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建于1979年12月,是政府举办的专门从事中医中药研究的公益性事业机构。建所30年来,完成了100多项中医中药和民族医药研究课题,获得了18项政府科技成果奖励,出版了10部中医中药和民族医药专著,发表了近千篇科研论文。近几年重点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戒毒和民族医药的研究,取得初步成效,为云南中医中药研究事业做出了贡献。
基本概况
该所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3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6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2人。获得云南省名中医称号1人,获得名誉名中医称号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人员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津贴3人,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人。国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云南省艾滋病临床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各1人、中医药组组长1人,云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专家组组长、副组长各1人。
该所设有临床研究室、药理研究室、检测室、制剂室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室等研究科室。具有病毒载量仪、BD流式细胞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尿十项分析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止凝血测定仪、血球计数仪、多道生理仪、岛津GC17气相色谱仪、戴安(Dionex)Ultimate3000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子分析天平等生化检测和分析仪器。具有医疗机构制剂生产用的胶囊剂、散剂、丸剂和各种液体剂型的设备,生产用房符合GMP要求。具有200平方米实验动物屏障系统,可以进行SPF级动物的饲养和相关实验研究,有云南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该所被云南省卫生厅确定为云南省实施国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业务技术牵头单位,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九个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基地之一和全国“十一五”重点专病——艾滋病协作组组长单位。由该所牵头起草云南省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标准,承担治疗用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和供应,承担治疗任务。该所研制治疗艾滋病的“扶正抗毒胶囊”、“康爱保生胶囊”两个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获得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剂批准文号。
云南省卫生厅确定该所及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昆明市中医医院等为艾滋病试点项目临床治疗基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中医药艾滋病临床治疗工作,至2009年2月底,云南省已经累计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共2323例,在治病人达1365人,占全国试点省治疗病人总数的三分之一,治疗人数居全国试点的16个省第2位。
经过治疗后,救治对象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体重明显增加,感冒次数显著减少,CD4细胞计数有所升高,取得了较好疗效,救治对象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通过大规模、多省市的艾滋病试点项目实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优势也逐渐显示,表现为:中医药可以阶段性地增强和稳定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出现机会性感染的可能;减轻抗病毒西药的毒副作用,提高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治疗某些机会性感染,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毒副作用小;起效慢,但作用持久;价格便宜,药源丰富;适宜治疗大多数抗病毒西药不能纳入的感染者及自身因素不适宜接受西药治疗的病人,扩大治疗范围,治疗干预措施前移,控制发病率;可实施阶段性间断治疗,感染者及病人易于接受。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科研工作进展较快
该所还积极申请及参与了多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发表了15篇研究论文。
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课题的研究、承担“传染病防治综合示范区—云南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参与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主持申报的“艾滋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与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主持申报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疗效评价标准研究”、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持申报的“中医药辨证论治对艾滋病无症状期HIV感染者临床干预研究”、北京地坛医院主持申报的“中医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HAART毒副作用治疗方案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持申报的“中医药干预对艾滋病免疫重建的研究”、北京地坛医院主持申报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科研基地”等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中标课题“经静脉吸毒感染HIV/AIDS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的研究”和“在美沙酮维持HIV感染者中开展中医药治疗的研究”。
主持云南省科技厅下达的科技项目“治疗艾滋病中药扶正抗毒胶囊的临床前实验研究”、“抗艾滋病第6类中药新药‘康爱保生胶囊’临床前研究”、“扶正抗毒胶囊对HIV/HCV重叠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干预研究”、“合并肺结核的AIDS患者抗结核过程中中医药治疗介入的方案研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与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
中医药戒毒科研工作逐步展开
该所主持云南省科技厅下达的科技项目“194例脱毒者稽延性戒断症状中医证候学基础研究”、“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的研究”及相关课题“中医药治疗美沙酮维持HIV/AIDS患者的研究”。在研究基础上,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了“中医药戒毒试点项目建议书”。
民族医药研究工作不断深入
该所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民族医药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五个子课题云南省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傈僳族和怒族民族医药文献抢救发掘整理研究。
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傣族民间医药古籍《档哈雅》翻译整理研究”和“傣医外治法的技术规范研究”。
主持云南省科技厅下达的科技项目“治疗肾功能衰竭云南道地药材的筛选研究”和“藏药刺尔恩有效部位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开展了“150种常用傣药材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100种常用彝药材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和“常用傣药计算机数据库的建立”。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发行覆盖全省医疗机构
该所实施“送中医药知识进基层”专项活动,开展了将全年12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逐期发行到全省1700多个县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