮制方法。但由于地区的差异和中医的习惯用药,也造成了炮制方法的差异。如在我国南方地区,大多采用木炭点燃后再放禹余粮煅烧,一般是一层木炭一层禹粮石,三层叠加,至煅透,取出醋淬后研粉即可。或者直接打碎再用水飞法来加工。而北方地区则多选用炉火煅烧至红透,再醋淬即可。或者将禹粮石装入瓦罐或坩锅内,放置于炭火上加热,煅6~8 h后,取出放凉后再研细即成。或用微火煅禹粮石2 h左右,取出放凉再研细,再加清水研成糊状,澄清后滤去清水晒干即可。亦可采用烘箱来进行烘制,温度控制在
5 小结 禹余粮的历代炮制方法虽然较多,但其加工过程不外是应用烧、炼、煅、淬以及与药物共制等法,使其原有的性能有一定的改变,而适合临床应用。从上述禹余粮炮制方法的沿革,虽然现在也多在遵古炮制中继承,但其方法已变得日趋简化,《中国药典》规定的炮制方法应该是我们今天必须遵循的方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