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品牌经营 > 正文
  • 潘高寿成为全国唯一“双国遗”药企

  • 来源: 作者:秦秋 时间:2008-06-24 15:59:28
  • 核心提示: 继去年潘高寿凉茶(72号秘方及其专用术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潘高寿再次荣膺“国遗”。日前,国务院正式发文,宣布“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潘高寿已成为全国唯一坐

        继去年潘高寿凉茶(72号秘方及其专用术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潘高寿再次荣膺“国遗”。日前,国务院正式发文,宣布“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潘高寿已成为全国唯一坐拥“双国遗”的中药企业。

      “双国遗”引领岭南中药文化

      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有关人士介绍,作为华南地区第一个整体纳入“国遗”序列的中华老字号品牌,潘高寿被国家有关部门视为岭南中药文化的杰出代表。

      岭南地区是中药发源地之一,拥有自己独特的中药文化,但一直以来都偏安一隅。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岭南地区没有一个传统医药文化项目入围。此次“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对以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为代表的岭南中药文化的正名和认可。

      如果再细看目录,不难发现,和“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一同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有相声、屈原传说、象棋、汉字书法、麒麟舞等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中华文化。“含金量”之重,可想而知,足以叫岭南人感到无比自豪。

      对此,潘高寿药业总经理魏大华说:“对以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为代表的岭南中药文化来说,这在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提升其认知度和信任度,都将有关键性作用。”

      据悉,“申遗”成功后,国家相关部委已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工作。目前,已经开始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内容纳入中小学课程。潘高寿将与同仁堂、胡庆余堂等国内知名中药文化品牌一道,有望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为何潘高寿独得“双国遗”

      为何在岭南众多知名老字号企业当中,只有潘高寿成为全国首家坐拥“双国遗“、“中华老字号”等荣誉三料冠军呢?

      据有关专家介绍,潘高寿是岭南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化载体之一。

      首先,作为岭南中药文化的代表,潘高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十六年。一百多年来,潘高寿专营治咳药物,于1929年研制出“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堪称我国治疗咳嗽药物之鼻祖。

      其次,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代表着岭南中药文化立足传统、大胆革新的精神。潘高寿拥有潘高寿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等全国首创的产品,也是全国首创糖浆剂的中药企业,并首创了独特的川贝枇杷露制作工艺。

      再次,潘高寿又是岭南商业文化的代表,是目前所知岭南地区最突出的维护知识产权的百年老店作为南药文化的突出代表。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申报老字号等工作的基础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潘高寿能与时俱进,结合现代技术与创新营销,使其传统中药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四大策略”升级,全力保护文化遗产

      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承担起保护、传承与发扬的重任。自1890年创号以来,潘高寿经世代制药人的保护和弘扬,如今已经成为岭南中药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佼佼者。

      那么,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潘高寿又该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

        据透露,目前潘高寿已联合有关单位,开展策划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力所能及的努力。魏大华表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誉给了潘高寿一个全新的平台。”今后潘高寿的发展就要紧密结合这个平台,不仅要继续坚持以真材实料打江山,还会将原有的市场、产品、品牌和管理策略全面升级,将潘高寿打造成能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适应市场竞争的强有力品牌,以光大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

      策略一,“野狼行动”要升级。早在2004年,魏大华走马上任潘高寿总经理一职时,就意识到,潘高寿百余年来长期固守岭南市场,在北方地区“进攻”不足的发展瓶颈,于是就提出了旨在挺进全国市场的“野狼行动”。短短几年,从重点省市到二三级城市,“野狼行动”已经使得潘高寿在省外市场占有率从20%,上升到55%以上,彻底改变了原来“南热北冷”的销售版图。魏大华指出,“野狼行动”将进一步升级,销售渠道向广大的农村市场渗透,将产品的销售覆盖到全国各地。

      策略二,品牌升级。魏大华表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走过百年的潘高寿,不再只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品牌,而是岭南中药文化的代表,将肩负起引领南药文化的责任。因此,潘高寿要进行品牌升级。魏大华的构思是,潘高寿在原有的商业品牌上重新注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随着“野狼行动”在全国打造岭南中药的品牌。“同时,潘高寿还将积极配合国家,参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不仅要将南药文化扩展到全国,还要推广到全世界。”

      策略三,产品要升级。“首先就要进一步结合科学技术让产品充分满足现代消费者不同的需求。”魏大华举例说,如针对老人、儿童、成年人这些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发糖浆剂、口服液、煎膏剂、颗粒冲剂、中药合剂等多种剂型,针对寒咳、热咳、干咳和感冒咳等病症,开发出不同的药物等。“此外,还要通过丰富产品线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魏大华透露,除了目前最“卖座”的止咳药和凉茶外,潘高寿下一步将重推龟苓膏产品。为何是龟苓膏?魏大华分析,现在市场上叫得响的龟苓膏品牌几乎没有一个,而申遗成功正是潘高寿出击的大好时机。“龟苓膏是岭南独特的产品,将龟苓膏推向全国,无疑是岭南中药文化的又一次推广。”

      策略四,管理升级。事实上,潘高寿早在两年前就进行过一次管理升级,即在原先“目标管理法”的基础上采用“过程管理法”。当时潘高寿的新做法是,制定严格的标准化操作过程。如果说以往的管理模式是个“硬管理”,那么潘高寿即将升级的将是个“软管理”。魏大华表示,潘高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精髓将被提炼出来,并在今后制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现。“我们要使得每一位员工都有保护、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心”。

      “双国遗”要冲刺 “治咳单打冠军”

      100多年前,潘高寿创始人的四子潘郁生看到南方气候炎热多雨,且多乍暖乍寒天气,人们容易患伤风咳嗽,于是他将具有润肺镇咳作用的川贝母和有祛痰作用的桔梗与枇杷叶一起熬炼,将汤剂改为糖浆剂。新药制成后,定名为“潘高寿川贝枇杷露”。

      直到今时今日,川贝枇杷露一直是潘高寿的“镇店之宝”。

      然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潘高寿的产品线要升级,如此一来,止咳药还是宝吗?潘高寿药业总经理魏大华坚定而干脆地说:“止咳化痰本身就是中药的强项,‘双国遗’更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优势发挥出来,走治咳化痰专业化道路,做‘治咳单打冠军’”。

      事实上,近几年,潘高寿已经逐渐向它的强项治咳方面集中发力,力争成为止咳化痰领域的第一品牌。据悉,市场调查表明止咳类的药品销售模式对中成药十分有利,中成药可以切下80%以上的蛋糕,并且约有70%~80%的份额都是在OTC渠道里卖出。潘高寿曾粗略估算,全国止咳类市场约有40个亿的销售规模。因此,潘高寿计划仅蛇胆川贝枇杷膏单个产品今年销售就要突破1亿元。

      “我们希望3年内做到止咳化痰领域全国品牌排名前三甲,5~8年做到全国第一品牌。”魏大华清晰地梳理战略思路。

      如何做到这一点?魏大华表示 ,首先品牌形象要树立起来。潘高寿经过专业市场调查和分析,发现“呼吸系统专家”的定位仍太宽泛,不够专业,等于为自己增加了竞争对手。于是结合行业背景和企业优势,潘高寿提出了树立“治咳专家”的品牌形象的目标。紧接着就是专注产品打造,要在剂型上全而完整。潘高寿计划从原有“治咳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枇杷膏”、“蜜炼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枇杷液”四大家族的煎膏、口服液、糖浆等传统的剂型,进一步扩大到胶囊、片剂、滴丸等新剂型。

      潘高寿药业总经理魏大华信心十足地指出,目前全国还没有一家企业如此明确地定位,所以,潘高寿只要努力坚持下来,通过治咳专家的专注品牌打造,完全可以垄断这一类别,成为全国同行的第一品牌。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